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問你的孩子將來長大想要做「什麼」,而是問他,孩子,你將來想要成為「誰」,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 我深信,每個人生來都希望做好人,但很難做到時時都行好。小孩尤其如此,他們對於什麼是善這樣的概念,還相當陌生。所以在他們很想弄清楚的過程裡,父母應該全力協助。

        在我們家裡,幾乎每天都會聽到一個問題:你想要成為誰?這個答案的選項是人物而非職業。而我們所有人都會面臨相同的問題:你希望成為一個好人還是壞人?

       和這個問題比起來,人生中的其他選擇都微不足道。你的孩子也許會成為總統,也許會成為世上最成功、最富有的企業家,但是如果他品行不良,你就是個失職的父母。而這個對話的力量在於:你要讓孩子知道,人生中的每個抉擇都是屬於道德選擇。

        舉一個我家的例子。有天晚上我要到夏瓦演講,夏瓦是一個協助家有殘障小孩父母的機構,在長島舉辦募款活動,而我很認同這個機構所以去義務演講。家有殘障小孩常會導致婚姻破裂。夏瓦不但想幫助小孩,也想挽救父母的婚姻。

        有位見過兩三次面的司機開車送我去長島。我坐在後座查看演講稿,手機響起,是二女兒家娜,問我有沒時間講話。平常我即使再忙,還是會抽出時間給孩子,所以我告訴她有一兩分鐘。她馬上插話進來:「我已經跟媽說了,而且媽說可以。我要去把頭髮挑染一點棕色層次。那不是燙頭髮,我想試試看。」我說,「家娜,等我回家再說。我正要去參加一個慈善活動,還正在潤飾我的演講稿。」 「不行,爸,拜託馬上給我一個答案。媽已經答應了。而且這又不是燙頭髮。」她口氣很強硬。

         我被搞得無法專心,我跟她說現在不想談這件事,晚點再談。不到一小時後,募款晚餐吃到一半,我的手機響起 。又是家娜,她逼我一定要給個答案。我很火大,就簡單的打發她:「好吧,要是你一直來煩我,如果真的不是燙髮,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你想染就去染吧!」

        幾個小時過後,在回家路上,我想到司機一定餓了。當我在長島豪宅內享用七道菜大餐,他一直在外頭等我。終於到家時,我問司機要不要進來吃點東西。起初他很客氣的拒絕,後來才不好意思的承認肚子真的餓了,就隨我進屋。

        當時家娜正在電腦前做作業,準備考試。我要她到廚房爲司機準備一些吃的。她把晚餐加熱,又做了一份沙拉,並親切招呼司機用餐。司機飽餐一頓回家後,我跟家娜說她的頭髮很漂亮。「你真的喜歡啊?」她問。

        「真的,」 我說。「很漂亮的棕色層次,雖然我還是比較喜歡你原本的顏色。不過我有更重要的話要跟你說。」我指著面前的一把椅子,然後我們面對面坐著。 「我要跟你講個兩個女孩的故事。一個女孩是爸爸已經告訴她正忙著一個重要慈善活動,她還執意爲某件膚淺、自私的事打電話吵爸爸。另個女孩在家,正為一個重要考試準備功課,但當爸爸要她幫一位飢餓的陌生人準備晚餐,她沒有怨言,還很樂意的去做,而且待這位客人如上賓。她爸爸看在眼裡,很引以為傲。家娜,這是兩個女孩的故事。事實上,是一個女孩,卻有兩種全然不同的面貌。你認為我在說誰?」

她笑了一下說,「我?」

「對,」我說。「家娜,你必須要做取捨。一山難容二虎。在你之中的兩個女孩永遠會爭奪控制權。你必須選擇:要做其中哪一個女孩?」

        其實,我知道她想要做好女孩,而這不只是一個判斷問題。所有的小孩都想做好孩子。自古以來,人類文明盡力保護孩童的天真無邪-那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權利。到了佛洛伊德,他所有關於人類發展的學說都在瓦解兒童無邪這個觀念。他認為小孩非常自我中心又野蠻,從出生就有性意識。他們必須被管控。當這些看法逐漸在現代社會生根,小孩就不再被視為良善無邪。突然間,父母一心要除去小孩的劣根性,要保護他們遠離外在不良的影響。但沒什麼比這更荒誕的。孩子非善也非惡。他們是一塊白板,而我們做父母的將書寫其上。

資料來源:

不要問你的孩子將來長大想要做「什麼」,而是問他,孩子,你將來想要成為「誰」,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

我深信,每個人生來都希望做好人,但很難做到時時都行好。小孩尤其如此,他們對於什麼是善這樣的概念,還相當陌生。所以在他們很想弄清楚的過程裡,父母應該全力協助。

在我們家裡,幾乎每天都會聽到一個問題:你想要成為誰?這個答案的選項是人物而非職業。而我們所有人都會面臨相同的問題:你希望成為一個好人還是壞人?

和這個問題比起來,人生中的其他選擇都微不足道。你的孩子也許會成為總統,也許會成為世上最成功、最富有的企業家,但是如果他品行不良,你就是個失職的父母。而這個對話的力量在於:你要讓孩子知道,人生中的每個抉擇都是屬於道德選擇。

舉一個我家的例子。有天晚上我要到夏瓦演講,夏瓦是一個協助家有殘障小孩父母的機構,在長島舉辦募款活動,而我很認同這個機構所以去義務演講。家有殘障小孩常會導致婚姻破裂。夏瓦不但想幫助小孩,也想挽救父母的婚姻。

有位見過兩三次面的司機開車送我去長島。我坐在後座查看演講稿,手機響起,是二女兒家娜,問我有沒時間講話。平常我即使再忙,還是會抽出時間給孩子,所以我告訴她有一兩分鐘。她馬上插話進來:「我已經跟媽說了,而且媽說可以。我要去把頭髮挑染一點棕色層次。那不是燙頭髮,我想試試看。」我說,「家娜,等我回家再說。我正要去參加一個慈善活動,還正在潤飾我的演講稿。」 「不行,爸,拜託馬上給我一個答案。媽已經答應了。而且這又不是燙頭髮。」她口氣很強硬。

我被搞得無法專心,我跟她說現在不想談這件事,晚點再談。不到一小時後,募款晚餐吃到一半,我的手機響起 。又是家娜,她逼我一定要給個答案。我很火大,就簡單的打發她:「好吧,要是你一直來煩我,如果真的不是燙髮,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你想染就去染吧!」

幾個小時過後,在回家路上,我想到司機一定餓了。當我在長島豪宅內享用七道菜大餐,他一直在外頭等我。終於到家時,我問司機要不要進來吃點東西。起初他很客氣的拒絕,後來才不好意思的承認肚子真的餓了,就隨我進屋。

當時家娜正在電腦前做作業,準備考試。我要她到廚房爲司機準備一些吃的。她把晚餐加熱,又做了一份沙拉,並親切招呼司機用餐。司機飽餐一頓回家後,我跟家娜說她的頭髮很漂亮。「你真的喜歡啊?」她問。

「真的,」 我說。「很漂亮的棕色層次,雖然我還是比較喜歡你原本的顏色。不過我有更重要的話要跟你說。」我指著面前的一把椅子,然後我們面對面坐著。 「我要跟你講個兩個女孩的故事。一個女孩是爸爸已經告訴她正忙著一個重要慈善活動,她還執意爲某件膚淺、自私的事打電話吵爸爸。另個女孩在家,正為一個重要考試準備功課,但當爸爸要她幫一位飢餓的陌生人準備晚餐,她沒有怨言,還很樂意的去做,而且待這位客人如上賓。她爸爸看在眼裡,很引以為傲。家娜,這是兩個女孩的故事。事實上,是一個女孩,卻有兩種全然不同的面貌。你認為我在說誰?」

她笑了一下說,「我?」

「對,」我說。「家娜,你必須要做取捨。一山難容二虎。在你之中的兩個女孩永遠會爭奪控制權。你必須選擇:要做其中哪一個女孩?」

其實,我知道她想要做好女孩,而這不只是一個判斷問題。所有的小孩都想做好孩子。自古以來,人類文明盡力保護孩童的天真無邪-那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權利。到了佛洛伊德,他所有關於人類發展的學說都在瓦解兒童無邪這個觀念。他認為小孩非常自我中心又野蠻,從出生就有性意識。他們必須被管控。當這些看法逐漸在現代社會生根,小孩就不再被視為良善無邪。突然間,父母一心要除去小孩的劣根性,要保護他們遠離外在不良的影響。但沒什麼比這更荒誕的。孩子非善也非惡。他們是一塊白板,而我們做父母的將書寫其上。
資料來源

不要問你的孩子將來長大想要做「什麼」,而是問他,孩子,你將來想要成為「誰」,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

我深信,每個人生來都希望做好人,但很難做到時時都行好。小孩尤其如此,他們對於什麼是善這樣的概念,還相當陌生。所以在他們很想弄清楚的過程裡,父母應該全力協助。

在我們家裡,幾乎每天都會聽到一個問題:你想要成為誰?這個答案的選項是人物而非職業。而我們所有人都會面臨相同的問題:你希望成為一個好人還是壞人?

和這個問題比起來,人生中的其他選擇都微不足道。你的孩子也許會成為總統,也許會成為世上最成功、最富有的企業家,但是如果他品行不良,你就是個失職的父母。而這個對話的力量在於:你要讓孩子知道,人生中的每個抉擇都是屬於道德選擇。

舉一個我家的例子。有天晚上我要到夏瓦演講,夏瓦是一個協助家有殘障小孩父母的機構,在長島舉辦募款活動,而我很認同這個機構所以去義務演講。家有殘障小孩常會導致婚姻破裂。夏瓦不但想幫助小孩,也想挽救父母的婚姻。

有位見過兩三次面的司機開車送我去長島。我坐在後座查看演講稿,手機響起,是二女兒家娜,問我有沒時間講話。平常我即使再忙,還是會抽出時間給孩子,所以我告訴她有一兩分鐘。她馬上插話進來:「我已經跟媽說了,而且媽說可以。我要去把頭髮挑染一點棕色層次。那不是燙頭髮,我想試試看。」我說,「家娜,等我回家再說。我正要去參加一個慈善活動,還正在潤飾我的演講稿。」 「不行,爸,拜託馬上給我一個答案。媽已經答應了。而且這又不是燙頭髮。」她口氣很強硬。

我被搞得無法專心,我跟她說現在不想談這件事,晚點再談。不到一小時後,募款晚餐吃到一半,我的手機響起 。又是家娜,她逼我一定要給個答案。我很火大,就簡單的打發她:「好吧,要是你一直來煩我,如果真的不是燙髮,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你想染就去染吧!」

幾個小時過後,在回家路上,我想到司機一定餓了。當我在長島豪宅內享用七道菜大餐,他一直在外頭等我。終於到家時,我問司機要不要進來吃點東西。起初他很客氣的拒絕,後來才不好意思的承認肚子真的餓了,就隨我進屋。

當時家娜正在電腦前做作業,準備考試。我要她到廚房爲司機準備一些吃的。她把晚餐加熱,又做了一份沙拉,並親切招呼司機用餐。司機飽餐一頓回家後,我跟家娜說她的頭髮很漂亮。「你真的喜歡啊?」她問。

「真的,」 我說。「很漂亮的棕色層次,雖然我還是比較喜歡你原本的顏色。不過我有更重要的話要跟你說。」我指著面前的一把椅子,然後我們面對面坐著。 「我要跟你講個兩個女孩的故事。一個女孩是爸爸已經告訴她正忙著一個重要慈善活動,她還執意爲某件膚淺、自私的事打電話吵爸爸。另個女孩在家,正為一個重要考試準備功課,但當爸爸要她幫一位飢餓的陌生人準備晚餐,她沒有怨言,還很樂意的去做,而且待這位客人如上賓。她爸爸看在眼裡,很引以為傲。家娜,這是兩個女孩的故事。事實上,是一個女孩,卻有兩種全然不同的面貌。你認為我在說誰?」

她笑了一下說,「我?」

「對,」我說。「家娜,你必須要做取捨。一山難容二虎。在你之中的兩個女孩永遠會爭奪控制權。你必須選擇:要做其中哪一個女孩?」

其實,我知道她想要做好女孩,而這不只是一個判斷問題。所有的小孩都想做好孩子。自古以來,人類文明盡力保護孩童的天真無邪-那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權利。到了佛洛伊德,他所有關於人類發展的學說都在瓦解兒童無邪這個觀念。他認為小孩非常自我中心又野蠻,從出生就有性意識。他們必須被管控。當這些看法逐漸在現代社會生根,小孩就不再被視為良善無邪。突然間,父母一心要除去小孩的劣根性,要保護他們遠離外在不良的影響。但沒什麼比這更荒誕的。孩子非善也非惡。他們是一塊白板,而我們做父母的將書寫其上。

資料來源:http://www.cwbook.com.tw/common/bookDetail.jsp?productID=154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