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審以後發現,我忘記賣弱了,,,至仁至慈uuz在上,原諒我的不敬行為onz


題圖也許有關,指弗蘭德斯(Flandre)和芙蘭朵露(Flandre)(錯亂)

弗朗索瓦1526年將弗蘭德斯(芙蘭朵露)割讓給了查理五世(錯亂*2)

言歸正傳...在完成對拉文納戰役內容的搬運後,我們順著時間線,從法國的視角,繼續來看義大利戰爭的進程。實際上,從弗朗索瓦一世繼位,查理五世成為西班牙和奧地利的共主之後,義大利戰爭的範圍便漸漸擴大,變成了一場全西歐範圍內的戰爭。也是從這時候開始,弗朗索瓦在這場戰爭中的戰略開與心態始出現了在本系列第一篇中所提到的「從封建貴族國家政治向主權國家地緣政治」的轉變,戰爭從封建領地繼承權戰爭向哈布斯堡-瓦盧瓦王朝戰爭演變,而亨利八世統治下的英國也漸漸顯現出其未來國際關係政策的雛形。也就是說,這一時期的諸多事件對歐洲未來數百年內的國際關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本文時間線截止於帕維亞戰役結束,剩下的部分將在以後的篇章中繼續搬運。

不過,本文英語水平和智力一樣有限,各位如果有能力還是自行閱讀罷,,,

以下正文:

為了挽回在1513年失去的權勢,法國必須在倫巴第地區為對抗瑞士人採取一些行動。弗朗索瓦一世繼續貫徹前任們的計劃,在採取了同勃艮第的查理(指當時還沒繼位的查理五世)和斐迪南的外交諒解以後,他帶著一支那個時代最大規模的一支法國軍隊(接近4萬人)和一大群優秀的將領,通過一條出人意料的路徑越過了阿爾卑斯山。瑞士人猝不及防,被迫從米蘭撤離,並立刻與法國人展開了複雜的談判,試圖與他們交易,換取他們的退出。然而在談判接近尾聲時,瑞士聯邦的主戰派領導上台,並於九月13~14兩天於馬力尼亞諾的東南方進行了一場血腥的會戰。這是一場由步兵和火炮主導的戰鬥,而法國人最終取得了戰鬥的勝利,並鞏固了未來幾年他們在倫巴第地區的統治,接替了瑞士人的位置。1516年,勒斯坎(Lescun)被任命為陸軍中將,前去協助教皇征服烏爾比諾地區。

在1516年~1519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與弗朗索瓦一世對神聖羅馬帝國皇冠的爭奪之後,對義大利地區主導權的矛盾變得更為尖銳。紅衣大主教沃爾西(Wolsey)所倡議的,於倫敦進行的「泛和平條約」談判所掩蓋,該條約使得各位王公選擇以談判而不是戰爭來解決他們間的矛盾。然而,1520年弗朗索瓦和亨利八世世於加來舉行了著名的「金布圍場」會議,弗朗索瓦一世試圖與英國結為同盟,這導致了這一條約的破裂。與教皇同盟的破裂為法國帶來了相當嚴重的問題,亨利八世開始考慮站在皇帝查理五世的一方。1521年春季,於比利牛斯山與阿登地區長久的領土糾紛最終引發了戰爭。法國於納瓦拉地區進行的最初的軍事行動失敗了,但是在十月,他們成功奪回了弗恩塔拉比亞(Fuentarrabia),而1521年的12月,潘普洛納(Pamplona)也被奪回。(法國在1524年再度失去了對西班牙納瓦拉王國的控制。)

法國在倫巴第建立的政府相當糟糕,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法國對該地區的控制。因此,當1521年的8月,哈布斯堡王朝的義大利傭兵隊長(condottiere)普羅斯佩羅·科倫納(Prospero·Colonna)率領一支教廷-帝國聯軍進入義大利時,法國在倫巴第地區的統治情況立刻變得窘迫起來。1521年12月,勞特里克(Lautrec,Odet de Foix,1485~1528,法軍指揮官)不得不跑到威尼斯的領土上躲避敵人。在得到了瑞士和義大利僱傭兵的支持以後,勞特里克改變了以往的避戰政策,試圖進行一次軍事冒險。然而在1522年4月29日爆發的比科卡戰役(Battle of La Bicocca,我總覺著這是作者的語法錯誤...)中,兵力優勢的法軍卻遭到了慘敗,瑞士僱傭兵在試圖突破科倫納的防禦工事時崩潰了。最終,法國失去了米蘭。

而法國在另一條戰線上的戰況則要好得多。1521年夏天,拿騷伯爵越過了東部的前線,佔領了莫桑(Mouzon),並沿著阿登的前線前進。於是,弗朗索瓦一世大膽地向低地國家發起了軍事行動。他率領著一支那個時代最為強大的軍隊:2000個重騎兵,12000名瑞士僱傭兵,24000名其他步兵和1200名輕騎兵和炮兵,駐紮在費瓦克(Fevacques)地區。他向著瓦朗謝納(Valenciennes)前進,試圖挑戰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在這一地區的權威。查理五世兵力不足,但是他利用濃霧不斷地迴避與法軍發生直接接觸並撤退到了奧德納德(Audenarde),使得弗朗索瓦無法與之進行決戰。法軍僅僅佔領了阿托利斯(Artois)地區的赫斯丁(Hesdin)並一直控制到了1529年,而對於哈布斯堡治下的一塊飛地圖爾納(Tournai)卻毫無辦法。當法國在倫巴第的統治崩潰時,法國還需要面對英國於1522年和1523年的兩次遠征,還有神羅皇帝所支持的典廄長波旁(Constable of Bourbon)帶來的內戰危機。而英國薩福克公爵(Duke of Suffolk)所領導的的第二次遠征的威脅更為嚴重,因為他成功地穿過了索姆河。但是由於補給線拉得過長,除了一些老舊的要塞外,他們沒法取得更多的收穫。

在16世紀20年代中葉,法軍如潮水般反覆穿越了四次阿爾卑斯山。重返義大利一直是法國的主要目標之一:在1523~1524年冬天,即使在面對極高的波旁叛亂風險,依舊有一支由伯尼維特(Bonnivet)指揮的軍隊在準備著越過阿爾卑斯山。然而,由於指揮官過於謹慎,再加上瑞士人的極度不可靠,法軍被迫於1524年4月撤退,著名的騎士巴雅爾(Bayard)陣亡,大炮也被敵人俘獲。7月,法國本土遭到了一支由波旁指揮的神羅軍隊的入侵,大部分普羅旺斯的領土都被佔領了。然而,即使有更好的選擇,波旁依舊選擇了對馬賽進行圍攻。弗朗索瓦駐紮在阿維尼翁,猶豫不決。然而,當9月29日,馬賽即將淪陷時,一支德意志僱傭兵的叛亂迫使波旁不得不撤退。法軍迅速作出反應,10月,弗朗索瓦在部隊得到增員後,再度越過了阿爾卑斯山,並於10月26日攻陷了米蘭。

然而,如果弗朗索瓦以為戰爭到此為止,那他就錯了。帝國的軍隊並沒有被擊敗,只是撤回了他們的據點。弗朗索瓦試圖拿下關鍵的城市帕維亞,卻被這裡拖延了整整三個月。與此同時,在蘭諾伊(Lannoy)和波旁指揮下的帝國軍隊得到了佛倫斯貝格(Frundsberg)的德意志僱傭軍的支援。弗朗索瓦認為他有兵力優勢,便分兵由阿爾巴尼(Albany)指揮前往那不勒斯,然而他的部隊在圍攻中不斷遭到削弱,而帝國軍則利用夜晚突入了他所駐紮的莊園。結果,1525年的2月24日,法軍遭受了自1356年普瓦捷慘敗以來最為慘重的一次失敗,國王自己被敵人俘獲。法國很幸運,攝政的王太后薩伏伊的露易絲(Louis of Savoy)足夠有能力,她採取了強力的措施來進行防禦。1525年8月,法國與英國在莫爾(More)達成了和平,避免了更多來自北方的入侵;被指派到中義大利的阿爾巴尼的部隊得意返回法國。然而,查理五世將弗朗索瓦帶到了西班牙,這無疑是個嚴重的問題,查理五世現在佔據了主動。1526年1月14日,弗朗索瓦被迫在馬德里宣布放棄對弗蘭德斯和阿托利斯的土地,對米蘭和那不勒斯的宣稱並承認查理五世對勃艮第公國的宣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