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元宵、看花燈、猜燈謎、舞獅舞龍……這些元宵節的習俗我們都很熟悉,但元宵節在中國古代的另一層含義或許您不知道,它是許多男女的定情日,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它是古代的狂歡節情人節

為什麼這麼說呢?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元為首,宵為夜,通宵達旦之意。元宵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是新年新月誕生,可又稱上元節。上元是古歷之名,指日月五星皆會於子,是曆始。

燈火象徵著希望,中國傳統節日中賞燈,表明中華民族對生活的樂觀、對未來的期盼。正月十五,皓月當空,新春幸福餘興未消的人們,合家團圓,歡聚一堂。各地的大街小巷、民宅商鋪無不張燈結綵,火樹銀花不夜天。

在古代,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女子都是「三步不出閨門」,只有到了元宵節和上巳節(農曆三月初三),才可以出來,觀花燈或者和自己心儀的男子幽會。對於沒有情人的青年男女來說,它當然也是邂逅的絕佳夜晚。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元宵節也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

千百年來在元宵節所上演的曲折生動的愛情故事,不勝枚舉:

《張生彩鸞燈傳》中,張公子元夜觀燈,於乾明寺殿上拾得一紅綃帕子,帕上有細字一行云:「有情者拾得此帕,不可相忘,請待來年正月十五夜於相籃後門一會,車前有鴛鷲燈是也。」張公子怦然心動,為這個約會等待了一年。到相見時,二人情投意合,最終私奔。這是一場關於「等待」的愛情。

《春燈謎》,韋家的小姐影娘女扮男裝賞花燈,遇見宇文家的公子,二人彼此欽慕,題詩互贈,卻因為忽作風雨,慌亂之中上錯到了對方家裡用作交通的船。於是,一系列的誤會與錯認發生了,宇文公子經歷了被誤認為反賊的冤獄、然後平反、又改了姓名考中狀元,竟然最終也陰差陽錯,與流落他鄉的影娘真正成為了夫妻。這是一場關於「錯認」的情事。

《王月英元夜留鞋記》的故事裡,胭脂鋪的小姐王月英與書生郭華一見鍾情,私傳書信,約在元宵觀燈之時到相國寺觀音殿相會。誰料郭華貪杯醉酒,錯過了約會,心中愧疚又覺得姻緣痛失,吞了月英留下的香羅帕子,氣絕身亡了。幸好有剛正卻又不失仁慈的包拯大人審理此案,加上最後觀音顯聖,郭華復活,才得以名正言順地成就了一段美滿姻緣。

正是因為元宵節賦予邂逅浪漫的氣息,不少電視劇的愛情線也以此展開:

《大明宮詞》

《仙劍奇俠傳3》

《女醫明妃傳》

景到盛時引人傳,情至深處讓人嘆。這番盛景盛情,自然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觸景生情」,因此留下許多了流傳百世的千古佳句:

比如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說的是一個男子在元宵節上邂逅讓人心動的女子,幾番尋找,卻在燈火闌珊處重新發現。

還有歐陽修這首有名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說的就是在元宵節時兩人月下約會,到第二年時孤單落寞的對比。

李清照的《永遇樂》中也提到東京城元宵節的盛況「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燃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三五就是元宵節,這是回憶在年輕時元宵節熱鬧的場面,青年女子們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出門,和辛棄疾詞中的「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頗有相似之處,蛾兒、雪柳、黃金縷、鋪翠冠兒等,都是女子們的頭飾。姜夔的《鷓鴣天·元夕有所夢》中有這樣的描寫:「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

時至今日,元宵節中的吃元宵、看花燈、猜燈謎等習俗盡數保留了下來,遺憾的是「情人節」的這個文化內涵卻消失了。不過元宵節也被賦予了另一種闔家團圓的標誌,同時也被當做春節的正式結束。在此佳節祝大家元宵快樂,闔家幸福。今天,你吃元宵了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