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臺灣

這個數據告訴你,小基金公司究竟有多難

原標題:這個數據告訴你,小基金公司究竟有多難 來源:上海證券報

「如果說大基金公司還能『大口吃肉』,那麼留給一些小公司『喝湯』的機會都越來越少了。」業內一家小型基金公司副總的感慨,也幾乎是行業的真實寫照。

那麼,小基金公司究竟有多難!小編給你看一個數據,規模排名後50家基金公司,佔全行業基金公司數量超過三分之一,但管理規模的行業佔比卻僅剩下1%。

看看下圖,行業後50家基金公司,管理資產總值佔全市場的比例從2015年的5%逐年下降。

數據來源:Wind、好買基金研究中心

管理規模連年下降!

在基金業整體規模不斷攀升的背景下,一批公司的管理規模卻連年下降。

例如,天治基金成立於2003年,截至2019年末,基金管理規模只有27.19億元。2007年末,天治基金的管理規模尚有84.62億元。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同樣在2003年成立的廣發基金,截至去年年末,基金管理規模已經超過5200億元。

或許你難以想像,一家成立了近八年的公司——華宸未來基金,目前公司旗下只有2隻基金,管理規模僅2.33億元。其中,華宸未來價值先鋒成立於今年1月,是一隻發起式基金,發行規模8446萬元,這也是華宸未來時隔6年後再度發行新產品。

華宸未來因其子公司存在合規性問題,曾被證監會處以暫停新業務三個月的處罰,暫停業務範圍包括母公司和子公司。

一批老基金公司做不大,新入局者如果不像睿遠基金這樣自帶」流量」,日子也不好過。

2017年成立的國融基金,自2018年以來合計發了8隻基金,其中,國融穩康債券基金募集失敗,截至去年年末,該公司旗下基金管理規模只有8.16億元,每隻基金平均規模1億元。

基金規模持續縮水的背後是高管的出走。2019年3月,張靜擔任國融基金副總經理,12月,張靜因個人原因離職。今年2月,國融基金副總經理黃向武也因個人原因離開公司。

截至2019年年末基金管理規模低於10億元的基金公司

數據來源:天相投顧

難以擺脫虧損局面

隨著上市公司年報以及定增預案的披露,目前已有30多家基金公司2019年經營業績浮出水面。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6家大型基金公司去年凈賺超過10億元,多家小基金公司仍然在盈虧平衡線上掙扎,南華基金、浙商基金2019年凈利潤均為負。

以浙商基金為例,2019年凈利潤同比增長16.74%,但依然虧損。梳理浙商基金近10年凈利潤發現,2016年、2017年浙商基金在連續虧損6年後終於扭虧為盈,但是2018年再度開始虧損。

事實上,浙商基金也在積極尋求轉型。浙商基金總經理聶挺進日前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以人工智慧構建新型基金公司,但從短期來看,效果並不盡如人意。

2019年9月成立的人工智慧基金——浙商智能行業優選混合發起式基金,截至今年4月1日,成立以來收益為負,今年以來收益為-8.86%。

股東增資錢不夠」燒」?

面對生存考驗,多家小基金公司不得不增資。

例如,華潤元大基金的註冊資本從3億元提升至6億元;英大基金宣佈公司註冊資本由人民幣2億元增加至3.16億元;國融基金的註冊資本由1億元增加至1.3億元。

「規模較小的基金公司增加註冊資本大概率是因為註冊資本不足。對於一家基金公司而言,一年最少的基本開支也需要3000多萬元,有一定經驗的投研人員年薪一般不低於50萬元,而且還要負擔高管、運營風控、財務等人員的薪酬。」上述研究員補充道,基金綜合管理費率大概1%左右,要覆蓋每年3000萬元的成本,管理的基金規模至少要在30億元以上,此外,相比於大基金公司,小基金公司在基金銷售渠道的話語權更弱,發行新基金的時候要付出更大的成本。

「有些小基金公司股東方力量不強,生存更為艱難。大基金公司有品牌、有人才、有資源,而且越來越拼,留給小公司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談起行業發展趨勢,一家小型基金公司的副總感慨,「如果說大基金公司在『喫肉』,那麼留給一些小公司『喝湯』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

在方正證券分析師朱定豪看來,未來十年,公募基金管理規模會進一步擴大,尤其是股票管理規模會擴大,但行業可能會進一步向頭部集中,大平臺和精品店兩種發展模式是大勢所趨,前者的代表是華夏、易方達等機構,後者的代表是東方紅、天弘等機構。大平臺擁有齊全的產品線、風格穩健,還可以深度參與社保基金和企業年金管理。

(編輯:曾靜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