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現在非常舒適,冬天在室內能穿便裝了。」薩迪科娃談起這兩年過冬的變化,臉上洋溢笑容︰「謝天謝地!」

杜尚別街景(新華網圖片)

56歲的她跟兒子一家,住在杜尚別一套三室的公寓中,回憶起過去冬天的情景,她歎了口氣,「杜尚別冬天非常難熬,那時我們沒有電,沒有暖氣,沒有熱水。以前我們都穿得很厚,還得圍在火爐邊才能不冷。」

「我們把樹枝和垃圾扔進火爐,因為沒有別的東西可燒了,我們將能燒的東西都投入火爐,只求生命不在嚴冬中凍結。」她說。

杜尚別街景(新華網圖片)

塔吉克斯坦油氣資源匱乏,水資源卻極為充沛,加上高山林立,形成以水電為主的電力結構。水力發電有季節性問題,夏季水量充沛時,該國尚有餘力向鄰國輸出電力,不過到了冬季枯水期,就產生巨大電力缺口。一到冬季,全國限電停暖是常事,即便是首都杜尚別也難以保證用電。電力短缺制約塔吉克斯坦經濟社會發展,成為困擾民生的重大問題。

塔吉克斯坦杜尚別2號火電站(新華網圖片)

為解決電力供應問題,調整電力結構,塔吉克斯坦政府2011年與中國新疆特變電工公司合作建設杜尚別2號火電站項目。前年11月底,號火電站正式供暖,結束杜尚別15年沒有集中供暖的日子。

杜尚別2號火電站總裝機容量為400兆瓦,每天發電960萬千瓦時,產熱235兆千卡,能夠滿足杜尚別地區六成電力需求。火電站還承擔部分城市供暖任務,生產的熱能直接接入杜尚別市主供暖管道,送入千家萬戶。

塔吉克斯坦杜尚別2號火電站(新華網圖片)

根據雙方的合作協定,火電站不單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還要以「傳幫帶」的形式,在當地培訓火電人才,年輕的工程師佐伊洛夫正是其中一員。

2012年,佐伊洛夫曾到中國學習技術,結識了中國師傅金寶軍。佐伊洛夫說:「我認為他是這個領域最棒的專家,不僅教我們理論知識,更教了很多實踐技術。」如今,佐伊洛夫是杜尚別2號火電站的鍋爐檢修副主任,最巧的是,師傅金寶軍也來到這兒工作,擔任火電站運行部部長。

塔吉克斯坦杜尚別2號火電站(新華網圖片)

「我師傅手把手地教我怎麼操作這些來自中國的大型設備,我從他身上學到很多,」佐伊洛夫說。為解決語言不通的問題,電站設有30人翻譯團隊,能用中文、俄語、塔吉克語熟練講出火電領域專業詞彙,為兩國員工搭建溝通橋樑。

27歲的塔吉克姑娘阿合麗迪諾娃是翻譯團隊一員,她有個好聽的中文名字「美麗」,曾在上海留學的她,說得一口流利的中文。「我很喜歡中國文化,所以我選擇學習中文,在電站我交了很多中國朋友,我們經常一起喝茶聊天,希望中國和塔吉克斯坦的友誼愈來愈深。」

杜尚別索莫尼廣場(新華網圖片)

如今,中國元素在塔吉克斯坦日漸常見。在杜尚別街頭,寫有中文的看板隨處可見,隨便坐上一輛計程車,司機都能說出標準的中文「你好」。

十月,杜尚別已有些許涼意,供暖季即將來臨,杜尚別2號火電站的機器開始陣陣轟鳴。這座火電站是中塔兩國務實合作的標誌,亦是「一帶一路」造福當地、改善民生的範例。

它溫暖杜尚別的每個家庭,溫暖了杜尚別的冬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