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傅與師父的區別

「師父」和「師傅」二詞出現時間不同,自誕生之始便有所區別,在後來的演變中 。詞義的內涵和外延均有所變化。 它們的不同不僅體現在義項多少上,更體現在語義特徵和語用價值上。

「師傅」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泛化現象 。如今,「師傅」這個稱謂詞的用法不再囿於教育 、宗教 、手工 業等行業 。而是逐漸擴大到了各個行 業 。 與陌生人打招呼, 特別是請求幫忙,如買賣 、問路等,因不了解對方的職業背景,為 了表示尊敬,常表達成 「師傅 」。 如:師傅 ,請問到南京師範大學怎麼走?;師傅 .勞駕讓一讓 !

由此可見 「師傅 」這個詞 已經在某種意義上超出了原先教與學的關係, 是不相識人之間的一 種稱呼 。 而 「師父 」在年齡上一般是與自己徒弟的父輩或長兄年齡相近的。 因此 ,我們常在 「師傅 」前加上「大 」或「小」來修飾限定「師傅」的年齡。

有師徒關係時,可稱 「師傅 」,也可稱「師父」。 但不存在師徒關係時,人們對「有技 藝的人 」一般 只稱 「師傅」,不稱 「師父 」。另外, 當我們尊稱和尚、尼姑 、道士時, 宜用「師父」, 不 宜 用「師傅 」。

「老師」一詞使用泛化

「老師」本義是指年老資深的學者,年老輩尊的傳授學術的人。其中「老」原指年老輩尊,唐朝開始作為表名詞的前詞綴開始使用,和表軍隊的「師」組成「老師」一詞。 在發展過程中,「師」與「老」曾組成派生詞「師老」。

發展到現代,與教育有關的人員即便不直接參与教學也會被稱作「老師」,「老師」一詞從最開始的具有「師」的實際意義到逐漸向無「授業」的意義發展,往往作為不表職業的稱謂語出現。記者、演員、主持人、技術人員或者公職人員,都可稱為老師。

古代座主與門生

古代座主與門生是指科舉考試 中主考官與其所錄取的士子 。 中唐之後 ,中榜 的進士一起去拜 會錄取 自己的主考官 ,稱其為座主,自己稱為門生[11171o座主與門生的關係歷來受到世人重視,與今天的導師與其所指導的研究生之間的關 系有相似也有區別之處 。

相同點:

座主、導師對門生、研究生都有著知遇之恩。

座主、導師往往會幫助其門生和研究生擴大影響力 。

座主、導師對其門生、研究生進行指導。

門 生、研究生協助座主、導師從事相關工作。

不同點:

座 主與 門生之 間是形式 的師生關 系 ,導師與研 究生之間存在實質性的師生關係。

座主與 門生 之 間強調 政治性關 系 ,導師 與研 究生之間突出學 術關係 。

座主與 門生 以利益為紐 帶 ,導師 與學生之 間以感情為紐帶。

門徒、弟子、徒弟、學生

門徒一般是指詞求取知識學問的學子與學生或者是受到有知識與德望的人家與學術界長者授業之人的稱呼。

1.弟子。

2. 舊指宗門之信徒。大師和門徒之間零散而引人入勝的談話。[1]

3.即「學生」:有門徒數十人。

4.指徒弟或跟隨者。

這幾個區別上來說,門徒與宗教關係比較密切,帶有一定的組織性和某種特殊的信仰。

弟子、徒弟、學生意思區別不大,對於師父時,稱呼弟子。對於師傅時,稱呼徒弟。對於老師時,稱呼學生。


阿彌陀佛,感謝邀請。現回答如下,僅供參考:

什麼是師父?

「師父」,簡單地說是指老師,但我今天要講的「師父」是指通過正規拜師的老師,不是指學校的老師。 「師父」也稱「師傅」,但我個人認為「師父」更為準確,也就是說用「父母」的「父」來稱呼更為準確。這是學藝的特殊需要。這一點今後會給弟子們再詳解細說。只是,在佛教中,必須用「師父」這個稱謂稱自己的恩師,而絕對不能用「師傅」二字,因為這是對恩師不夠尊敬的。

唐?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傳道」,是指師父要教弟子宇宙人生的道理,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或方法論。 「受業」,講解給弟子專業的知識、技能。 「解惑」,解除迷惑,解釋、解決弟子的疑難問題。 就是說師父的職責就是傳道受業解惑。

如何選師父?

拜師要拜明師,而不一定拜名師。因為名師不一定是明師。 學藝要明師指點才能進步快,但如果你不懂什麼叫「明師」,也容易出些問題。有的人雖然在社會上很有名氣,牌子、架子也很大,但未必有真才實學。他的「名」是出名的「名」,我們提倡的是明白的「明」。是屬於真正明白某個或多個領域的真諦的老師。所以選師父的時候,不要以名氣取人、以社會地位取人,也不要以貌取人、以年齡取人。當然也有很多名師,他本身也確實是真正的明師。(也有不一定的)

如何對待師父?

總結十個字:恭敬、謙虛、磨性、認真、付出。

要發自內心地去恭敬你的師父,你不真誠,師父怎麼教你?

要謙虛,要低位進入,學習大海的品行,而且在師父面前永遠要謙虛和謹慎。

什麼是磨性?就是不斷地讓你去做你不願意做的事,從而磨練你人的本性,將你的喜,怒、哀、樂、煩惱、憤恨置之淡漠。要接受師傅的磨性,不管時間長還是短,都要耐心、心甘情願地接受。

要認真,要以嚴肅的態度或心情對待,不得馬虎,你不認真學,師父也不會認真教你。

肯付出,敢付出,捨得捨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付出什麼呢?有身體上的,有精神上和經濟上的。身體上付出(體力)比較容易做到,精神上和經濟上卻很多人做不到。稱師父的「父」是父母的「父」,你要把師父當做你的父母來對待,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下來,接受師父的訓導、磨性,這就是精神上的付出。那麼,經濟上的付出呢?讓你行見拜師之禮,這就包括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交一定的拜師費用,這個拜師費用不同於單純的交學費,是一種敬師之禮,是經濟上的付出。

再用三句話總結就是:「一日之師,終身為父」;「一日之師,終生不忘」;「受人點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你得有這個道德水準

什麼是弟子?

弟子是指學生、門徒,徒弟;是接受老師或師父的教導並幫助傳播和實行的人。

弟子的分類

1、學道弟子: 學道弟子,簡稱學生,是沒有正式拜過師的學生,只要交一定的學費就可以跟師父學習,當然也有一些因特殊機緣,師父不收費的情況。學道弟子對外不可說教導他的人是他的師父,只能說是老師。師父對學道弟子只有「教」的義務,沒有其他義務和責任。

2、入門弟子:入門弟子,從字面上解釋的話,過去的住宅有大院和內室,「入門弟子」就是進了大院之門,成為了這個門派的成員(門徒),但不是可以隨便進入「內室」。 入門弟子不同於學道弟子,需要正式拜師,需要遵守本門規矩。師父對於入門弟子有一定的要求,人品德行要好,要有一定天賦,有一定經濟基礎,態度、心態要好,還得有悟性,願為本門做出貢獻等等。 往往入門弟子是從學道弟子中產生的,也有的是經由中間人引薦的,還有一種情況是師父自己看中並主動收徒的。

3、入室弟子: 入室弟子,是眾多入門弟子當中得到師父的青睞、認可而進入「內室」,獲得師父不傳其他弟子的絕招、秘訣,將來可成為師父的嫡傳弟子即接班人。

4、嫡傳弟子:嫡傳弟子一般也叫「親傳弟子」,就是師父親自手把手教出來的接班人。

5、關門弟子:關門弟子,就是指最後一個弟子,收完這個弟子就「關門」了,不再收徒弟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