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是實現城市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北京、上海、蘇州,分別作爲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經濟中心、工業重鎮,能源結構、用能模式各不相同,其能源轉型思路與實踐將直接影響周邊區域及同類型城市能源轉型的方向。無論是“脫煤、提氣、增電”打造和諧宜居之都,還是依託產業結構轉型、大數據等實現高效用能,這三座城市的探索之路都可以爲其他城市提供參考。本期我們聚焦京、滬、蘇三城在能源轉型的新變化,試圖探索城市能源變革路徑,總結可借鑑的經驗。(北京,上海篇詳見本次一、二條推送~)

  蘇州

  近年來,蘇州能源革命進程不斷加快。從城市發展的角度全面分析能源系統,有助於蘇州未來能源系統建設發展有的放矢。

  (文丨 郭磊 王林鈺 霍沫霖)

  工業用能佔比超過八成

  蘇州是經濟大市,也是能源大市。2018年,蘇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5萬億元,位列全國所有城市第7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列全國城市第2位,僅次於上海。隨着經濟的發展、城鎮化率提高,蘇州市生產和生活能源消費總量也不斷增長,2018年,蘇州市規模以上工業能源消費量(包括加工轉換投入量)超過8500萬噸標煤,全市電力消費超過1562億千瓦時。

  蘇州是超級工業大市,終端能源結構以煤爲主。以製造業爲主的產業結構支撐了蘇州經濟持續發展,也直接決定了蘇州終端能源消費結構。蘇州工業用能佔比接近終端用能的80%,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除了計算機通信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其他幾個行業仍以煤炭等化石能源爲主要能源來源。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能源消費總量中煤炭消費總量爲4235.6萬噸標煤,佔規模以上工業能源消費總量的49.8%;焦炭消費總量爲1181.7萬噸標煤,佔規模以上工業能源消費總量的13.9%。

  蘇州產業結構相對偏重,單品能耗較低。雖然從整體上看,蘇州的單位GDP能耗不處於全國領先位置,但同類企業在行業中大多處於領先位置。以沙鋼爲例,2017年去年能源消費總量超過1100萬噸標煤,電力消費接近100億千瓦時,達到中等規模城市全年能源消費總量。儘管能源消費量巨大,但沙鋼單位產品能耗水平在同行業中居於前五。

  蘇州能源基礎設施完善,在長三角能源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蘇州電網是全國規模第二的城市電網,也是全國首個擁有交直流混聯特高壓電源支撐的城市電網。蘇州天然氣管網儲運系統發達,也是長三角海上清潔能源的重要接收基地。

  生態承載能力遭挑戰

  蘇州轉型升級需要更高質量的能源支撐和驅動。

  蘇州的轉型一直持續穩步推進。2016年,蘇州規模以上工業中新興產業佔比超過50%,新舊動能轉換明顯,以新能源、生物技術和新醫藥、高端裝備製造爲代表的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正在成爲引領蘇州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主力;2015年蘇州第三產業佔比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6年首次過半,實現了從“製造業大市”到“服務業大市”的轉變。蘇州經濟發展質量效益逐步提高,產業轉型步伐加快,對能源需求也從保障供應向提高質量轉變。

  蘇州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正在遭受挑戰,需要控制能源尤其是化石能源消費的持續增加。

  蘇州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工業爲主的產業結構、不斷提速的城鎮化進程等,帶來了能源消費總量的不斷增長。但能源總量有限,環境容量有限,如何既要保持工業經濟的持續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又要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就成爲了蘇州面臨的問題。

  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成能源變革動力

  蘇州從產業轉型入手,從源頭推動城市能源革命落地。一是加快推動新興產業發展。通過政策引導,加強新興產業的增量提升和存量優化。二是深入推進“去產能”,關停及淘汰低效產能。三是推進綠色製造,開展綠色製造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

  蘇州不斷優化能源結構,打造清潔高效能源系統。從能源系統自身來說,主要是不斷優化能源結構,一是全力推進減煤工作。通過整治燃煤鍋爐、淘汰過剩產能、實施熱電聯產、深化節煤改造、發展清潔能源等措施,降低企業煤炭消費量;二是加強天然氣協調保供工作。通過加強管道建設,爭取資源,做好用戶端管理等方法,合理高效利用天然氣,逐步提高天然氣在總能源中的佔比;三是加大清潔電力的輸入。持續提升大受端電網安全穩定水平與電力消納能力,實現區外清潔能源的大規模高比例消納;四是大力推進城市能源配置智能化。構建城市級、園區級、小區級和用戶級等不同應用場景的綜合能源管理方案,加強電、氣、冷、熱等能源生產耦合集成和互補利用。

  蘇州以節能爲抓手,構建和諧發展的城市能源生態體系。以系統節能爲基礎,以高效用能爲方向,將高效節能技術廣泛應用於工業、建築、交通等各領域。大力推廣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和既有建築能效提升技術。積極開展綠色低碳用能示範區和智能配用電示範區建設,實現產能、供能、用能、蓄能和節能相互協調統一。加快推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公共交通;促進交通用能清潔化;培育“共享型”交通運輸模式。

  創新“互聯網+”能源商業模式,構建普惠共享的能源服務。積極發展大數據及“互聯網+”技術在能源服務領域的應用,實現用戶側用能信息的全面採集、監測和分析,支撐企業能源的精細化管理,促進節能改造,輔助用能管理考覈,支持能源管理決策,充分挖掘節能潛力。

  (作者分別供職於國網(蘇州)城市能源研究院、國網能源研究院)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責編 | 盧奇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