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會說更重要的,是這兩個字

作者:清悠(富書籤約作者)

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有一天採訪一個小孩子,問他:「你長大後想當什麼啊?」

孩子說:「嗯……我要當飛行員。」

主持人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的引擎都熄滅了,你會怎麼辦呢?」

孩子想了想:「我會告訴飛機上的乘客系好安全帶,然後,然後我背上降落傘跳出去……」

沒等孩子說完,在場的觀眾就笑得東倒西歪,大家心想,關鍵時候還是想著自己呀,即使孩子也不例外。

而林克萊特繼續注視著孩子,想看他還要說什麼。

沒想到,孩子面對大人們的鬨笑,眼淚頓時奪眶而出,一臉茫然和無辜。

主持人讓孩子繼續說下去,孩子堅定地說:「我要回去拿燃料,然後回來救他們。」

接下來的是現場觀眾的茫然和愧疚,只因為他們沒有聽孩子把話說完,便自以為是地誤會了一個孩子,而同樣的慚愧,也發生在了我的身上。

侄子三歲的時候,我們兩個在客廳玩耍,玩得高興間,我看了會手機,再抬頭時,他已經不在跟前。

我站起身從卧室門縫往裡看去,他正在拉開我的皮包好像在翻什麼東西。

於是,我本能的產生一絲淡淡的不快,心想:「這小傢伙好像不太有禮貌,他在我包里翻什麼呢?」

等他出來之後,我裝作沒事地笑著問:「小寶,你去我卧室幹什麼了?」

他回答說:「姑姑,我往你包里放了一盒餅乾,你明天坐火車的時候在火車上吃吧。」

聽到他這麼說,我竟一時語塞,不知道說什麼好。

這個回答給了我一個無聲的耳光,雖然我沒有說出自己的想法,而在聽他說完之前,我在內心已經自以為是地對他做了判斷,我誤會了一個善良的孩子。

其實許多誤會的發生,就是因為你在想、在說,卻忽視了聽,在沒有聽到別人的觀點前,便輕易地去評判,從而錯過事情的真相。

這是一個崇尚說的時代,也是一個忽視聽的時代。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會說話,因為會說話往往代表著遊刃有餘的交際,卻沒人告訴我們要會傾聽,在大家的意識里,傾聽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只要有耳朵就會聽。

而事實卻不是這樣,其實會聽比會說更重要,會說有時候是一種技巧,會聽則代表了一種態度,能言善辯不如洗耳恭聽

你可能經常聽到這樣的話:

「你就不能聽我把話說完嗎?」

「我說話的時候,你能不能別看手機?」

「我為什麼要聽你解釋?」「你聽見我說話了嗎?」

一方面他在急切的訴求,另一方面他是多麼渴望被尊重、被傾聽。

傾聽需要慢下來,而如今的快節奏使得人們越來越著急表達自己的想法,很少有人願意去傾聽別人。

於是那些善於傾聽的人就變得稀有且珍貴,因為一定程度上,這代表有人「把你當回事」。

跟這樣的人交流,你沒有負擔,一吐為快。

有段時間,特別愛跟一個朋友聊天,她本身話不多,但她卻有能力讓你特別願意說給她聽。

我就去分析這個問題了,這是為什麼呢?

我得出的答案是,她特別會傾聽,我說話的時候,她從來不打斷,也不急於去表達自己的觀點,滿臉期待地盯著,使人感受到了被尊重的滿足感,舒適、隨和。

而且這種傾聽,並不是只是豎起耳朵聽,她是調動內心在聽,在我說完一段的時候,她會適時的插上幾句話,或提個問題,簡短明確,這種方式更加促使我想表達的慾望。

良好的傾聽,是先擱置了自己的想說話的需求,讓對方充分地表達想法和情緒,專心地去傾聽,並適時表達給予對方的關心,不加入自己的批判,抱有同理心去傾聽。

伏爾泰說:「耳朵是通往心靈的道路。」

傾聽表達一個人對他人心靈的理解與關懷,是最基本的尊重。

我反對你的意見,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個捍衛的過程不正需要良好的傾聽嗎?然而,這樣的傾聽在我們身邊已經慢慢地丟失了。

而一個對他人付出尊重、理解和關懷的人,比會說話的人更值得信任,也更容易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表面上看他是在謙讓,實際上他的收穫更大,因為有什麼比獲得一個人的信任更重要呢。

威廉·傑夫在《聆聽管理》一書中提到:

一天到晚我們都在聆聽,但我們總是當不好聽眾。

我們的「聽」沒有調動心靈,只是做出了「聽」的樣子。

而真正的傾聽是積極的態度,代表了聰明、代表了素養、代表了雅量,代表了一種平和而寬容的品格。

我們發現往往越是優秀的人越平易近人,沒有架子,很大程度上也在於他們沒有急於表達自己的慾望。

他們懂得能言善辯不如洗耳恭聽,他們有足夠的雅量,給予別人足夠的尊重,而他們的傾聽也跟他們獲得了更多的尊重。

卡耐基有一次參加一個紐約出版商組織的宴會,在宴會上碰上了一位自然科學家,對方對他講述了幾個小時的有關大麻和馬鈴薯種植的話題。

在宴會結束的時候,自然科學家對宴會的主人說:「卡耐基先生真是一位出色的演說家,是他見過的最有魅力的一位。」

而事實上卡耐基那晚自始至終沒有說幾句話,而是做了一個優秀的聽眾,表達了一種受益良多,想繼續了解的願望。

猶太人是聰明的民族,他們的聰明也表現在會傾聽。

他們認為善於洗耳恭聽的人,不僅到處受人歡迎,自己也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猶太商人推銷成功的要訣是,推銷員不僅僅是一位口齒伶俐的說者,而且也是一位出色的聽眾,能夠在聆聽中感有客戶所帶來的無限商機。

因為推銷最難的地方不是如何把自己的意見、觀念說出來,而是如何聽出別人心裡最想說的話。

傾聽,還有利於思考。

村上春樹有言:「越是不思考的人,越不願意傾聽別人講話。」

深入的思考是一個複雜、枯燥的過程,遠沒有看個電影、出去旅遊來的舒服,但是不思考,便就不能反省。

在此過程中,定力是必不可少的,善於思考的人一定有一種深厚的定力來支持這種腦力活動,也必然有足夠的定力來傾聽他人。

溝通時,不要急於說,而是試著仔細去聽他人說什麼,你就會知道他人為什麼這麼說,該怎樣去安慰情緒或者解決問題,這一連串的心理思考便是在良好傾聽的中完成的。

以此來看,善於傾聽真是一件大有收益的事情,不但獲得了需要的信息,還給予了對方尊重與鼓勵,並且學會換位思考,增強了自身的定力。

善於傾聽他人的人,一定也善於傾聽自己,更能清楚自己內在的需要。

學習傾聽就是一場修行,讓我們一起恢復聽的習慣,培養聽的定力,去了解他人背後的訴求,將溝通進行地更為順暢。

作者簡介:清悠,富書籤約作者,80後女青年,願與您共同關注內在成長與精神品質,追求豐富的單純和不張揚的激情,行走在修心的路上,一起去探尋人生的美好。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萬新中產生活認知學院,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