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炸後的湖大老圖書館殘柱。柳肅供圖

  近日,湖南省第十批省級文物單位名單公佈,在長沙的 27 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近現代史蹟和代表性建築 21 處。

  其中,清華長沙臨時大學舊址、湖南人民革命大學早期建築羣、湖南大學早期建築羣(二學生宿舍、女生四舍、力學樓)、湖南師範大學早期建築羣 …… 被列入省保單位。身處象牙塔的建築,成爲時代風雨裏的一個避風港。

  湖南大學,藏着一部中國近代建築史。從嶽麓書院一路往東,經過大禮堂、圖書館,然後是現代建築羣,這也包含了長沙的城市進化史。那些斑駁的老建築,早已成爲長沙歷史的一部分,它們見證着長沙開埠,西方建築思想的涌入,也目睹了 1938 年長沙城那場浩大的劫難。矗立於湖南大學入口的兩根愛奧尼石柱,是抗戰時期那場艱苦卓絕故宮文物南遷的見證。美輪美奐的湖大圖書館,在文物安全轉移之後,被敵機炸燬,只剩下幾根石柱。

  在時務學堂 " 長沙學者話長沙 " 系列講座中,湖南大學建築系教授柳肅說:" ‘建築是石頭的史書’,建築是文化,不是簡單的‘蓋房子’。長沙的每個歷史建築後面都有故事,都凝固着一個時代。" 儘管建築殘缺,故事卻完整。

  湖南大學建築系教授柳肅在時務學堂 " 長沙學者話長沙 " 系列講座中。時務學堂研究會供圖

  [ 湖南大學二院 ]

  湖南大學第一座現代建築 " 混搭 " 的折中主義

  歷史悠久的長沙城,在經歷了文夕大火後,能夠透過建築看到的歷史並不多。

  曾經作爲城郊的湖南大學,卻因爲遠離城區,完好地保存了一大批上個世紀 20 — 30 年代的建築。囊括古典主義,折中主義、現代主義等中國近代建築史堪稱經典的建築風格,湖南大學早期建築羣,是湖南大學的發展史,也是一部中國近代建築史。

  湖南大學二院(物理樓),是湖南大學從嶽麓書院向外發展的第一棟建築,也是湖南大學的第一座現代建築。從古樸的嶽麓書院走到西洋味十足的二院,是湖南大學的一次跨越,也是一次時代的跨越。

  1903 年,嶽麓書院改製爲湖南高等學堂,1926 年,正式定名爲湖南大學,那一年,省政府撥款興建教學樓,三年後,二院竣工,湖南大學走出嶽麓書院。柳肅展示的一張老照片中,湖南大學的教師們穿着長衫,在嶽麓書院前合影,除了醒目的嶽麓書院牌匾,在旁邊還掛着一個有些模糊的牌子,上面寫着 " 湖南大學第一院 "。而二院,卻完全是另外一幅光景,羅馬柱、紅牆,怎麼看都是一座典型的西洋古典主義建築,仔細看,卻是 " 混搭風 "。

  "二院的整體造型是西洋古典的構圖,屋頂是西洋式四坡頂,但在檐口處又做了一點中國式屋頂的曲線起翹。屋脊屋角處又全無中國的花脊鴟吻等裝飾,清水磚牆壁柱又被打磨成圓角,有早期現代主義風格。而下部花崗石牆基又是古典的做法,入口處的檐下有古希臘式檐口特點,但又不是完全的希臘式做法。" 柳肅在《從長沙的兩座建築看劉敦楨先生的早期建築思想》中談到二院的建築風格,柳肅也曾經好奇,爲什麼鍾情於中國古代建築的劉敦楨會在湖南大學留下一座雜糅了各種風格的折中主義建築?

  劉敦楨是湖南新寧人,1913 年,16 歲的劉敦楨赴日留學,在學習了三年機械科之後,轉向建築學,1922 年學成歸來。彼時的中國建築設計界,被外國人壟斷,劉敦楨想要在上海一展身手,卻諸多掣肘。來到湖南大學的劉敦楨,剛好趕上湖南大學設計二院,在日本所學終於有了發揮的餘地,二院,算是劉敦楨在日本所學建築知識在中國的一次不遺餘力的展示。

  柳肅認爲,還有一個原因是時代潮流。上個世紀 20 — 30 年代,世界範圍內的建築設計都以西洋古典主義和折中主義爲主流,世界建築界對於這種潮流趨之如鶩,從海外歸來的中國留學生,當然也不例外。想來,當時的二院,是站在世界建築潮流前線的。

  剛列入湖南省保的湖南大學力學樓,位於嶽麓書院東北角,始建於 1956 年,爲紅磚牆面、中國傳統屋頂形式、連續拱券,東西兩頭高聳出檐,也屬於折中主義建築。

  [ 最豪華的廁所 ]

  琉璃瓦宮殿式屋頂

  劉敦楨在湖南大學只留下一座二院。

  湖大禮堂。

  1930 年,劉敦楨離開湖南大學,加入中國第一個建築學研究團體——中國營造學社,開始了他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他離去時,向湖南大學推薦了他的師兄——比他年長四歲的柳士英接替他的教職。柳士英在湖南大學四十年,留下了很多建築。

  湖南大學工程館、大禮堂、勝利齋、第一學生宿舍、第七學生宿舍、第九學生宿舍都是柳士英設計,在這些建築中,隨處可見柳士英的印記,最著名的是 " 柳式圓圈 ",圓圈,是柳士英一個解不開的情結,是柳士英的表現主義手法,也是柳賦予建築的旋轉和流動。

  鍾情於表現主義的柳士英還在湖南大學留有兩座特別的建築,大禮堂和一個廁所,紅牆碧瓦,宮殿式綠色琉璃瓦大屋頂,飛檐翹角,屋脊雕飾、檐下菜畫,是典型的中國宮殿式建築。

  " 這是一個時代的產物。" 柳肅說,新中國成立之初,蘇聯的建築風格 " 民族形式加社會主義內容 " 一時成爲主流,柳士英因此設計了這種宮殿式的建築,"他的回憶錄中有一句‘他們要這樣做’,可以看出柳先生是不願意這樣做的 "。多年以後,柳肅在柳士英的回憶錄中,看到了無奈。宮殿式大屋頂是柳士英對於時代的妥協,不過,他卻在細節上植入了自己的很多手法,大禮堂臺口上的圓形裝飾、滾球形的扶手 …… 是一個建築師的堅守和固執。

  這個多少違背設計者初心的大禮堂,在落成之後,卻收穫了諸多讚譽。據說,大禮堂屬於 " 未批先建 ",教育部派專員前來問罪,不過,專員在看到大禮堂後,非但卻沒有指責,反倒大加讚賞。各地紛紛邀請柳士英去建造相同的建築,武漢中南民族學院就有與這個大禮堂大體相似的一棟建築,出自柳士英之手。

  湖大禮堂旁一座特殊的廁所。

  "有意思的是,旁邊還有一個廁所,也是琉璃瓦宮殿式大屋頂。" 柳肅對於與大禮堂同時建造的廁所情有獨鍾," 應該是全國絕無僅有的‘豪華廁所’,代表着一個時代,很有意思。" 學校幾次打算拆掉廁所,都被柳肅攔了下來。" 民族主義加社會主義內容 " 的建築思潮很快就被 " 反貪污、反浪費 " 的浪潮淹沒,看起來過於宏偉的大禮堂和廁所,轉而成了批判的對象,這種建築風格也戛然而止。" 我記得有個湖南大學的老教授跟我說過,他曾經在人民日報上看到過批判琉璃瓦大屋頂廁所的漫畫。" 漫畫上畫着一個琉璃瓦宮殿式大屋頂廁所,慈禧太后在怒斥一個建築師模樣的人過於鋪張浪費。

  湖南大學第二學生宿舍和第四學生宿舍(女生)也是剛列入省保的,由柳士英設計,分別建於 1946 年和 1947 年,現代主義風格,現爲湖南大學幼兒園。

  [ 湖南大學老圖書館 ]

  故宮南遷文物,曾經藏於此

  舊時的湖大老圖書館,故宮南遷文物就藏在這裏。

  湖南大學主入口的兩根斑駁的愛奧尼石柱,很容易被人忽視。

  "原石柱有三層樓高,這兩根只是截取了上下一段。" 柳肅解釋,這兩根石柱來自於湖南大學老圖書館,三層樓高的石柱,就可以想見當年圖書館的雄偉,在當時,這座圖書館是長江以南最大的圖書館,沒有之一。

  老圖書館由蔡澤奉先生設計,圖書館面積 1026 平方米,鋼筋水泥結構,蔡澤奉採用了古希臘愛奧尼式花崗石柱,中央穹頂,屋頂建有八方塔,作觀象臺用,屬於將 " 美 " 視作圭臬、認爲不美就毫無價值的西洋古典主義,圖書館的美輪美奐,依舊能從殘存石柱的渦卷中窺見。

  似乎是一種巧合,老圖書館於 1933 年竣工。同年,故宮博物院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文物南遷。

  1937 年,抗戰全面爆發,南遷至南京的故宮文物,再次分三路西遷。其中,遷往長沙的 80 箱文物最爲珍貴,這批文物參加了 1935 年英國舉辦的 " 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 ",是故宮南遷文物中的精品。除了參展的文物外,還有當時鑑定委員會沒能最後審鑑的 700 多件卷軸、畫冊等。其中有北平故宮中珍藏的甲骨(文)、鐘鼎、碑拓,范寬的《谷山行旅》、李唐的《萬壑松風圖》、郭熙的《早春》、吳道子的《鍾馗打鬼圖》、清宮摹本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以及南宋馬遠等名家的畫、米芾等人的書法、清代 " 揚州八怪 " 留下的曠世珍藏。

  先於文物抵達長沙的故宮博物院押運人員曾濟時,在與湖南方面商定之後,最終選定了湖南大學圖書館作爲文物的貯藏點。1937 年 8 月 14 日,這批珍貴的文物從南京出發搭乘 " 建國輪 " 於 16 日到達漢口,再從武昌用火車運往長沙,21 日存入湖南大學圖書館。爲了更好地保護文物,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打算在嶽麓山上挖山洞來存放。不過,1937 年 11 月 24 日,日本飛機首次轟炸長沙,長沙火車站、小吳門一帶被飛機轟炸。故宮博物院覺得長沙已經不是安全之所,放棄了挖洞的計劃,再次準備轉移,運往貴陽。1938 年 1 月 12 日、1 月 24 日,文物分兩批撤離長沙,繞道廣西運往貴陽,據說,運送文物的車輛,多是從南京撤離出來的公共汽車。到達貴陽後,文物暫存於城北官邸毛公館,後轉至貴州安順華巖洞,再轉至川南巴縣,直到抗戰勝利。

  在文物撤離後不久,湖南大學圖書館遭到敵機轟炸。據湖南大學工務組繪製的《湖大被炸詳圖》,圖書館遭到一枚重磅炸彈和 7 枚燃燒彈轟炸,圖書館成爲一片廢墟,只留下幾根石柱。這批珍貴的文物幾經輾轉,在抗戰勝利後運回南京。不過,隨着內戰爆發,終究沒來得及回到故宮,在戰爭後期被運往臺灣,保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學校曾經想要在原址修建圖書館,圖紙、照片都有,不過,原址已經被新的建築佔去一部分,原址修復已經不可能。" 柳肅說。似乎,那座湖南大學圖書館的使命,就是爲了等待南遷文物的到來。

  [ 湖南大學科學館(現湖南大學校辦公樓) ]

  兩位建築大師在這裏完成了跨越時間的對話

  湖南大學科學館(現湖南大學校辦公樓)。

  蔡澤奉設計的湖南大學圖書館,1938 年毀於戰火。而他設計的另一座建築——科學館,卻在抗戰勝利之後,成爲日本投降的受降地,或許,這算是對蔡澤奉最好的安慰。

  科學館於 1933 年開始興建,1935 年完工。磚混結構、西洋古典風格,檐口、拱券形大門等處均爲典型的古典復興樣式。1934 年,蔡澤奉去世,他沒有等到抗戰勝利,甚至沒有等到科學館竣工。

  " 原先是兩層,四十年代,由柳士英設計,加蓋了一層,平屋頂改成了青筒瓦坡屋頂,你看,還保留了原來的塔樓和女兒牆,但是渾然一體。" 柳肅說,兩位建築大師,在科學館完成了跨越時間的對話。

  蔡澤奉不會想到,在多年以後的一天,他設計的科學樓會成爲日軍受降點。1945 年 9 月 15 日,侵華日軍第二十軍司令阪西一良代表長衡地區日軍,向中國陸軍第四方面軍司令王耀武呈遞投降書。" 就在二樓東頭的 205 會議室。"如今,門口掛着一塊銘牌 " 抗日戰爭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第四方面軍長衡嶽地區受降舊址"。

  " 會場佈置非常肅穆莊嚴,這是方面軍外事處長董宗山少將指導設計的。室內正面排懸中美英蘇四國國旗及紅色木質 V 字,右面後面則爲窗戶,和煦的陽光射進來,照耀滿室,充滿了光明、歡欣、勝利的氣象。室中正面橫排三席,是受降主官及將領們坐的,對面約距二公尺處,亦設有一席,此係爲日本投降主官所坐。兩側排有兩行靠椅,後邊亦有三行靠椅,此係爲觀禮的中外來賓及長沙市各界領袖而設的。各席上均鋪蓋白色桌布,四邊均鑲有紅白藍三色布條,受降主官及投降代表席上,均置放有大銅墨盒、毛筆及印泥盒各一件,上面均刻有‘日軍投降紀念’字樣。" 當時參加受降儀式的中央社記者張弓的《長衡區受降記》記錄了那個科學館最爲榮光的時刻。據說,當時還留有影像資料,卻已經失傳,留存的只有幾張模糊不清的照片。

  來源:瀟湘晨報(xxcbwx)

  記者:唐兵兵

  更多新聞

  車在地下停,“管”從天上來!長沙一小區車庫大型通風管掉落砸車,業主曾多次反映無果

  從怕談“爸爸”到給父親的一封信|回訪衡陽11.3大火烈士親屬

  今天,火災追悼會舉行!這一幕讓人淚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