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很多人都覺得生活壓力和生活成本在不斷升高,再加上那顆八卦的心,聽多了家長裏短、蜚短流長,只要我們稍加留意一下便會發現,無論是我們身邊的親戚朋友,還是網絡上天南海北的別人家孩子,都悄然出現了很多“恐婚族”甚至“不婚族”。

  當然了,只要我們再稍加留意一下,也會發現,那些年嘴裏喊着“恐婚”的年輕人,幾年以後也都在逐漸的走進了婚姻,跟柴米油鹽攪合到一起譜出了和諧的樂章。我們不禁會疑惑,大家都是怎麼想的呢,爲什麼都在一邊喊着“恐婚”又一邊走進了“婚姻”?

  我想,如果從人的趨利避害的本能來看,這至少說明了一點,那就是結婚要比單身對我們更加有利。

  我的表姐文玲比我整整大了十歲,但在我結婚的時候她還是單身。家裏人都爲她的婚事着急,她自己則絲毫不受影響,該幹嘛幹嘛。我曾經問過她,爲什麼不找個人嫁了,她一臉不屑的反問我:“我自己賺錢不少,家務做得也不錯,一個人想逛街有閨蜜陪着,想休息就不會有人來煩我,幹嘛要結婚?”

  表姐還說,她之所以一直不結婚,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她“恐婚”。因爲看多了身邊的朋友同事結婚後過得不幸福的例子,不是夫妻不睦,就是婆媳失和,生活幾乎每天都是雞飛狗跳,甚至還有的因爲兩口子吵架吵到離家出走的程度。一想到這些,就覺得婚姻是很恐怖的,它能讓一個溫婉賢淑的女子變成河東獅吼,也能讓一個風度翩翩的男子變得歇斯底里,爲什麼還要把自己往這個火坑裏推呢?

  後來,我遠嫁外地,跟表姐的聯繫便漸漸的少了。三年前,我得到消息,她已經結婚了。我在電話裏問她:“你不是恐婚嗎,怎麼現在不恐了?”她笑着回答我:“生活中總會有一些不經意的意外來打亂你的計劃,我原本也以爲我會一直單身的,但遇到這個男人,我發現我並沒有那麼強大。他總是用溫柔的語氣同我說話,無論我對他發多麼大的脾氣;他也總是誇我有才氣,無論我把飯菜做得多麼難吃。我發現有一個人呵護着自己,欣賞着自己原來是一件很不錯的事情,就決定要嫁給他了。”

  一個人的想法和觀念,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青春年少時厭惡婚姻中的瑣碎和雞毛蒜皮,但隨着年齡的增長,越來越發現,有一個懂你愛你的人在身邊,原來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於是,那些年“恐婚”的念頭,也便被想結婚的期望所佔據。從幼稚走向成熟,從單身走向結婚,我們收穫的,不僅僅是一個家庭,一份感情,更是無邊無際的幸福。

  亞里士多德曾經有個理論叫做“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我認爲,這個理論放到婚姻中也是很合適的。很多女人常常抱怨,我會做家務,會帶孩子,會賺錢,爲什麼還要結婚呢?很多男人也覺得,我不需要女人幫我做家務、帶孩子、賺錢,爲什麼還要結婚呢?

  之所以你說出了那麼多沒有必要結婚的理由,但終究還是結婚了,那是因爲婚姻是把兩個勢單力孤的人變成了一個整體。這不是簡單的一加一等於二的組合,而是彼此關心,互相扶持,共同進步,從而取得了比一個人時大於兩倍的收穫和幸福。

  其實,我在我自己的婚姻裏,也認證了這個觀點。我老公是一個很懶的人,家務活很少做,有時候我把垃圾裝好了讓他出門時順便幫我帶下去,他都會嘟嘟囔囔的嫌麻煩,更別提做飯拖地這樣的家務事了。那個時候我常常會想,我爲什麼要結婚呢?這分明是給自己找麻煩的嘛。

  但是後來,我生病的時候,他會寸步不離的照顧着我;家裏的下水道堵了,不再需要我找人來修理,他自己就搞定了;我遭遇挫折傷心難過的時候,他會安慰我鼓勵我。我就突然想明白了結婚的意義,我在生活的瑣碎中照顧他,他在其它方面支持我,取長補短,從而把我們的人生潛力發揮到極致。這比各自單打獨鬥要划算得多。

  這種想法看似有些功利,但其實更多的是幸福和驕傲。因爲我終究沒有被婚姻表面上的瑣碎而嚇倒,所以纔有了探尋到實質性幸福的機會。

  我們之所以一邊喊着“恐婚”一邊走進“婚姻”,是因爲我們都無法逃避現實生活的瑣碎和煩惱,但我們也難以抗拒精神世界的溫暖和美好。

  婚姻生活的確需要忍受柴米油鹽的平淡,甚至雞毛蒜皮的爭吵。你因爲結了婚,不僅是多了一些責任和義務,還可能多了一些制約和掣肘。但同時我們也擁有了更多的親情,更多的關愛,更多的相互扶持和彼此理解,這是無法用金錢購買的另一種幸福。

  而隨着我們年齡的增長,我們會越來越發現,其實物質上的擁有,生活中的付出,都只是生活中極小的一部分。人類更大的需求是精神上的富足。跟相愛的人,組成一個整體,相互支撐,共同奮進,這不僅是物質上的合作,更是一種精神上的陪伴和愉悅。因此,很多人都在一邊喊着“恐婚”,一邊走進了“婚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