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台湾

「宜兰国际童玩节」里的 一段艺术文化故事

走,去玩

由一件公共艺术的作品主题谈起..

艺术创作议题之噶玛兰(Kavalan)标示著兰阳的地方性;

「母与子」( mon&son)意涵著在地文化的世代传承,

与当代文创观点的童玩节庆;

「 Let's Go」带出了一个关于这新兴节庆的推广议题,

呼应了「童玩节」这个亲子同游宜兰的主题

同时也意蕴著这座城市展望未来的愿景。

变化的表情,带出视觉上的趣味性,也在这人来人往的园区中,

强化著浓厚的欢乐氛围。

原本计划设置于宜兰文化局前广场的新公共艺术作品「走,去玩」,

完成后的首要任务,即支援今年的童玩节展出。

于开园前赶工完成,并连同艺术家Akibo其它借展作品,一起运送至会场进行安装。

安装完成的「走,去玩..母与子」,已开始展现著多变的表情。

这对「母与子」也将在童玩节任务结束后,返回文化局长期担任导览接待志工。

「走,去玩」(Kavalan mon&son Let's Go)-宜兰县文化局(创作者:李明道) 

为搭配公共艺术主题,另向艺术家借展两组作品,以著「踢球」的“姿势”,

共同呼应本届童玩节「运动」与「休闲」的活动主题。

Akibo作品网站http://akiboworks.blogspot.com/

这座公共艺术,不仅成为今年童玩节的展览要角,

也开启了一段关于宜兰童玩节的故事:

 

来台奉献四十多年生命的秘克琳神父,不仅是长期发扬台湾艺术文化的推手,

已有十五年历史的宜兰国际童玩节,也源于他的计划提供,而立下一个起点。

「兰阳舞蹈团」与「宜兰国际童玩节」不仅在宜兰写下一段深情感人的地方故事..

更在台湾的艺术发展史上,持续地记录著一页页的人文风华。

 

2011宜兰国际童玩节

 2011年的宜兰国际童玩节,

以「最好动一夏」为行销标语,来强化本届所诉求之「童玩运动会」主题。

冬山河的整治成功,在宜兰县开启了一片城乡美学风潮,

这些有著亮丽视觉的地景,迄今仍是每届童玩节的主要活动场域。

音乐﹑表演﹑展览与各式活动,分别于园区内不同的区域展开。

开幕首日,宜兰的孩子们,分别由兰阳舞蹈团、兰阳戏剧团、兰阳儿童合唱团、

竹林国小狮舞团、复兴国小国乐团、兰阳管乐团、兰阳武艺展示团、

罗东国小木屐舞团、安得列斯舞团﹑大福国小、

育英国小及员山国中组成十二组团队,

联合演出很在地味的「丢丢铜」舞曲﹑功夫、舞龙舞狮、山地舞等表演;

分别来自不丹、古巴、捷克、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秘鲁、俄罗斯、

波兰等预估来自二十几个国家国外的艺术团队,

也以各国文化风情的表演,一起开启了本届童玩节序幕。

 

首支抵达台湾国际表演团队,是来自东欧捷克摩拉维亚区的儿童舞蹈团Kjovanek。

他们与本地代表团宜兰四季国小泰雅族的孩子们,以代表祈福欢庆的传统泰雅歌舞,

献唱了一首来自捷克音乐家德弗乍克(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 1841 –1904)的

《第九交响曲》又名《新世界交响曲》

并以台湾知名声乐家李抱忱生生填词的〈念故乡〉世界名谣,

欢迎捷克伙伴来到台湾。

而来自捷克的Kjovanek儿童舞团,

也演出充满浓厚摩拉维亚传统文化风情的歌谣与舞蹈,

并特别演唱最具宜兰代表性的〈丢丢铜〉民谣,

彼此以著艺术互动出一段精彩的文化交流活动。

分别来自马来西亚﹑菲律宾与台湾等民俗艺术团体,均有著不同文化特色的演出;

〈丢丢铜〉民谣演唱也是波兰团队的压轴戏码之一。

位于园区入口的装置艺术,

以著抽象的语言,来传递著艺术交流与文化传承的意涵。

园区内各式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设置于服务区对侧的户外商摊。

已于园区沿用多年的艺术装置,已成为童玩节的记忆符号。

是艺术也是游具-独特视觉造型的「童乐秋千」区。

「艺术Plaza」分别于室内﹑外均有多件颇具童趣的艺术作品展示。

源于不同艺术创作者,

所提供的「讯息人」﹑「长腿叔叔我不要」及「梦游」等三组作品,

以著不同的视觉艺术造型于草地上共同铺陈出另一种童趣性的艺术主题。

「童玩日报」的“封面”,也配合著时下流行的旅游摄影风 ,

而成为一处“到此一游”的热门拍照景点。

游走于全台各地的「绿岛大象」,也参与了本届童玩节活动。

「童玩柑仔店」与「匠师艺级棒」为今年主要的静态活动展示馆。 

建筑的皮层,是以各式童玩剪影,来成为造型装饰语汇。

于「童玩柑仔店」与「匠师艺级棒」之间的场地,

不仅有著传统艺术的表演,也提供著昔日的游戏装置,

让到此一游的孩子们,也可以在此经验一下爸妈童年时的游戏乐趣。

「童玩柑仔店」展示著不同时间所流行过的玩具,

俨然像座小型的玩具博物馆。

室内一角也模拟了昔日「打弹珠」﹑「圆纸牌」的游戏场。

生活聚落中已逐渐消失的红色大门,与街头巷尾上的冰果室,都成为怀旧的场景。

「匠师艺级棒」不仅邀请了各式的童玩制作达人于现场展示玩具制作过程,

也贩售著许多昔日的孩子们多可以自行制作的玩具。

以「水底世界」为主题的展示馆空间。

以光电数位科技所构成的「涂鸦墙」。

「水中世界」中的小小游乐园。

可以拍「大头贴」的互动摄影装置。

两个不同面的萤幕与摄影机,相互抓取人像,并随机套用不同造型。

无论熟识或陌生,均可以彼此拍下这段有趣的“变装”画面。

这里展示著宜兰当地画家的绘画作品,数位化后,以电视墙方式轮播著。

玩水区,自第一届童玩节起,就一直是园区的主要卖点。     

今年也增设了多项的水上游戏设施。

 

以360个保特瓶所构成的水陆脚踏车,成为本届童玩节水上活动的特色之一。

除了动态的水上游戏,生态议题也成为另一个教育性内容。

可直达通达宜兰传统艺术中心的渡船码头。

冬山河畔的观景阶梯,当时是由宜兰当地约八百多个孩子,一起以磁砖拼贴完成。

以磁砖拼贴来构成环境美学的方式,至今仍在各地沿用著。

河畔边的小型音乐会。

每天晚上8点过后,均有一场改编版的童话故事,以河上3D电影院的方式呈现。

免费体验的划龙舟,与独木舟﹑帆船等水上活动,也带动出冬山河另一种热络景致。

 

 

宜兰国际童玩艺术节(International Children's Folklore & Folkgame Festival, Yilan)

自1996开办至今已历经15年时间。

童玩节成为每年宜兰于夏季时期重要的「节庆」活动,

来自各地的人们,均扶老携幼地到宜兰参访。

开办之初,以新兴的节庆式活动,各地方政府相继仿效﹑转换,

在台湾各县市兴起一阵节庆风潮。

 

童玩节的原始构想,应来自于法国亚维侬国际艺术节,

童玩节的推手,则为由义大利来到台湾传教的秘克琳神父。

当时(1995年)县府正积极筹备兰阳入垦两百周年纪念之庆祝活动,

秘神父向县府提出举办国际艺术节计划,

并建议县府以舞蹈﹑童玩为主题,以亲子同游为对象,

来成为这个艺术节计划的主题,

并期盼这样的文化活动,亦能带来振兴地方经济的效益,

与扩展宜兰的在地文化特色。

这计划获得文建会「辅导地方县市办理国际小型展演活动」计划经费补助,

兴办经费有了著落,第一届的童玩节开始展露出开办的契机。

随后,宜兰县政府透过学者吴静吉与秘克琳神父的安排下,

观摩了已超过五十年历史之久的法国亚维侬国际艺术节。

在参访过程中,他们得知了亚维侬国际艺术节,一个月的活动收益,

约可供应著亚维侬居民一年的生活经济,这样的看见,

让县府领悟到艺术文化转化为产业的实质效益。

在广征各界的意见与参酌观摩心得,并融合冬山河整治成就的特质,

初部定调以童玩与舞蹈为两大主轴,

分别以「欢乐宜兰年」、「水、绿、健康-罗东运动公园开园活动」、

「国际名校划船邀请赛」及「儿童的梦土-宜兰国际童玩艺术节」等系列活动,

并以冬山河为主要活动场域,成为开兰两百周年的纪念活动主轴,

第一届的国际童玩艺术节也就此诞生。

 

延伸阅读:

2011国际童玩艺术节」 官网:http://www.folkgame.org.tw/index.php

FB 专页 https://www.facebook.com/YICFFF

相关新闻影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jPlmniIh6c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YyOC-aiHQ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n-xVrpIQ6A

其它影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gX8y93JJx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kOIu3FdTG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jpIZ1l-_JI

宜兰童玩节.兰阳舞蹈团 影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5U6chj4peU

2010童玩节影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TwwAzB8_KE&feature=related

亚维侬国际艺术节http://heterotopias.org/node/38

 

由第一届的宜兰童玩艺术节开始,许多来自国外的表演艺术团体,

多是因为对于秘克琳神父的信任与友情,而愿意接受邀请前来台湾演出。

事实上,往后几年曾热络一时的童玩节中,甚至其它县市的国际性艺文活动,

许多精彩演出的各国艺术表演团体,亦多倚靠他幕后的大力协与推动。

宜兰国际童玩节与秘克琳神父存在著十分紧密的关系;

在童玩节的背后,也蕴藏著一段秘神父毕生为台湾奉献的生命故事。

 

秘神父于1935年出生于义大利北部的波隆纳。

童年时期,因跟随叔父在中国大陆传教而深受影响,

那段期间,也让他对中国艺术文化有著深刻的认识与体验。

后来,他完成了神职教育,于1963年他28岁时成为正式的神父,

并为天主教灵医会的一员。

 

隔年,正值青壮时期的他,志愿随「灵医会」漂洋过海来到台湾传福音,

新竹是他第一个落脚处,他的中文,也是在半年的新竹生活期间学习的。

同年(1964年)秘克琳神父配合灵医会的工作计划来到罗东,

当时,他看见了属于灵医会的罗东圣母医院,已在「身体医疗」层面做的相当成功,

但也发现,在当时民生并不富裕的年代背景下,

深切地感受到当地人们在「心灵医疗」上的匮乏,

于是他开始思索著,可以怎样不具政治﹑种族色彩,

且最容易被人们接受的方式来为地方服事。

 

「艺术」是他源于在家乡与中国的经验,而开始于内心中所逐渐萌生的对策,

当确立了这个方向后,他努力观察与研究宜兰的地方文化与传统艺术,

深觉这些所见所闻的地方文化,其实蕴藏著诸多特质与能量。

于是,他开始致力于传统民俗艺术的推广,

于1966年,他开始成立了「天主教罗东青年育乐中心」。

初期,他开办了舞蹈、国乐、美术等艺术课程,

其中,因多以儿童舞蹈为主要推动核心,而更进一步地组成「兰阳舞蹈团」,

随后他更将「兰阳舞蹈团」扩编为「兰阳青年会」,

以更强力与广泛地推动兰阳艺术文化。

 

在那个生活不富裕的年代,罗东地区愿意学舞的孩子十分稀少,

窘困的生活经济现实,

努力读书进国立大学或学习一技之长,以成为未来谋生的工具,

是那个时代背景下,多数人们对于教育的价值观。

在这样的时代价值与环境下,倡导舞蹈与艺术学习,

对于秘神父来说,自然要面临的,会是一段艰辛的奋斗过程。

 

他为了鼓励孩子们有学习的意愿,不仅不收取费用,

更亲自骑著三轮车「到府接送」。

逐渐地,镇里的人们,看见孩子们的快乐学习,

加上舞蹈团也代表宜兰县参加全国性竞赛,而广获各界佳评。

亮丽的成果表现,艺术,在地方上开始有了不同的价值观感,

而在兰阳地区开始兴起舞蹈学习风气。

1974年,秘神父更积极筹划与争取各种演出机会,

带团远至义大利北部等欧洲国家表演,

「兰阳舞蹈团」也开始有机会可以走出国门远赴外地演出。

然而,首度远赴异国的第一场演出,原本可供五千人观赏的场地,

却因政治因素,在无法大力宣传之下,仅来了三十几位观众欣赏,

看见了如此冷清的景象,团员们由原本兴奋的情绪,转为深深的失落感。

但由于表演精彩,透过了这少数观众的口耳相传,在第二场演出时居然大大爆满!

这个翻转,对团员们来说是极大的鼓励,他们更卖力地在来自各地的观众前展演著,

于是在后几场的演出,观众争先更是恐后地涌进,会场里座无虚席,

最后,「兰阳舞蹈团」带著光环与荣耀返回国门,

十分成功地以艺术为我国创建了另一种外交经验。

随后几年,这个来自台湾的艺术团体更是声名远播,国际邀请演出不曾间断,

「兰阳舞蹈团」很快地成为世界知名的表演团体之一。

 

成功并非偶然,兰阳舞蹈团的每一位舞者,

都需于舞蹈班历经三至五年不等的初期训练,

当具备一定程度后,才得以成为正式团员班成员。

团员班的成员由九至二十多岁的年轻舞者所组成,团员中有许多是自幼即开始学舞,

因此,无论年纪大小,个个都有著绝佳的舞技。

秘神父也说明了许多编舞的创意,多来自对于孩子们平时的游戏行为观察,

他认为,孩子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发想者。

这个谈舞蹈艺术的团体,

在训练过程中,带给学员们的,并非仅是舞蹈的表演技能与训练,

在其中,更是在艺术养成的过程中,辅以人本及生命关怀的思维,

以著艺术观点来思考生命艺术的美感。

1994年,在秘克琳神父努力奔走以争取国际支持,

而成功地让台湾得以加入「C.I.O.F.F.」组织,

并成为正式会员国「中华民俗艺术节协会」。

他受邀担任秘书长处理会务,

并由兰阳扩展至台湾各地,推动各地发展民俗文化艺术,

与协助国内艺术团体广泛地参加世界各地举办的艺术节表演。

在那个国家面对著国际外交窘境的时代,秘克琳神父透过舞蹈艺术方式,

不仅以著创新观点来让这些舞蹈文化得以传承,

更藉著这种非关政治的方式,让台湾于国际间开辟出一条出路。

「兰阳舞蹈团」早已是台湾之光,这样的荣耀,来自历届团员们的付出与努力,

也来自秘克琳神父四十多年的献身与奉献,

还有更多不知名人士默默地对于舞蹈团与秘神父,在经费﹑精神的支持与协助,

但更感念于来自 神对于神父及更多人的使用,

藉著艺术在这块土地上成就著极大的恩典。

 

延伸阅读:关于秘克琳神父

【台湾生命力 】民俗文化艺术的推手——专访兰阳青年会秘克琳神父http://www.epochtimes.com/b5/6/7/28/n1402503.htm

爱!没有国界,有你真好!《百年奉献 爱在台湾》

http://www.cca.gov.tw/artnews.do?method=findById&id=1222852533027

文化艺术推手的推手 秘克琳神父的专访(影音):http://www.lycc.org.tw/english/index1.php?ID=3&ABR_NBR=1&NBR=211

兰阳艺术文化的推手 秘克琳神父(影音):http://www.youtube.com/watch?v=p1EYLOwESxg

真情部落格-舞艺发光的兰阳~秘克琳(影音):

http://www.jesuslovesong.info/%E7%9C%9F%E6%83%85%E9%83%A8%E8%90%BD%E6%A0%BC/%E7%9C%9F%E6%83%85%E9%83%A8%E8%90%BD%E6%A0%BC-%E8%88%9E%E8%97%9D%E7%99%BC%E5%85%89%E7%9A%84%E8%98%AD%E9%99%BD%E7%A7%98%E5%85%8B%E7%90%B3

回顾..

2004宜兰国际童玩节

设置于冬山河畔,有著飞行船样式的展馆。

由童玩发想的「串圈圈」人型艺术装置。

风﹑光与水分别带动出不同的互动与视觉经验,

以各种立体空间的型态,所构成童玩文化阅读的地景装置。

运用风与水的概点,成为各式可与人们互动的公共艺术;

当时,宜兰就已透过了艺术装置的呈现,兴起了绿色生态的风潮。

玩水,始终都是宜兰国际童玩节的压轴戏码。

透过种种设计上的巧思,在这片游戏的水池中,既可以跟随著音乐摇摆起舞,

也可以操作著池内的“攻击”设备,彼此打一场水仗。

在游戏中,认识与不认识的人因此拉近了距离,

也在其中,体验著重新改造后的冬山河之美。

跨越大游戏池,以绳索编织而成的「吊桥」,创造出许多“惊险”又有趣的游戏经验。

吸引了许多老少,总想爬上那摇摆著的「天桥」,以著冒险的心情逐步走过。

邀请多国的儿童艺术团体到此演出,始终都是童玩节的主要活动特色。

各国的童玩在此形成临时性的市集。

借由屋顶落下的小石头与落叶,形成一自然的「纱画」艺术墙。

是艺术也是游具的环境装置,同样都是每年童玩节的重要项目之一。

童玩节在前几届,因创新的活动观念,与搭配冬山河整治后的「亲水」主题特点,

一推出即造成轰动,经费上,更是有著充沛的自给自足能力,

而不须倚靠中央政府补助。

风华一时的地方年度活动,由1996到2002年这几年的时期,

虽曾在1998年因肠病蔓延而停办,但还是风光了一段颇长的时间。

直到2003年,受到那场造成国际恐慌的SARS疫情影响,童玩节再度停办一年,

当年所有的筹划与支出,因为停办而完全无法有收入,

随后又因设备老旧及分园计划所引发之种种问题,

营运上的亏损﹑设备更新及种种复杂的成本结构问题,

不仅中央政府的补助经费与门票收入,均无法达到收支平衡,更因加增的财务困难,

让童玩节在经费在捉襟见肘的窘境下,更难有创新的作为,

于是,在不断沿用与复制的操作下,参访人潮更加据地递减,

营运上面对年年加剧的危机。

到了2007年,童玩节达到亏损最高峰,县府眼见亏损情况逐年恶化而决定停办,

并改推「宜兰国际兰雨节」。

但这样的政策,不仅未能取代童玩节来成为振兴地方经济的新能源,

更引发地方人士﹑商家的强力反弹,

原本是全国典范的成功案例,突然成为一个引人警醒的失败案例。

而在童玩节停办后的隔年(2008年),这样的经验被移植到中国浙江,

中国大陆也开办了「杭州国际童玩节」。

延伸阅读:

宜兰童玩节历年盈亏大事记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mar/31/today-art2.htm

2005宜兰童玩节

 

以稻草与麻绳编织而成的地景艺术,也拉出了一个农业县的地方主题。

以条状的彩色充气塑胶物件所构成的地景装置,在众多“热情”游客的“互动”下,

在开园不久即已呈现著“断垣残壁”的景象。

在地的童玩艺术,以街头艺人的方式展示玩具制作过程。

园区内的环境艺术装置。

以钢管搭建完成的大型迷官游乐园,吸引许多孩子进入玩起「探险」游戏。

随著政党与政策观点的转换,2010年县府决议复办童玩节,

并向「国际民俗艺术节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Organizations of Folklore Festivals and Folk Arts,简称C.I.O.F.F.)申请认证,

这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协定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之重量级合作咨询团体,

这组织的宗旨即在于促进艺术表演及民俗团体间的国际交流。台湾的申请提出,

于大溪地所举办的第四十届国际民俗艺术节协会世界大会上获得认证,

当时由秘克琳神父代表接受,回国后,秘神父也将认证转交给县政府,

由现任县长林聪贤与创办童玩节的前县长游锡堃共同代表县府接下认证。

 

2006宜兰国际童玩节

这一年的型态分为武荖坑与冬山河两个展区,且强化著绿色环境的主题。

当年推出了一系列的公仔,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文创商品。

这群公仔造型,至今多仍沿用著。

拟真的热带雨林与树屋步道是当年展场的主要特色之一。

传统民居住宅的展示,亦是文化行销的重要内容。

展示传统艺术文化的偶戏馆。

设置于武荖坑,不同于冬山河区的水上游戏活动区。

载著魔法帽的游戏屋与海盗船。

植物生态展示馆与偶戏馆空间。

 

 

推广著绿色概念的「室内」活动场,以著美工虚拟的「树林」交织著真实的树影,

在空间中建构出另一种视觉经验。

 

「童玩节」于台湾带领出新兴的地方节庆思维,也是第一个不须倚靠中央经费补助,

仅凭地方本身的资源即可自给自足的公办活动,

这些经验,不仅在十五年前就已开创「文创」产业的先例,

且对于台湾各地之地方产业发展思维,更有著诸多积极性的影响。

如此成功的文化产业典范何以每况愈下,大致上也可以引发些省思:

童玩节本身,因无法预料的天灾人祸等因素,

由盈转亏而导致经费也由丰沛转为匮乏,这些变因都造成「再经营」的种种困难。

对地,在不断地自我复制下,缺乏「再创新」的思考与行销对策,

自然也成为自我降低产值的现象。

另则,「水」的议题放诸四海皆准,任何城市与县市,

都容易可以推动类似的活动,

如中部城乡的日月潭「火花节」或台北都会的自来水博物馆,

即是以著相似的亲水议题来成为活动特色;

挟著宜兰在亲水活动议题上的行销能量,各地之私人游乐场,自然也乐意顺著风潮,

投资更富游乐性的设施来成为卖点。这些内外因素,其实都反映出童玩节逐年失利的导因。

成功的城乡行销案例,引来各县市观摩学习,也成为中央与县市政府的重要政策,

于是,在政府的政策推动与经费之挹注下,更成为全台各县市乡镇的风潮。

于是,各地努力寻找在地文化特色

(即便一时间找不到或不具文化厚度,也要硬是定义出一个),推出新文化观点的节庆活动,

以成为行销地方产业与振兴地方经济的对策,

于是各式不同名目的艺术节、行销各式农渔产业的观光节庆纷纷推出,

琳瑯满目的不同新节庆,在水平良莠不齐与资讯交互交替而显的纷乱的景况下,

促使这种以文化包装产业政策,因更快速地被消费而大幅贬低产值的结果。

这样的现象,其实更反映出台湾各县市的缺乏创意与独特性:

台湾的地方政府不仅模仿绩效高,争取经费之力道也强烈,讲的是民粹式的论调,

有的仅是窄域的一时性思维, 一但在获得经费后,即是大张旗鼓地耗用地方资源,

在短暂的繁华假象背后,更为地方造成沈重的交通负荷,标高的环境污染,

甚至当收益不如预期时,形成了地方财政更大的破口。

因此,这样的贬值化现象,其实也反映在各地的类似活动。

无论地方或中央政府政策,均是缺乏著整体性与永续经营的中长程观点,

图的多仅是一时的政治利益。

换言之,于童玩节的正负评价间,其实更是投射出台湾各县市之节庆式活动的缩影。

2006年的造型公仔,如今成为国道五号石碇服务区的两座“门神”。

延伸阅读:

遇见‧依山傍海的生活聚落与特色小学-贡寮』: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28952890

一段「双溪」小镇里的文化阅读』: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2892055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