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3 日,一場以「變」為主題的思想大會 TEDxWumaStreet 在溫州開講。12 位來自學術界、互聯網、新聞界、文化產業、地產行業、設計領域的講者,跨越山川湖海,共赴這場知識盛宴。

儘管行業不同、背景各異,但他們都是自身領域中的思考者和實踐者,都在用思想和行動 Remake 人生,講述精彩故事。

00 有幸作為本年度 TedxWumaStreet 的受邀演講者,以自己所經歷的興趣和職業之「變」為主題,分享了個人的 Remake 故事。

以下是演講全文,也許你也能感受到這個頗受關注的議題的共鳴,歡迎參與討論。

這是一則尋人啟事。

請大家回憶一下,在自己的親朋好友、同事同學裡面,有沒有這樣一類人:他們興趣廣泛,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開闢一些新的愛好。比如,這個月是美食博主、下個月可能就玩起了電子音樂。可是,他們挖坑遠比填坑快,很難有長久的興趣。

你可以回想一下這個朋友的名字,又或者,那個人就是你自己。

那麼,歡迎加入興趣多動症大家庭。

這個詞是我編造的,我用它來稱呼這樣一群人,他們經常要面對一個來自靈魂的拷問:

興趣太多,容易一事無成,怎麼辦?

我被這個問題困擾了很久,應該是一個資深的患者。

我是學地理出身的互聯網產品設計師,曾經在微信、網易等團隊做了多年的產品和人機交互設計,業餘運營兩個公眾號 HackYourself 和 ArtxCode,是一名寫得了代碼、焊的了電路板的菜鳥創客。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作為一個興趣多動症患者,這十多年來我的困惑和領悟。

興趣多動症,其實是一種長時間注意力缺乏的表現,做事容易三分鐘熱度。據我觀察,患有這個病症的人群正在快速擴大,因為我們身處的時代,信息越來越豐富,而注意力越來越稀缺。

具體來說呢,這個病症主要有兩個癥狀——多和動。

這一群人很容易被有意思的事情所吸引,這也覺得新鮮,那也覺得好玩。興趣廣泛是好事,可是興趣泛濫就很難收拾了。然後,他們不但愛胡思亂想,還喜歡比劃兩下。行動力強是好事,可是經常亂動,也許就是不規則的布朗運動了。

//

俗話說,久病成醫。

因為跟這個病症鬥爭了許多年,我也慢慢開始學著自救。自救的第一步呢,是先給自己把把脈。

之所容易興趣廣泛變成興趣泛濫、行動變成亂動,我認為是沒有處理好三對主要矛盾:

一個是深度和廣度的矛盾。一個是探索和應用的矛盾,應該多探索不同的領域,還是應該儘可能地學以致用,提高投入產出比?還有一個矛盾是愉悅和成就。是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追求新鮮刺激呢,還是應該潛下心來好好積累,成為專家?

這一群人自然是會選擇廣度、探索和愉悅的。

那麼,有沒有可能,既順應天性,又不需要去做兩難的取捨呢?

我想應該是有的,前提是要從我們給自己設下的二元對立的陷阱中掙脫出來。

//

第一個矛盾是追求深度還是追求廣度。

我小時候是個乖學生,但是發現我的同桌們,有一個解答難題最取巧的方法。那就是——直接看別人的答案。所以,我們也可以找出那些興趣很多,但是樣樣精通的人,看看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大家可以想像這樣一個人嗎?他既拿過奧斯卡獎,又得過奧運會冠軍。

赫伯特·西蒙就是這樣一位神奇的人物,不過他不是奧斯卡影帝和奧運金牌得主,他是至今唯一一位既得過諾貝爾獎又得過圖靈獎的學術泰斗。圖靈獎就好比計算機科學裡的奧斯卡獎。

對多數人而言,一輩子在一個領域有所成就已經非常幸運了,而西蒙一生一共拿了 9 個博士學位,在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人工智慧、心理學、認知科學等領域都是大師級的人物……這簡直是開了掛的人生,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西蒙那些看似龐雜的研究領域,其實是圍繞一個大問題展開的:

人類如何決策

他意識到這是人類行為的中心問題,無法由單一學科來解答。他分別從政治學、經濟學與管理學視角研究過組織行為以後,轉向了心理學,提出有限理性理論。為了深入解釋人類決策的機制,又嘗試用計算機去模擬人的思維過程,於是成為人工智慧的先驅之一。

西蒙的例子告訴我們,如果由一個大的主題來驅動,龐雜的興趣不是障礙,反而是優勢。但是如果反過來,先任由興趣蔓延,再嘗試將它們有機結合起來,則要困難很多。

那麼,要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主題呢?這也是我探索了多年的問題。

我在大學學的是地理信息系統和旅遊規劃,卻做了互聯網產品和交互設計的工作。剛開始我覺得挺焦慮的,好像那麼多年白費了,一切要從零開始。後來,當我嘗試把學科和領域抽象出來,尋找它們的共性,就有了不一樣的發現。

我學的專業是地理,地理學的核心問題是人地關係,對應的實踐領域是 planning,規劃。我的工作是人機交互設計,顧名思義就是要研究人和計算機的關係,對應的實踐領域是 design,設計。

其實規劃和設計的相似遠大於差異,只不過我研究的對象、還有問題的尺度發生了變化,從區域、城市、旅遊景區的規劃,變成了電腦和手機屏幕界面的設計。

這就是我對第一個矛盾的理解:當我們覺得自己的興趣太多太雜的時候,不仿為它尋找一個主題。

//

第二個矛盾,探索和應用,我把它稱為資本家的小算盤。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是一名淘金者,可能經常需要做這樣的取捨:是繼續找更大的金礦,還是先把已經找到的礦開採完?探索還是開採,是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經常會遇到的兩難。當我們面對新的領域和知識,想嘗試另外一種職業、另外一種身份,甚至另外一種人生的時候,這個主題就會反覆出現。

我認為,想種不同的果樹、嘗試不同的人生,沒有問題。問題往往出在,果樹還沒有結出果實就把樹砍了,一種人生的滋味還沒有嘗到就提前離席了。

興趣太多,最容易遇上的尷尬就是從剛入門到秒放棄。

比如我,高中開始學吉他,但是幾乎每一次都是練到手指起繭剛開始有進步,就沒有繼續下去了。所以十多年來依然停留在高級入門水平。

任何興趣,都需要一個生長期。

深耕一個領域,一兩年太短,十年又可能坐不住。那麼不妨試著給興趣分配一筆大額的預算,以兩年或者四年為一個財政周期,就像重新讀一次本科或者研究生,在開始時就選好課題,督促自己在這個周期內必需學有所成,交出像樣的作品才能拿到畢業證。

Tim Ferriss 也是一名興趣多動症患者。他是企業家、暢銷書作家、演員、武術和舞蹈愛好者,會 6 國語言,拿過中國散打全美冠軍、保持著一項探戈舞吉尼斯世界記錄。雖然涉獵廣泛,但是他會在某一段時間內(比如說 3-6 個月)沉浸地學習某項新技能,直到學有所成,並且把學習經驗整理出來出版。

我覺得他的方法非常好。所以我也試著給我的興趣至少半年的時間,並且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

我一直對做東西感興趣,所以參加了 MIT 麻省理工大學一個向全球開放的課程,用半年的時間專門學習數字製造的各種技能,包括 3d 建模,3d 列印,電路設計,嵌入式開發等等。每周要去上課,在實驗室里動手做作業。

?

?

因為當時是在國內最早的一批學生,沒有什麼中文的資料,所以我把每一周的筆記和需要動手做出實物的作業都寫成了教程。

半年裡,看著自己一點一點地學著畫圖、操作機器、接電路板、編程,最終還通過了答辯拿到了畢業證,就會覺得從入門到沒有放棄,這種感覺真是太鼓舞人心了。

所以,面對探索和應用的矛盾,我們可以設定興趣周期,在相對固定的時間框架內自由探索,並且形成積累,成為下一個階段的儲備。

//

第三個難題,是如何平衡愉悅和成就。

多動症患者很喜歡 接觸新課題時的感覺,喜歡即時滿足,可能容易欺騙自己認為已經學到了,而對漫長、看似停滯的練習階段缺乏耐心。可是如果不經過積累,哪來的成果和意義呢?

這個矛盾困擾了我很久。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反問自己,為什麼愉悅和成就變成了矛盾呢?

愉悅到底來自哪裡?

什麼樣的愉悅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怎樣可以既愉悅又有所建樹?

村上春樹在《我的職業是小說家》這本書里這樣寫到。在外人看來,村上的寫作生活,規律到有點乏味,就像鐘錶一樣分秒不差。每天 4 點起床,寫作 5 小時,下午跑步 1 小時或游泳 1 個半小時,然後讀書、聽音樂,晚上 9 點睡覺。這樣的作息,從他寫長篇小說開始,幾乎從未改變。

愉悅和成就本來就不該是對立的,恰恰相反,在常人並沒有什麼感覺的事情上面,能體會到持續的愉悅,才容易做出不一般的成績。我想,不論是寫作還是跑步,村上應該都體驗到了極強的心流。

心流是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希斯贊特米哈伊提出的概念,它是指我們在做某些事情時,那種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而完成之後會有一種充滿能量並且非常滿足的感受。在做那些自己喜歡、擅長、有挑戰的事情時,就容易體驗到心流,比如寫作、演奏樂器、玩遊戲、運動等等。

所以,並不是所有的愉悅都值得追求。現在我常常會用一個標準來過濾興趣,那就是看這件事情能否容易讓我進入心流狀態。

想要兼顧愉悅和成就,最簡單有效的做法就是在心流中形成作品——不論是一篇文章,一個程序,還是一件物品。

//

以上就是我對興趣多動症三個主要矛盾的自救策略。

深度和廣度的矛盾,可以用主題來整合。探索和應用的矛盾,可以用興趣周期來拆分。愉悅和成就的矛盾,可以用心流換作品,皆大歡喜。

興趣多動症是一種頻發癥狀,這也是我給自己的三顆速效救心丸。

在這些年的自救過程中,我曾經焦慮於自己的不專註,期望自己變成在興趣上很專一的人。但是都失敗了。因為那不是我。一個人最鮮明的特質,往往就是最大的缺點,也是最大的優點。找出那些自己能夠以苦為樂的事情,不斷地覺察、順應、引導和鍛煉天性,把它培養成優勢,是我們每一個人真正的人生課題。

所以我的多動症還在繼續。

你看,因為想給這次演講做一個小片頭,我又新開了一個坑:學做 3D 動畫。我跟著教程做了一個四處張望的多動的潛水艇。

做完以後,我發現它更適合做片尾,因為這是我的第一個練習作品,前面有一個大坑等著我來填。

如果你跟我一樣,曾經被興趣太多而困擾,不妨試著善待自己本性,把天性塑造成獨特的優勢。

每個人都可以、並且應該成為自己的伯樂,為世界貢獻一人份的多樣性。


你也是興趣多動症患者嗎?歡迎在留言區吐槽和支招 ~

00 的其他專欄HackYourself?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FabAcademy 創客煉成記?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進擊!後界面時代的交互設計?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Make Noise?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你丫全棧?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