(央視財經《第一時間》)今天到四川省成都市的郫都區去看看。在被稱爲“鵑城”的郫都,古蜀人民很早就開始按季節播種,全面進入了農耕文明的時代。

  除了有着悠久的歷史,郫都的地理環境優越,土地肥沃,生態環境極佳,非常適宜種植生菜等經濟蔬菜作物。生菜是當地主要的經濟作物之一。據瞭解,近兩年那裏在大力推進生菜的機械化耕種,並且很有成效。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我的同事李斯璇在那裏用鏡頭記錄下的春耕日記。

  4月1日,天氣陰有小雨,前往成都郫都的路上。

  李斯璇:我們現在就是在去成都郫都區淨菊村的一個生菜機械化生產示範基地的路上。一提到郫都,我首先想到的是這裏的豆瓣醬。作爲一個成都人,其實我還從來沒有到過郫都。

  從成都雙流機場到郫都區只有四十多分鐘的車程,平坦整潔的路面,道路兩邊成片的綠色蔬菜,讓我們一下子聞到了春天的氣息。不遠處的田間地頭,映入眼簾的是一派春耕的忙碌畫面,但與以往不同的是,畫面裏少了農民勞作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不同類型的農機,它們個頭不大,靈巧的穿梭于田間。當地農林局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在這個種植基地,使用這些現代化農機的農戶已經超過了90%。那麼,這些農機的現代化程度到底有多高,這裏是如何做到如此大比例的農機推廣,它們在給農民帶來便利的同時,還帶來了哪些影響呢?

  李斯璇:我所在的是郫都區新民場鎮的淨菊村的一個蔬菜種植基地,大家可以看到的是我手上這個小小的育種過後的生菜苗,大家平時也可以吃到的。平時我所站的這一畝地這麼一壟,人工種植需要一個多小時的時間,但是我們的蔬菜種植的農機合作社2016年從意大利進口了這麼一套種植生菜的移栽機,究竟需要多長的時間呢?一分半鐘的時間後面整個這一壟就被四個人給插完了。

  體驗完高效的生菜移栽機,我身邊的韓大姐告訴我,這臺移栽機可以一次性完成生菜栽種和覆膜兩個步驟,機栽生菜一年可以種植5到6茬。天氣好的時候播種後大約40多天就可以收成。每畝可以收穫7000斤以上。機栽生菜大小相對統一,品質也更好。每棵重量平均600克,比人工栽種平均大上100多克。

  除了提高效率,減少人工成本,機械化的種植也讓不少年輕人選擇到這裏種植生菜。和我一起進行生菜栽種的蔬菜合作社成員小黃今年25歲,原來是郫都區新民場鎮上電子廠的一名工人,去年她和丈夫一起承包了這裏的一塊農田進行生菜種植,她說這是她第一次種地,但機械化的使用,不僅讓他們的種植輕鬆許多,還可以利用農閒的時間到別人地裏幫忙,每小時還可以有10元的額外收入。

  村裏的黨總支部書記陽勇說,村裏成立的蔬菜合作社與農機合作社合作,建立了機械化種植試點,並帶動全村推廣機械化耕種。去年淨菊村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16000多元。機械化的作業帶來了便捷和效益,而農民傳統的種植觀念也在發生轉變。

  機械化種植逐漸改變了農民的傳統生活和習慣。目前,淨菊村機械化種植的面積達到300餘畝,在試點的帶動下,範圍不斷擴大,預計明年全村機械栽培面積將達到700畝以上。

  一場機械化的春耕來得沒那麼簡單

  其實在郫都區,除了淨菊村,還有不少地方也在嘗試機械化的種植。那裏的機械化耕種又是什麼情況呢,一起跟隨記者的鏡頭來看一看。

  今天我們的目的地是另一個以生菜種植爲主的村子,永盛村。我們剛一進村,就趕上了一場激烈的爭論。

  這個一臉嚴肅的人是唐興良,永盛村的黨總支書記,再過20天,村裏的機械化種植試點就要開展春耕了,像剛剛這樣的爭論這幾天時有發生。唐興良告訴我,去年,看到淨菊村實行機械化生產帶來的效益,他也想帶領村民嘗試生菜的機械化種植。沒想到的是,挺好的事,推進起來卻不算順利。原來,機械化生產更適用於大片耕地,而四川的耕地大多小而分散,要想實現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第一步就是將個人的土地流轉給村集體,形成規模化的大片耕地後,由村集體統一管理,重新劃分給農民耕種。永盛村的機械化種植從去年底開始推進,然而剛進行了一半,村民們的顧慮就一個接着一個。

  李順全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永盛村村民:涉及到切身利益就是分田,我舉個例子,分田的時候,有近有遠。近點提菜方便。

  而就在永盛村機械化試點耕地的對面,相隔一條馬路,是大片仍然保持傳統人工種植的生菜地。那裏的農戶對種植的方式也有自己的想法。

  秋漢林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永盛村村民:我肯定不願意加入(機械化生產)。我們家裏四個人,四個人隨時種。

  看來,改變傳統的耕種模式並不是那麼簡單,而且農民們的顧慮也不是沒有道理。爲了打消這些顧慮,唐興良告訴我,這個在機械化試點耕地對面的現場辦公室,就是爲了及時解答村民們疑惑而專門設立的。春耕開始的日子越來越近,每天光是花在開會上的時間就要幾個小時。

  二十天之後,現場辦公室對面的這塊耕地上就要開始進行今年的春耕,希望這裏的第一場機械化春耕能順利進行。

  小農戶如何邁向大農業

  通過記者的採訪,不難發現,建立和發展農機合作社也是郫都區推進農業機械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郫都區的最後一天,我們來到了這家爲淨菊村和永盛村生菜種植提供農機服務的農機合作社。當地農林局的工作人員說,目前郫都區現有的農機合作社承擔了全區生菜機械化耕種作業面積的80%。

  負責人唐興明告訴我,他的農機合作社主要爲農戶提供機械化的栽培種植服務。近幾年,隨着農村人力成本的不斷提高和農民傳統觀念的轉變,他提供生菜種植服務的耕地範圍也越來越大,由2017年的十多畝左右增加到了現在的1千多畝。這個春耕季節,他收到的訂單種植面積超過了500畝。

  唐興明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興明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看訂單,盈利增長情況

  交談的過程中,我瞭解到,目前唐興明社裏的生菜農機大多是進口設備,進口機往往都會出現一些水土不服的問題,需要進行改良。

  趙 磊 吉峯三農科技服務有限公司服務總監:像這臺機器,這臺移栽機,我們把包括它的種子的這種的這種間距,它的一些基礎功能做了一些改進。那麼它的移栽,我們改成覆膜再一體化的一個,這樣也節約了時間,節約了成本。

  一套意大利進口生菜機價格在160萬元左右,扣除政府補貼,他實際只支付了20萬元左右。然而即使是有這樣的補貼,想要擴大合作社的規模,購進設備的成本依然不低,繁瑣的貸款流程和國產生菜農機技術滯後的現狀,這些都讓包括唐興明在內的許多基層農機工作者困擾不已。

  王 霜 西華大學農業研究所所長:整個產業鏈裏各個企業對於前期的研發投入不夠,積累不夠。

  樑小林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農機推廣服務中心主任:其實它農機合作社它就是提供一個專業服務,然後解決我們老百姓不願意種田的問題,解決誰來種田的問題。我們農機合作社代耕代種,提供專業,未來的趨勢,會越來越多,他這樣的會全部都變成它,就是我們現在的合作社的作業面積已經達到了我們整個全區的農業生產面積的一半以上。

  我們瞭解到,農機合作社目前大多規模有限。進口機農機水土不服,國產技術起步落後,部分農民的意識轉變,都制約着進一步的發展,未來如何解除這些制約,帶動小農戶邁向大農業,也需要企業和政府共同探索。

  李斯璇 記者:今天的新農村遠遠比我想象的更加乾淨明亮還有現代化。但是人口年齡結構老化,用工難,還有用工貴這樣的問題,隨着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日益凸顯。現代農業機械化其實是鄉村振興背後非常重要的物質技術的基礎。但是我們看到幾千年的農耕文明和現代農業機械化的融合碰撞背後,折射出來的是方方面面的問題,背後有意識的轉變和推廣,也有技術的攻堅克難轉型升級,同時也有綠色和科學的管理與服務,但是說到底,萬變不離其宗的一個核心,還是每一個農戶眼前的利益和長久的可持續。

  轉載請註明央視財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