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了公眾號純潔的微笑作者奎哥的技術文章,感謝原作者的分享。

1、前言

老於網路編程熟手來說,在測試和部署網路通信應用(比如IM聊天、實時音視頻等)時,如果發現網路連接超時,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使用Ping命令Ping一下伺服器看看通不通。甚至在有些情況下通過圖形化的Ping命令工具對目標網路進行長測(比如:《兩款增強型Ping工具:持續統計、圖形化展式網路狀況 [附件下載]》、《網路測試:Android版多路ping命令工具EnterprisePing[附件下載]》),可以得出當前網路通信的網路延遲、網路丟包率、網路抖動等等有價值信息。

Ping命令很簡單,但作為為數不多的網路檢測工具,卻非常有用,是開發網路應用時最常用到的命令。雖然「Ping」這個動作這麼簡單,但你知道Ping命令背後後的邏輯嗎?這就是本文要告訴你!

學習交流:

- 即時通訊開發交流3群:185926912 [推薦]

- 移動端IM開發入門文章:《新手入門一篇就夠:從零開發移動端IM》

(本文同步發佈於:52im.net/thread-1973-1-

2、系列文章

本文是系列文章中的第5篇,本系列大綱如下:

《腦殘式網路編程入門(一):跟著動畫來學TCP三次握手和四次揮手》

《腦殘式網路編程入門(二):我們在讀寫Socket時,究竟在讀寫什麼?》《腦殘式網路編程入門(三):HTTP協議必知必會的一些知識》《腦殘式網路編程入門(四):快速理解HTTP/2的伺服器推送(Server Push)》

《腦殘式網路編程入門(五):每天都在用的Ping命令,它到底是什麼?》(本文)

3、Ping命令的作用和原理

簡單來說,「ping」是用來探測本機與網路中另一主機之間是否可達的命令,如果兩台主機之間ping不通,則表明這兩台主機不能建立起連接。ping是定位網路通不通的一個重要手段。

ping 命令是基於 ICMP 協議來工作的,「 ICMP 」全稱為 Internet 控制報文協議(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ping 命令會發送一份ICMP回顯請求報文給目標主機,並等待目標主機返回ICMP回顯應答。因為ICMP協議會要求目標主機在收到消息之後,必須返回ICMP應答消息給源主機,如果源主機在一定時間內收到了目標主機的應答,則表明兩台主機之間網路是可達的。

舉一個例子來描述「ping」命令的工作過程:

1)假設有兩個主機,主機A(192.168.0.1)和主機B(192.168.0.2),現在我們要監測主機A和主機B之間網路是否可達,那麼我們在主機A上輸入命令:ping 192.168.0.2;

2)此時,ping命令會在主機A上構建一個 ICMP的請求數據包(數據包里的內容後面再詳述),然後 ICMP協議會將這個數據包以及目標IP(192.168.0.2)等信息一同交給IP層協議;

3)IP層協議得到這些信息後,將源地址(即本機IP)、目標地址(即目標IP:192.168.0.2)、再加上一些其它的控制信息,構建成一個IP數據包;

4)IP數據包構建完成後,還不夠,還需要加上MAC地址,因此,還需要通過ARP映射表找出目標IP所對應的MAC地址。當拿到了目標主機的MAC地址和本機MAC後,一併交給數據鏈路層,組裝成一個數據幀,依據乙太網的介質訪問規則,將它們傳送出出去;

5)當主機B收到這個數據幀之後,會首先檢查它的目標MAC地址是不是本機,如果是就接收下來處理,接收之後會檢查這個數據幀,將數據幀中的IP數據包取出來,交給本機的IP層協議,然後IP層協議檢查完之後,再將ICMP數據包取出來交給ICMP協議處理,當這一步也處理完成之後,就會構建一個ICMP應答數據包,回發給主機A;

6)在一定的時間內,如果主機A收到了應答包,則說明它與主機B之間網路可達,如果沒有收到,則說明網路不可達。除了監測是否可達以外,還可以利用應答時間和發起時間之間的差值,計算出數據包的延遲耗時。

通過ping的流程可以發現,ICMP協議是這個過程的基礎,是非常重要的,下面的章節會把ICMP協議再詳細解釋一下,請繼續往下讀。

4、正確理解ICMP協議

Ping命令所基於的ICMP協議所處的網路模型層級:

(▲ 上圖來自《計算機網路通訊協議關係圖(中文珍藏版)[附件下載]》,您可下載此圖的完整清晰版)

Ping命令這麼簡單,在任何系統上上手就能使用,很多人可能想當然的認為Ping命令使用的ICMP協議應該是基於傳輸層的TCP或UDP協議的吧。

正如上圖所示,ICMP協議既不是基於TCP,也不是基於UDP,而是直接基於網路層的IP協議,在整個網路協議棧中屬於相當底層的協議了。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它的重要性,因為根據ICMP的RFC手冊規定:ICMP協議是任何支持IP協議的系統必須實現的,沒有餘地。而IP協議是整個互聯網的基石,ICMP協議雖簡單,但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以後面視的時候,如果碰到「ICMP協議是基於什麼實現的?」這樣的問題,請一定要記往此節所講的內容。

5、深入ICMP協議

我們知道,ping命令是基於ICMP協議來實現的。那麼我們再來看下圖,就明白了ICMP協議又是通過IP協議來發送的,即ICMP報文是封裝在IP包中(如下圖所示)。

IP協議是一種無連接的,不可靠的數據包協議,它並不能保證數據一定被送達,那麼我們要保證數據送到就需要通過其它模塊來協助實現,這裡就引入的是ICMP協議。

當傳送的IP數據包發送異常的時候,ICMP就會將異常信息封裝在包內,然後回傳給源主機。

將上圖再細拆一下可見:

繼續將ICMP協議模塊細拆:

由圖可知,ICMP數據包由8bit的類型欄位和8bit的代碼欄位以及16bit的校驗欄位再加上選項數據組成。

ICMP協議大致可分為兩類:

1)查詢報文類型;

2)差錯報文類型。

【關於查詢報文類型】:

查詢報文主要應用於:ping查詢、子網掩碼查詢、時間戳查詢等等。

上面講到的ping命令的流程其實就對應ICMP協議查詢報文類型的一種使用。在主機A構建ICMP請求數據包的時候,其ICMP的類型欄位中使用的是 8 (回送請求),當主機B構建ICMP應答包的時候,其ICMP類型欄位就使用的是 0 (回送應答),更多類型值參考上表。

對 查詢報文類型 的理解可參考一下文章最開始講的ping流程,這裡就不做贅述。

【關於差錯報文類型】:

差錯報文主要產生於當數據傳送發送錯誤的時候。

它包括:目標不可達(網路不可達、主機不可達、協議不可達、埠不可達、禁止分片等)、超時、參數問題、重定向(網路重定向、主機重定向等)等等。

差錯報文通常包含了引起錯誤的IP數據包的第一個分片的IP首部,加上該分片數據部分的前8個位元組。

當傳送IP數據包發生錯誤的時候(例如 主機不可達),ICMP協議就會把錯誤信息封包,然後傳送回源主機,那麼源主機就知道該怎麼處理了。

6、ICMP差錯報文的妙用

正如上一節所介紹的那樣,ICMP協議主要有:查詢報文類型和差錯報文類型兩種。對於差錯報文來說,是不是只有遇到錯誤的時候才能使用呢?不是!

基於這個特性,Linux下的Traceroute指令(Windows下的對等指令是tracert)利於ICMP的差錯報文可以實現遍歷到數據包傳輸路徑上的所有路由器!這真是個有用的命令!

百度百科上關於traceroute命令的用途:

traceroute (Windows 系統下是tracert) 命令利用ICMP 協議定位您的計算機和目標計算機之間的所有路由器。TTL 值可以反映數據包經過的路由器或網關的數量,通過操縱獨立ICMP 呼叫報文的TTL 值和觀察該報文被拋棄的返回信息,traceroute命令能夠遍歷到數據包傳輸路徑上的所有路由器。

ICMP的差錯報文的使用,使得Traceroute成為用來偵測源主機到目標主機之間所經過路由情況的常用工具。Traceroute 的原理就是利用ICMP的規則,製造一些錯誤的事件出來,然後根據錯誤的事件來評估網路路由情況。

traceroute的基本原理如下圖所示:

具體做法就是:

1)Traceroute會設置特殊的TTL值,來追蹤源主機和目標主機之間的路由數。首先它給目標主機發送一個 TTL=1 的UDP數據包,那麼這個數據包一旦在路上遇到一個路由器,TTL就變成了0(TTL規則是每經過一個路由器都會減1),因為TTL=0了,所以路由器就會把這個數據包丟掉,然後產生一個錯誤類型(超時)的ICMP數據包回發給源主機,也就是差錯包。這個時候源主機就拿到了第一個路由節點的IP和相關信息了;

2)接著,源主機再給目標主機發一個 TTL=2 的UDP數據包,依舊上述流程走一遍,就知道第二個路由節點的IP和耗時情況等信息了;

3)如此反覆進行,Traceroute就可以拿到從主機A到主機B之間所有路由器的信息了。

但是有個問題是,如果數據包到達了目標主機的話,即使目標主機接收到TTL值為1的IP數據包,它也是不會丟棄該數據包的,也不會產生一份超時的ICMP回發數據包的,因為數據包已經達到了目的地嘛。那我們應該怎麼認定數據包是否達到了目標主機呢?

Traceroute的方法是在源主機發送UDP數據包給目標主機的時候,會設置一個不可能達到的目標埠號(例如大於30000的埠號),那麼當這個數據包真的到達目標主機的時候,目標主機發現沒有對應的埠號,因此會產生一份「埠不可達」的錯誤ICMP報文返回給源主機。

可見Traceroute的原理確實很取巧,很有趣。如您對Traceroute感興趣,可以深入讀一讀《從Traceroute看網路問題》一文。

附錄:更多網路編程精華文章

《TCP/IP詳解 - 第11章·UDP:用戶數據報協議》

《TCP/IP詳解 - 第17章·TCP:傳輸控制協議》《TCP/IP詳解 - 第18章·TCP連接的建立與終止》《TCP/IP詳解 - 第21章·TCP的超時與重傳》《技術往事:改變世界的TCP/IP協議(珍貴多圖、手機慎點)》《通俗易懂-深入理解TCP協議(上):理論基礎》《通俗易懂-深入理解TCP協議(下):RTT、滑動窗口、擁塞處理》《理論經典:TCP協議的3次握手與4次揮手過程詳解》

《理論聯繫實際:Wireshark抓包分析TCP 3次握手、4次揮手過程》

《計算機網路通訊協議關係圖(中文珍藏版)》《UDP中一個包的大小最大能多大?》《P2P技術詳解(一):NAT詳解——詳細原理、P2P簡介》《P2P技術詳解(二):P2P中的NAT穿越(打洞)方案詳解》《P2P技術詳解(三):P2P技術之STUN、TURN、ICE詳解》《通俗易懂:快速理解P2P技術中的NAT穿透原理》《高性能網路編程(一):單台伺服器並發TCP連接數到底可以有多少》《高性能網路編程(二):上一個10年,著名的C10K並發連接問題》《高性能網路編程(三):下一個10年,是時候考慮C10M並發問題了》《高性能網路編程(四):從C10K到C10M高性能網路應用的理論探索》《高性能網路編程(五):一文讀懂高性能網路編程中的I/O模型》《高性能網路編程(六):一文讀懂高性能網路編程中的線程模型》《不為人知的網路編程(一):淺析TCP協議中的疑難雜症(上篇)》《不為人知的網路編程(二):淺析TCP協議中的疑難雜症(下篇)》《不為人知的網路編程(三):關閉TCP連接時為什麼會TIME_WAIT、CLOSE_WAIT》《不為人知的網路編程(四):深入研究分析TCP的異常關閉》《不為人知的網路編程(五):UDP的連接性和負載均衡》《不為人知的網路編程(六):深入地理解UDP協議並用好它》《不為人知的網路編程(七):如何讓不可靠的UDP變的可靠?》《網路編程懶人入門(一):快速理解網路通信協議(上篇)》《網路編程懶人入門(二):快速理解網路通信協議(下篇)》《網路編程懶人入門(三):快速理解TCP協議一篇就夠》《網路編程懶人入門(四):快速理解TCP和UDP的差異》《網路編程懶人入門(五):快速理解為什麼說UDP有時比TCP更有優勢》《網路編程懶人入門(六):史上最通俗的集線器、交換機、路由器功能原理入門》《網路編程懶人入門(七):深入淺出,全面理解HTTP協議》《網路編程懶人入門(八):手把手教你寫基於TCP的Socket長連接》《技術掃盲:新一代基於UDP的低延時網路傳輸層協議——QUIC詳解》《讓互聯網更快:新一代QUIC協議在騰訊的技術實踐分享》《現代移動端網路短連接的優化手段總結:請求速度、弱網適應、安全保障》《聊聊iOS中網路編程長連接的那些事》《移動端IM開發者必讀(一):通俗易懂,理解移動網路的「弱」和「慢」》《移動端IM開發者必讀(二):史上最全移動弱網路優化方法總結》《IPv6技術詳解:基本概念、應用現狀、技術實踐(上篇)》《IPv6技術詳解:基本概念、應用現狀、技術實踐(下篇)》《從HTTP/0.9到HTTP/2:一文讀懂HTTP協議的歷史演變和設計思路》《以網遊服務端的網路接入層設計為例,理解實時通信的技術挑戰》《邁向高階:優秀Android程序員必知必會的網路基礎》>> 更多同類文章 ……

(本文同步發佈於:52im.net/thread-1973-1-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