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槽值小妹

“動物永遠是動物,人有時卻不是人。”

最近看到一個新聞,心裏很不是滋味。

遼寧有個50多歲的阿姨,做保姆每個月只能掙2000塊錢。自己身體不好,沒錢手術,卻先後收留了上百隻流浪狗、30多隻貓。

這樣的生活,持續了有8年。

“誰理解啊,家裏人都說我自己都窮這樣,還養什麼狗。可只要有一口氣在,我就不放棄這些小生命。

讓人心寒的是,很多人不能理解,還要來噴一句。

雖然不提倡這樣的行爲,但至少,是不是應該給予尊重?

人,天性自私,卻被賦予了做選擇的能力。

人容易對動物產生無法割捨的情感,對於那些不理解的人,想必他們心中,也永遠缺了一塊本該柔軟的天地。

動物如何拯救人類?

是以一個生命撼動另一個生命的方式。

流浪“癮君子”,看透人情冷暖

有部電影叫《流浪貓鮑勃》,豆瓣上有近10萬人標記看過。

男主人公 James 是個被生活拋棄的年輕人。

他成長在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父母早早離婚,他跟着母親去了另一個國家,過着居無定所的生活。

因爲總是搬家,James 在學校常常被欺負,雖然長得人高馬大,卻成了個“愛哭鬼”。

生活的動盪,讓他患上了多動症、精神分裂症和躁鬱症。

長大後 James 回國,父親已經組建新家庭,還有了另外兩個女兒。

家裏容不下他。

染上了毒癮的 James 只能露宿街頭賣唱。

在人來人往中,他穿着破褲子、彈着舊吉他。

大多數人都離他遠遠的,更別說被他的歌聲打動。

沒人同情,James 連基本的生活需求都無法滿足自己。

他從垃圾桶裏翻東西吃,用手指刮酸奶盒,甚至和街邊的老鼠搶食物。

白天有人甩給他半個三明治,到晚上,James 只捨得一小口一小口地吃。

掉在地上水坑裏的麪包也不扔掉。

一天,James 實在挨不過去了,進了一家小餐館。

他掏出身上所有的零錢,都不夠買一份最便宜的快餐。

他祈求,用唱一首歌的方式彌補,求服務員便宜賣給他。

服務員看着眼前這個年輕人,把飯倒進了水池。

James 看了一眼水池裏的飯菜,在衆目睽睽下灰溜溜地走了。

一個揹包、一把吉他,是 James 全部的家當。

穿梭在下雨的黑夜,躺在冰冷的地面,這樣的事對於詹姆斯而言,都是日常。

他在街邊彈唱,管理地鐵出口的工作人員驅逐他,不要擋住行人:

“就該把你們都抓起來!寄生蟲!”

James 的親生父親恰好路過,看到這一幕,連忙扭過頭走開。

因爲再婚的妻子在前面等他。

James 看到了父親,走上前,迫不及待地說自己生活中發生的事,告訴他自己在努力變好。

也小心翼翼地問,能不能在聖誕夜去家裏團聚。

一旁的女主人說,“可惜我們的桌子坐滿了”。

父親只能看妻子的臉色,無可奈何。走之前,給 James 塞了一點錢。

走到絕境的 James 復吸了一次。

結果藥物過量,他在街頭昏了過去,被戒毒所的人帶走。

無依無靠、吸毒成癮、被親人避之不及。

James 的生活毫無希望可言。

那隻貓的出現

戒毒輔導員知道 James “沒有”家人,馬上又要到冬天,所以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幫他申請了一間救助公寓。

條件是他必須按時吃戒毒藥物、去醫院報到。

看到水龍頭流出熱氣騰騰的水,James 哭了。

他的命運,也在這間小屋裏開始發生劇變。

一天 James 在洗澡,一隻橘貓從窗戶闖入他了房間,偷吃玉米片。

這隻貓闖入 James 的房間,也闖進了他的生活。

雖然自己都沒有足夠的食物,James 還是給小貓倒了牛奶。

“只能住一晚哦”,他對貓咪說,“明天我去帶你找到主人”。

他希望貓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跟着自己受苦受累。

第二天早上,James 敲遍了周圍鄰居的門。

沒人認領。

James 把它留在了家附近的一個草坪上,就又出去賣唱。

結果,晚上回家,那貓已經在門口守着。

它受傷了,傷口已經化膿。

鄰居讓 James 快帶貓咪去福利醫院,順便給它取名“Bob”。

Bob 得做絕育手術,以免它在外面和別的貓搶地盤受欺負。

本以爲不需要花錢,治療結束才知道,額外的藥物還是得用錢買。

James 在窗口前咬了咬牙,花掉了未來一週的飯費。

生活還是要繼續。

James 白天去街頭以賣唱以生,Bob 一直跟着他到公交車站。

James 讓它回家,Bob 假裝聽懂了。

誰知,公交車一開動,Bob 轉身就跳了上去,鑽進 James 的懷裏。

從此,James 的世界因爲 Bob,多了很多善意。

有了羈絆,進城賺錢的 James,走在街上,都變得擡頭挺胸。

有時還會忍不住笑出來。

James 幾乎再沒見過陌生人的冷眼相對。

一人一貓在街頭成了獨特的風景線,路人都追上來要合影。

有了 Bob 在身邊,也有更多人來捧 James 的場。

Bob 也會微微點頭示意。

忙碌的一天過後,James 鑽進一個角落,開心地和 Bob 擊掌。

這一家人,下一頓飯有了着落。

他們互相照顧。

James 去超市挑 Bob 喜歡的食物,爲了能一直養活 Bob,James 也開始找正經的穩定工作。

他去一家雜誌社應聘售賣員。之後每天上班,也有 Bob 陪着一起。

“先生,我能和你拍一張照片嗎?"

被用敬語稱呼,是 James 從未享受過的禮遇。

Bob 的陪伴讓 James 下定決心停服戒毒藥物,靠意志擺脫毒品的依賴。

即便停服這種藥物後,人有很大機率會過量復吸,甚至危及生命。

對於 James,他的身體已經經受不住再一次這樣的摧殘。

戒毒輔導員擔心 James 承受不了戒毒的痛苦:

“連續一週,每天都是一場硬仗,每分每秒,都要抑制重新吸毒的衝動,你自己一個人受不了的。”

該來的還是要來。

告別毒癮,告別過去的生活。

就像親手殺死過去那個總是無法堅守諾言、沉迷於痛苦中糟蹋自己的年輕人。

去再喚醒一個新生命。

戒毒的一週痛苦萬分。James 的身體不斷抽搐,每一塊肌肉都在扭曲,每一根神經都在呼喚對藥物的依賴。

他在地獄掙扎,但他不是一個人。

洞口,有 Bob 守望的眼神。

Bob 一直陪伴在 James 身邊,有時叫一聲、有時上前舔舐。

它在告訴 James,堅持下去。

James 成功了。

James 和 Bob 成功了。

Bob 什麼都沒做,就足以改變一切。

成功戒毒後,James 終於有底氣找上門,站在他的父親面前:

“我戒毒了,爸爸。上一次清醒地站在你面前,是遙遠的11歲。“

屋內的妻子詢問丈夫屋外什麼。

James 的父親迴應:

“我在和我的兒子說話,還有我的孫子。“

冬天終於過去了。

比人類更好的朋友

電影中,有人把 James 在街頭賣雜誌的視頻傳上網站,獲得超過百萬的點擊。

James 的故事被記者發掘,也有文學出版社編輯找到他,希望他能寫下自己與 Bob 的故事。

James 做到了。

書名就叫《A Street Cat Named Bob》(流浪貓鮑勃)。

其實,這一切都是真實發生過的。

電影最後,《流浪貓鮑勃》的籤售會上,一個男生走上前來對 James 說:

”這像我生活的每個瞬間。“

這個男生,就是主角 James 在現實中的原型,他叫 James Bowen。

電影中的 Bob,也是陪伴 James Bowen 的本尊。

籌備階段,導演找了好幾只“貓演員”,但演技都被 Bob 打敗了。

他們的《流浪貓鮑勃》,在全球銷量超過千萬冊,被翻譯成了30多種語言。

James 成了一名專職作家,也帶 Bob 爲各類公益團體募款。

在一個慈善機構的活動上,Bob 還與凱特王妃親密接觸過。

故事講到這,James 曾經是誰、如今是誰,已沒那麼重要。

Bob 與他感情的珍貴之處,在於平等且忠誠的互相選擇。

都是在世間掙扎的生命,但有了互相的陪伴,日子就變得充滿希望起來。

動物爲何總能給人安慰?

因爲單純,因爲深情,因爲加倍奉還。

人們常說,有些動物通人性;

但也有一種可能,人性在它們的世界,只是美好中的一小部分。

爲了報恩,一條魚深深記住了那個救過他的老人;

之後的25年裏,老人每次潛水,它陪都在周圍。

談到忠誠,狗狗因爲主人的一句“你在這裏等着”,在舊宅旁死守了10年,它的主人卻沒把它帶去新家;

鄰居把它抱走,它都要掙扎着回到原地等主人……

人是尋求意義的動物。

但動物卻知道,愛就對了。

如影片中一個善良的老婦人對 James 說的:

“它們是比人類更好的朋友,相信我。”

它們一無所有,卻總能讓人淚流滿面。

文中截圖來自電影《流浪貓鮑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