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人民論壇雜誌及人民論壇網(rmltwz)

  轉載請註明來源

  在地鐵中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情景:

  人人抱着手機,專注地盯着屏幕,甚至坐過站了也不自知。

  隨着科技的發展,手機逐漸成爲人們交流的必備工具和生活必需品。生活中隨處可見這樣的低頭一族。

  然而長時間翻看手機,也容易引起一些問題。有媒體報道,一對80後夫妻,晚上睡同一張牀,卻常在微信裏互相說晚安,這是典型的“ 低頭族”夫妻。

  以至於人們感嘆:“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們坐在一起, 你卻在玩手機。”

  手機似乎成了他們第二個伴侶,如今想要暫時“別離”這個伴侶,可能是一件難以辦到的事情。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如何做?如何避免這些負面影響?一起來看!

  影響

  當前,智能手機和網絡科技的發展不但激活了每個人自然存在的多面性,而且將這種多面性推到了某種極致,以至於出現了一些消極的社會問題,影響了正常的人際交往和社會溝通。

  透過“手機族羣”,我們不難發現一些有趣的多面性特質:

  一方面他們自由馳騁於虛擬網絡世界,另一方面又在現實生活中面臨着一些精神困境;

  一方面他們追求智能手機的時尚和網絡前沿,另一方面又將自己封閉在一定的“朋友圈”裏,獨享寂寞的時光;

  一方面因從衆心理作祟,他們做了“低頭族”而難以自拔,另一方面其內心世界又充盈着強烈的個性,要成爲獨特的“這一個”。

  如果說“手機族羣”的多面性既有源於人之天性的因素,也有智能手機和網絡科技的影響,那麼,社會文化心理對“手機族羣”多面性特質的形成亦有着推波助瀾的作用。這種社會文化心理矛盾而多元,包括從衆與獨我心理、時尚與落伍心理、傳統與創新心理等,對“手機族羣”造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比如,當今社會,從衆的文化心理是一個較爲普遍的現象。從“手機族羣”的產生本身就是從衆心理使然,當生活中隨處可見看手機、刷新聞的“低頭族”時,個體會下意識地被這種羣體的同一性所吸引,進而產生認同。

  當大家紛紛處於“低頭”狀態而疏於現實中的面對面交流時,自我封閉、自我設限、自我欣賞的“獨我”一面,也就在無形之中形成了。這樣一來,從衆與獨我的文化心理交織一起,“手機族羣”表現出多面性也就不足爲奇了。

  “手機族羣”多面性特質的成因較爲複雜,這種多面性特質,一方面將爲正在重構的新型社會關係帶來一些積極影響,例如使現代社會的關係更加多元化,更加富有色彩感、層次感。

  另一方面,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比如“手機族羣”的孤獨、苦悶、空虛、封閉、多變等諸“面”,不但對手機人的身心健康不利,而且還增加了人際溝通交往的成本。

  更重要的是,它有可能使人與人之間產生不信任、不理解的情緒,這對於重構誠信、和諧、友愛的社會關係是無所助益的。

  對策

  引導“手機族羣”趨利避害,要着力突破多面性的負面影響,降低人際交往的成本,實現“和諧”溝通的目標。就宏觀層面來看,我們可以從如下方面施策。

  首先,就社會層面來看,我們不僅要儘可能多地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設施,而且要營造“擁抱現實”的社會文化氛圍,真正讓那些“低頭族”從封閉、虛擬的手機網絡世界中走出來,在現實世界中盡情釋放個性。

  只有打破“此長彼消”的時間束縛,讓“低頭族”在現實世界裏找到有趣且有益的文化體育活動項目,並願意付出一定的時間,纔能有效減少其在虛擬世界中的時間耗費。如此,“手機族羣”面對面的人際交往溝通機率也會相應增多,交際能力自然能夠得到提升。

  其次,就手機本身而言,我們要重新認識和定位手機功能,儘可能地讓手機迴歸“工具”的角色,打破人們對手機的過度依賴。比如,在生活中,人們可以有意識地通過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轉移注意力,慢慢消除對手機的過分依賴,有節制、有限度地使用手機。否則,我們本該具備的一些正常能力將會逐漸消退,比如與人相處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等。而這種能力上的消退,最終將會影響到我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最後,重點關注擁有“手機”的人。如果上述策略均是“外因”,那麼“手機人”本身就是“內因”。要想使“低頭族”自覺擡頭,需要靠每一位“手機人”的內在動力來控制。但自制力並非說有就有,即使有也未必能堅持下來,自制力的喚起有賴於從心理學角度對症下藥。

  爲此,“手機人”一要尊重自我心理訴求;二要整合好“碎片化”的時間,把時間“化零爲整”,進行有效管理;三要藉助“需求替換法”,將個人注意力進行轉移;四要進行自我強化、自我暗示與鼓勵。

  在思響哥(ID:rmltwz)看來,移動電子產品,減少了人的孤獨感,聯絡了社交感情。但是,虛擬社交中的“樂趣”,是以現實生活中的“無趣”爲代價的。真正的幸福和快樂,還是應該在陽光下、在現實裏、在家庭和事業中實現。

  今天是清明小假期的最後一天,

  不妨暫時放下手機,

  多陪陪家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