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正道是滄桑」,出自毛澤東主席的著名詩詞《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該詩寫於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渡江戰役取得勝利,佔領了南京城,為慶祝南京解放而作:

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主席的這首七律,氣勢磅礴,霸氣恢弘,充分展示了一代偉人洞察古今、高瞻遠矚的寬廣胸懷和一身正氣,特別是最後一句,深刻揭示義了正義必勝這一亘古不變的真理。

鐘山,指南京,昔日的六朝古都,虎踞龍盤之地,回到人民的懷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美好,這天翻地覆的滄桑巨變,怎能不讓人慷慨激昂。

我們不該坐失良機,而應乘勝追擊,取得最後勝利。

最後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是主席借用唐代詩人李賀的詩句《金銅仙人辭漢歌》中的句子。

面對安史之亂後,唐王朝一片混亂,民不聊生的局面及自己的處境,李賀在詩中表達出對於亡國之痛的悲涼無奈及痛心疾首的情緒,

哀嘆興亡盛衰的變化,天若有情,也會因傷感而衰老,整首詩篇充斥了一個「悲」字。

詩中的情景恰如當時的國民黨統治,然而主席的詩卻沒有一絲的悲涼之氣,而是充滿了豪放與霸氣。

主席最善於借古喻今,引用這句,既是對蔣介石政權倒行逆施的遣責和憤慨,也是對國共兩黨二十多年來紛繁鬥爭最終結局的高度概括。

從「五次反圍剿」,被迫長征、到抗日戰爭,再到解放戰爭,共產黨人一心為底層勞苦大眾謀利益,為民族解放、獨立自由不懈奮鬥,

走的正是一條「人間正道」,無論經歷了多少艱難險阻、滄桑巨變,正義必將戰勝邪惡,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創作背景:

1949年初,解放戰爭已接近尾聲,隨著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相繼取得勝利,國民黨反動統治在東北和華北全面潰敗,我人民解放軍兵臨長江北岸,即將揮師南下,解放全中國。

為了做最後的掙扎,南京的蔣介石政府,提出了和談的要求,派出「求和」代表團,與中共進行「和平談判」。

1949年3月26日,中共中央通知南京政府,同意和談。談判以毛澤東主席的八項條件及《國內和平協定》修正案為基礎,時間定於1949年4月1日,在北平六國飯店舉行。

八項條件及《協議》的主要內容,包括承認南京政府違背停戰協議,發動了全國規模的內戰,是導致此次內戰的過錯方,具體、詳細地闡述了共產黨和平渡江之後,成立聯合政府,如何進行接收和整編的具體細節。

國民黨方面派出由張治中任團長的代表團,成員邵力子、黃紹竑、章士釗等,中共方面由周恩來任團長,成員包括林伯渠、林彪、葉劍英等。

4月1日,和談正式開始。

事實上,這場和談從一開始就是一場假和談、真備戰的陰謀。

一方面李宗仁在前台進行和談,「下野」在溪口的蔣介石則加緊備戰,力爭在短時間內,完成大規模的擴軍,伺機反攻。

另一方面,他們也得到美國和蘇聯的支持,希望能夠劃江而治,企圖在中國再造一個南北朝。

中共代表團依據主席的指示,堅持應該堅持的,忍讓可以忍讓的,但是「劃江分治」,絕無可能,人民解放軍必須渡江。

經過半個月的談判,4月15日,國共雙方共同草擬了《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共8條24款。

周恩來將定稿的《協定》交給張治中,並鄭重聲明:這是不可變動的定稿,南京政府是否同意,本月20日為最後期限,同意就簽字,否則我們馬上過江。

當南京方面的談判代表帶著《協定》去見將介石時,將閱罷,當場火起,拍案大怒:文白無能,喪權辱國!

20日,南京政府最終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國共和談徹底破裂。

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主席豪邁鏗鏘的聲音響起: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

凌晨,我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只用了4個小時,就攻破了國民黨苦心經營了幾個月的千里江防,渡江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4月23日,一舉佔領了國民黨政府盤踞地南京。

消息傳來,主席激情澎湃,感慨萬千,奮筆寫下了這首輝煌壯麗的七律。

詩如其人,人如其詩,從少年時代的「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吱聲」,到青年時代「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再到抗戰時期的「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主席的詩詞無不充滿了正氣與豪氣,無愧於人類迄今為止最偉大的政治家,史學家,思想家,一個來自於人民之中的天才領袖和詩人。

如今,戰火的硝煙已經散去,隆隆炮聲離我們越來越遠。

但是,有書君認為,歷史是不能被忘記的,不懂歷史的人永遠是個孩子,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應常讀主席的詩詞,用心感受一代偉人的胸襟與情懷,體會王者的萬丈豪情,從中吸取力量,緬懷歷史。

讀主席的詩,感覺豪氣頓生、心曠神怡,心變大了,世界也變小了。

用心體會主席的詩詞,會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無論遇到怎樣的艱難困苦,都會心中有力量,前進有方向。


「人間正道是滄桑」出自毛主席的《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人們通常的理解是「人間正道,社會發展的正常規律。滄桑,滄海變為桑田,多指巨大變化。」這句充分表達了推翻國民黨政權時那種興奮自豪的心態。

後人非常喜歡這句富含深刻哲理的詩句,多次被人引用。下面有書君就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分析對這句詩的理解:

一、從社會歷史發展的角度

社會歷史就如一條奔騰不息的大河,川流不息,亘古不變,不管有多少阻隔,浩浩長河總是呼嘯向前。這就是人間正道!

人類歷史的歷程是欲正其道,必經滄桑的過程。「人類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離不開篳路藍縷、手胼足胝的艱苦奮鬥。」縱觀人類文明前行的歷史,每一次安定生活的來臨,必然都是經過艱苦奮鬥得到的。

社會前進的歷史,不是一帆風順的,孕育著各種各樣的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各種挑戰,甚至會有種種的大災大難隨之而來。

二、從哲學思想的角度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自身存在著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事物是不斷向前發展著的,毫無疑問這是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

但是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要知道失敗中孕育著成功。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黑暗、人生中的逆境。

三 、從為人處世的角度

「人間正道是滄桑」這句話一般是那些上了年紀的有社會閱歷的人喜歡說的,意思是說經歷了許多事情之後才知道:人是必須走正道的。

告誡人們違法亂紀不行,偷奸耍滑不行,華而不實不行。這句詩也可以理解為是勸人走正道的,特別針對那些誤入迷途而不知返的人。

同時,人們應該知道:人的一輩子走過來都是坎坷的,正所謂人間正道比喻人生,滄桑就好比崎嶇不平的路,人生走在崎嶇不平的路上,就如人間正道是滄桑。因此,一個人走在人生道路中,不要妄圖有什麼捷徑,要冷靜對待生活中發生的事情,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不妄自菲薄,不怨天尤人。

總之,正道是天道,亦是人道,更是王道,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

正道意味著從正義出發,從人本出發,從公平公正出發,從自然規律出發,從社會文明出發。

雖然人間正道是滄桑,艱辛漫長,但是這句話是一種歷經萬千磨難絕不屈服的倔強呼喚,這種呼喚是對正道的堅定信仰,這種信仰就是人類前進的根本動力,這種信仰也是穿越艱辛漫長正道的根本力量。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復「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人間正道是滄桑,這裡面的正道指的是事業,是為名族大義,為國家利益,為百姓福祉的大事業。

是為正義,為公。

滄桑指的是艱難險阻,甚至還會流血犧牲,是要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

為什麼為公的事業會歷盡滄桑呢?

因為這樣的人間正道會動很多為私者的乳酪,必然會遭到為私者們強烈反對,所以會歷盡滄桑。

石達開為什麼在大渡河邊會失敗,就因為他是為私而戰,失敗是必然的結果。

人間正道是滄桑。

個人原創。

圖片來自網路


滄桑,一個悲壯的形容詞,人的一生是滄桑的,人活在世上,生不帶來啥,死不帶走啥,但是活著就得掙,這個過程就是滄桑。

人間正道,告訴我們做什麼要有原則,人活在世上一回,要有意義。可是這個意義離不開滄桑。每個人都是偉大的,生命就是偉大的,不要因為人為的評論而評論。一個人從生到死,他的經歷一定是滄桑的。

就算一個殺人犯來說,他生的時候也不知道哦自己會去殺人,他也一定希望自己好好的,富足的活一生,可是他的經歷一定是滄桑的,讓他走上了殺人的道路。

一個正常人就算沒做出什麼偉大的事情,就算一輩子生兒育女,鍋台家務她也是滄桑的,也是人的一種活法,也是正道。

我們牢記這句話,多付出一點,少要點回報,盡量讓人生生活的充足一點,滄桑也就難免。


這句詩,是毛澤東在解放軍解放南京時的即興詩作。題為《七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

讀詩離不開作者的寫作背景。解放南京是標誌性勝利,自起事以來,作者經年轉戰,和同志們一道浴血奮戰,終於奪取了代表政權所在都城南京,作者感慨萬千,懷古嘆今,遂賦詩一首。

「人間正道是滄桑」,意思就是人間的光明大道,正確道途,不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匡扶正義是需要歷經奮鬥才可以達到目的的。

作者和戰友們救民於水火,這是人間正道。只是這正道來之不易,革命志士浴血奮戰,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換來勝利在望的巨大勝利——解放敵方首都。回想革命當初,同志們為了革命成功前赴後繼,拋頭顱灑熱血,但是那些犧牲的戰友們,已經看不見今天勝利的曙光了。

革命中戰友們同甘共苦,風雨同舟,但是卻無法和故去的戰友們分享勝利的喜悅。於是,作者感慨勝利的來之不易,和奮鬥歷程的滄桑歲月。


淺見回答,以求高友斧正,不要見笑。

此句理解:「人間正道是滄桑」出自毛澤東,題為《七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一詩。雖時過境遷,但毛澤東思想永垂不朽,永遠勵志人們。與「倫常歸舛,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一說相吻合。「人間正道」與「倫常歸舛」相匹配。意在只有走符合常理的自然規律,人生才有滄海桑田的變化過程。

道法自然,世事變化很大,但萬變不離其宗。做人做事要符合常理,否則即可消亡。做人做事要遵守道德規範,不越紅線一點,不越雷池半步。否則大難臨頭,難逃其咎。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來自毛主席詩詞,毛主席少年受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為國家民族立命!所以「孩兒立志出鄉山,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直到學習「馬克思主義」找到了救國家民族的方法!「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天假如有感情的話,天也會老,人間正道是什麼呢?是自然規律,是客觀規律,馬克思哲學講的物質是運動的!是毛主席的「矛盾論」!所以他寫到不可學那釣名沽譽的楚霸王,罵那隻講仁義道德的宋襄公。罵那些不懂秦始皇的一幫腐儒。總之「人間的正道」就是按客觀規律做事!不以個人的主觀喜好做事兒!主觀服從客觀。


追求真理,建立人民民主專政,是要付出艱辛努力的,世上沒有什麼事,隨便就能成功!

中國革命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鬥爭,歷盡了多少艱難險阻,多少仁人志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中國革命勝利之際,毛澤東主席以無產階級大無畏的情懷,抒發歷史發展規律之感慨!「天若有情天亦老」,天若有情,歷涇如此艱辛都會蒼老!但主席何等偉人,要取得「人間正道」,沒有坦途,必經千難萬險,必經蒼桑,才是「人間正道」;必經「蒼桑」才能取得「人間正道」!

對我們小老百姓也是一樣,沒有誰隨便可以成功!


謝謝邀請。儘管毛主席的這句詩的上句來自於李賀的詩篇,但只因為毛主席的這句詩,"人間正道是滄桑"才成為家喻戶曉的千古名句。這句話解釋起來並不複雜,人間------人類社會,人類歷史,正道------正確的發展規律和法則,滄桑-------滄海桑田,意指變化。也就是-------在人類歷史上,唯有發展變化才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我的理解是,毛主席的這句詩,貫穿了毛主席一貫秉承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而運動就會產生變化。我是路上有心人,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不妥之處,望批評指正。


這是毛澤東主席《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的尾聯。完整的一聯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在這首律詩中,人間正道是滄桑中的「人間正道」是指,社會發展的正常規律。滄桑,是滄海桑田的縮略語,也作「桑田滄海」。意思是大海變為桑田。桑田,即農田。 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這是一則古代神話,後逐漸演變為一個成語,出自晉代葛洪的《神仙傳》,傳中寫道:女仙麻姑對另一仙人王方平說,他們相見以來,東海已經三次變為桑田。

在這首律詩中,毛澤東主席以「人間正道是滄桑」一句來比喻革命性的發展變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