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都曉得華西壩,因爲著名的華西醫院佇立於此,但是大多數成都人可能並不瞭解它。

  原來的華西壩更大,有八百畝地(800畝地大約有2668個操場的面積)。北起臨江中路,南至省體育館,東抵勝利新村,西達黌門街都是華西壩的地盤。

  抗日戰爭期間,原來的的華西壩是西南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與重慶沙坪壩和漢中鼓樓壩並稱爲“三壩”。

  原來的華西壩,多的是我們不知道的事,而所有的故事,要從國學巷開始講。

  國學巷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興建學校,爲了保存國學,又在全國各地開辦“存古學堂”。

  清朝武將楊遇春的後人,便將他在國學巷的花園別墅半捐半售了出來,存古堂於宣統二年(1910)正式開辦。

  這時候,這條街與國學二字還沒有聯繫。

  直至1918年,學校更名爲四川省立國學專門學校時,因爲校門是坐東朝西開的,所以校門口的小巷便需要一個名字。

  又因爲巷中有國學專門學校,便給這條巷道命名爲國學巷。

  有趣的是,國學專門學校於1928年併入四川大學,這裏就成了四川大學文學院。三年後,四川大學文學院併入皇城的四川大學校舍,這裏便開辦了川大附屬第二高級中學。

  國學二字看似與這條街的關係又疏離了不少,但看着國學巷37號的華西醫學院西校區,又讓人覺得這裏就該叫國學巷。

  清一色的歇山式大屋頂,飛檐,灰瓦,紅柱和青磚等元素,都透着中國傳統建築的古典美。

  在內部空間設計中,又以純西式結構,高挑的層高和明朗的線條,讓這個空間由具有時髦的氣息。

  這些青磚碧瓦,具有中西合璧風格的經典建築,讓走入其中的人,都恍惚回到了上個世紀,那個別具風姿的年代裏。

  穿行其間,心裏總會想起電影《無問西東》裏的一幕幕場景。

  黌門街

  說起黌(hóng)門街名字的由來,大概要追溯到古代時候。“黌”字本義是古代官辦的學校,在實行科舉制度的時候,凡是考中了秀才,就算正式進入了官學,身入黌門。

  清代時的黌門街本是一條無名街,因爲國學巷經常出入的秀才而得名“黌門街”。

  相比之下,現在的黌門街人流沒有以前多,但這也讓這條街不嘈雜的情況下,人煙味十足。

  從人來人往的國學巷轉入黌門街,幾個擺攤小販將推車停在街口,延續了一小段熱鬧氛圍。

  再往裏走,街道兩旁的世界已然不同。右手邊的街道被一衆餐館承包,正值午飯時間,附近工作的人填滿了店裏店外的空位置,吵吵嚷嚷的熱活了正午時分的黌門街。

  與街邊小店隔街相對的,是紅專西路小學。路人或許不知道這個學校的來歷,但仔細觀察門口學校的標識,便會發現,這所學校創立時間是1915年

  1915年,紅專西路小學還不是這個名字。因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在當時的譯音異寫是“弟維”,於是,以杜威的教育理念辦學的黌門街學校被命名爲弟維小學。

  百年過去,黌門街附近的場景倏忽而變,唯有這間學校仍然不斷培育着活力四射的年輕孩童們,助力一代又一代的娃娃們走出黌門街,走到更遠的地方。

  待完全路過紅專西路小學後,“古”的部分結束,“新”的故事又開啓。

  綠植做門,掩蓋了後面的部分紅牆,如果不是看到門口木牌上寫的“國學”、“詩歌”兩個詞,怕是會錯過這個別有洞天的地方。

  還在門口躊躇張望着,裏面的人已經出來主動介紹。原來這裏是成都傳統文化和非遺文創會客廳。

  站在外面看不出,等進去才發現是三層的小樓。書畫、茶藝、藍染、蜀繡、棕編…..在這間城市會客廳裏,所有人都可以沒有門檻的報名參加活動,跟着非遺大師輕鬆學習手藝。

  意猶未盡地逛完城市會客廳,走在黌門街的街上,恍然間覺得這條,左文創右美食的街依舊是成都人的寶藏。

  古今文化相融創新,這條几百米街巷美食與文學俱存,默然充盈着附近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

  大學路

  華西醫學中心永遠都是這個區域的明星,沒有之一。要想真正的瞭解華西壩,始終都要回到這方深厚的土地。

  1910年,由在成都的美國、英國、加拿大的4個“差會”(即基督教負責集資、派遣傳教士到國外傳教的機構)——英美會、美以美會、浸禮會和公誼會聯合創辦。

  1918年聖公會的加入,讓學校成爲由5個“差會”協同合辦的大學,因此被稱作“五洋學堂”,也是全國最早建立的近代化的綜合大學之一。

  學校設有文學院、理學院、醫學院、牙學院和神學院,但是以醫科爲學校特色

  林則博士、林鐵心夫人與華西協合大學牙學院教師,來源@網絡

  新開了新南門之後,華西壩越來越繁華,一條校園內靠近圍牆的主要道路就發展成了街道,這條街道也很自然地被稱作大學路。

  嚴格來說,大學路是華西壩上的第一條街道由此再逐漸衍生出縱橫交錯的大路與小道;後來的許多故事,都要從這裏開始講起。

  雲生西北,霧鎖東南。抗戰期間,橫斷山脈以南是去年感動了無數人的西南聯大,以北便是成都壩上的華西大學。

  當時的齊魯大學、燕京大學、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護士專科學校等先後遷來成都,借華西大學的學院繼續辦學。

  由於上述學校中的前四個都是基督教會開辦的學校,所以事實上是與華西大學聯合辦學,時人稱之爲“五大學”

  聯合辦學期間,五大學的設施比西南聯大高級了不少,不僅保持了原來的教學規模,甚至還增加了新的科系(最多時有5個學院、70多個系及一些專修科),新修了一些建築,在校學生超過五千人。

  一時間,學校裏衆星匯聚,陳寅恪、顧頡剛、錢穆、吳貽芳、林則、馮友蘭、李約瑟等都曾在此設壇授課。

  自左至右:梅貽寶,吳貽芳,陳裕光,張凌高,湯吉禾,來源網絡

  更激動人心的是,川籍聯合國哲學顧問、華西大學文學院院長羅忠恕在1942年11月發起成立的“東西文化學社”,學社成員不僅有大量中國學者,還包括了羅素、愛因斯坦、泰戈爾、普朗克等全球性的泰斗級大師

  世界文學巨匠、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海明威就在這裏發表過被聽衆形容爲“吼叫”一般的演講,掌聲雷動,令人難以忘懷。

  海明威夫婦在夏晉熊陪同下在四川訪問,來源@網絡

  顧頡剛說:“在前方的聲音驚天動地,到了重慶是上天下地,來到華西壩使人歡天喜地。”一些文人便稱華西壩爲戰時的“天堂”,戰亂之後,這座“天堂”也讓不少人懷念追憶。

  國學大家錢穆先生曾在《回憶華西大學》一文中寫道:“華西壩的新鮮之處首先是它的建築。”

  1912年,華西大學理事會通過英國、美國、加拿大三國公開招標,決定由英國建築師費列特·榮杜易主持設計,加拿大籍教師蘇維廉負責施工,修建了一批中西合璧式的建築羣。

  即使身處現代,這些中西合璧式的建築羣依舊散發着它們獨特的魅力。

  尤其是那座聞名成都攝影圈的鐘樓(位於荷花池),是中西結合式的磚塔架構建築,是多年來,無數人腦海裏和手機裏的美景。

  除此以外校園裏的懷德堂、合德堂、懋德堂、萬德堂(即第六教學樓)以及第五教學樓等,都具有極高的藝術與歷史價值。

  有趣的是,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在這些建築中,還藏有不少的小彩蛋,非常可愛。

  屋頂上超軟萌的神獸

  設計師榮杜易在設計前,曾來成都進行深入的考察,他發現中國的屋檐上都有一些別緻的神獸作爲裝飾,便運用在華西大學的建築設計上。

  不過,他似乎對中國神獸有一番自己的理解,稍作些許改動後,原本神氣莊嚴的神獸,多了不少可愛的成分。

  空間內部設計以西方實用風格爲主,高挑的層高,圓形的拱門,黑色的門框及木門和踩上去有沉悶而輕聲的“吱嘎”聲,每一處都讓人傾心。

  站立其中,彷彿能看見像吳嶺瀾(《無問西東》裏陳楚生飾)思考人生方向的學子;在教室間穿梭,活力滿滿的陳鵬(《無問西東》黃曉明飾);甚至是感動無數人的那一幕“靜坐聽雨”。

  所有的故事以及底蘊,都縈繞在空間的角落裏,也許只是一扇窗,一個花藝鐵架,一段扶梯的雕花,甚至是一束投射在牆面的霞光,都在低聲絮語,緩緩道來。

  那感動,欽佩,歆羨等情緒,從四面八方涌來,一段文字實在太難描繪。也許,真的只有在這裏學習,生活過的人,才能明白它多年來的語彙。

  小學路

  將中學路走到盡頭,在抗戰時期形成的小學路也就出現在眼前。

  據記載,小學路上原來有一座小橋,名爲幼幼橋,取自我們所熟知的《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小學路沒有小學,但小學路卻有孩子們最喜歡的運動器械。下午三點,孩子們還未放學,生活在附近的老人們已經開始了自己的每日鍛鍊計劃。

  忽然看見一位大叔騎車路過,猛然將坐騎停在路邊,自己顧自地用力拉伸着手臂,不過五分鐘,又默默騎車離去。打乒乓球的和拉伸的人依舊沉浸在自己的運動世界裏,彷彿剛纔沒有人來過一樣。

  樹葉被風吹得颯颯聲響,一切都應了街口運動雕塑的景。

  寫到此處,已經有3180個字,卻只能寫個囫圇樣的華西壩,所知所見不過是冰山一角。

  許多人都將華西壩比作成都的西南聯大,但在我看來,它們長有不同的樣貌,擁有不同的故事,完全是兩個不同的靈魂。

  原華西大學博物館,來源@網絡

  但是,它們同樣打動人心,並永遠富有少年氣,即使歷經戰火、時間,依舊涌動在歷史的血脈中,朝氣蓬勃。

  華西壩,永遠“霸”佔着成都人心中的一角,沒有之一。

  成都不僅有永遠“霸”佔着成都人心中一角的華西壩,還有全國首個5G示範街區太古裏,更有四川移動爲大家安排的 “過節耍成都·探春跡”攻略

  從地鐵到動車,來成都感受四川移動的一站式應援!

  從成都出發,乘坐地鐵極其便利。現在,地鐵10號線從太平園站往簇錦站段,已經建成了全球首條5G地鐵軌行區線路。未來,地鐵10號線還將實現全線5G網絡覆蓋。

  來成都過節,第一站請接受來自成都東客站全球通VIP休息室的歡迎。清茶+5G,在旅途中,無論是娛樂還是工作處理,有了5G加持都會輕鬆不少。

  人間四月天,清明又逢暖陽,何不趁此機會,到成都的智慧街區走一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