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國人心中,幸福就是一家人團聚,闔家歡樂。團圓是中國人的心中有一種文化遺傳密碼。每逢春節,多少人長途奔襲,歷盡辛苦,也要與家人團聚。在聚少離多的今天,團圓顯得更加彌足珍貴。家圓,團圓,碧桂園。2019已亥春節,樂居聯合碧桂園向全國網友發起《團圓的故事》有獎徵文,記錄那些有關春節回家、家人團圓的感人故事。

  文/王慶靈

  春節返鄉,家鄉的麥田的被皚皚大雪覆蓋,這番景色正濃。

  老農父親,獨自一人在打理他種的麥谷。聽到我在遠處的叫喚,才走出田間,急忙跑到小溪裏洗盡鞋子上的雪泥,氣喘吁吁地從田壠向我走來。

  我真不敢相信,這竟然是我的父親。

  身材消廋,皮膚黝黑,耳聰目明,面帶微笑,性格樂觀... 半年未見,父親老了許多。

  父親開口的第一句話就是:“你放假幾天?我回去給你做飯”

  沈丘縣北楊集村是周口與安徽交界處的一個地方,有良田百畝,適合農作物生長,這裏農民居多。

  十多年前,村人紛紛外出打工爲生,把這片良田沃土拋荒了,很是心疼。於是,父親帶上農具,隻身一人,在荒蕪的田野間幹了起來。

  我曾多次懇求父親同我一起去往我工作的城市生存,但窮盡一切辦法,也無法阻擋父親歸隱之心,最後只好聽之任之。

  事實上,父親的抉擇有充分依據:與其說他的身心被這片田野佔據,不如說他是不願耽誤我的事業、不願擾亂我在外的個人生活。

  回到家中,父親急忙跑到廚房,端出早已爲我準備好的飯菜。

  「爸,你啥時候炒的菜?」

  「早上炒的,中午回來熱了熱。」

  「我不是電話裏跟你說過,我在路上有吃的?」

  「那咋能吃得飽。」

  簡短的一番對我,讓我陷入沉默。

  小時候每天都會跟家人在一起,那個時候多麼的快樂啊。

  最早關於春節的記憶是六歲。過年前幾天,家裏長輩輪番囑咐:「過了年你就六歲了。」漿糊樣的小腦袋雖然既不懂「六」是什麼意思,也不知道「歲」是什麼東東。可我還是記住「過了年我就六歲了」。

  春節的早上,窗外一片漆黑。昏暗的油燈下,父母一邊捏餃子,一邊問我幾歲了?我乖巧地回答:「六歲了。」拿着嶄新的一角壓歲錢有點小得意,趁父母不注意拿起着錢跑到小賣部買一根辣條。母親正要呵斥,父親卻是一臉慈祥的笑容:「大過年的,讓孩子玩吧!」

  每年春節,父親總是兄弟中第一個回老院拜年的。看着奶奶和三叔一家手忙腳亂地忙活,他會一邊幫忙捏餃子一邊自豪地說:「我們家已經辦了(意思是吃過飯了,利索了)。」

  春節期間不用幹家務的父親忙活什麼呢?除了看書、會親友 ,父親最高興的就是繼續在單位上班。農民工的工作,不聽得上班能掙雙工資,可是春節期間的工作往往比較苦輕。這時候,遇到走親訪友不能上班的人,父親會替人家上班。嘴裏說:「你們該忙活忙活去吧,我這一個人養活五口人,多掙點是點。」

  那個時候,關於過年,父親能做的好像就是春節早上幫忙包餃子。其他時間,當我們爲過年忙碌的時候,他老人家不是在外幹活不在家,就是拿着本磚頭樣厚的小說躺炕上看書。也有時候出去竄門,但是很少。

  後來,因爲一些變故,家裏只剩下我與父親兩人。

  現在的父親,學會的做菜和捏饃花,學會了包餃子和炸年糕... 爲了我,父親學會的不僅僅是這些。

  今年春節,小姨家的人來拜年,爸爸不用吹灰之力利用家裏的資源很快整了十二個菜。小姨家的人看到後連忙稱讚:一個豆腐能做出三種花樣(炒豆腐、麻婆豆腐、調(涼拌)豆腐),真是厲害!

  父親今年五十六歲了,雖然有點耳背,但身體十分硬朗。種田使他快樂,雖然掙得不多,但能滿足基本生活足以,不奢求每日跟子女生活一起,只要孩子在外吃好喝好工作好就可以。這也許就是中國農村父母標本的樣子。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真的很想看看父親年輕時去親戚家吹牛的樣子,真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