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喜歡放假,但原因各有不同。

  有的人覺得終於可以和朋友約各種局,但有的人卻覺得,終於可以宅家裏不見人了。

  因爲與人打交道,對他們來說是件困難甚至可怕的事。

  這個羣體有個名字:社交恐懼人士。

  黃偉文在寫給王菲的歌《一人分飾兩角》的開頭第一句歌詞是:若沒要事,我便不見人。

  短短9個字,道盡了每一個社恐人士的心聲:

  很想結交新的朋友,但每次聚會自帶隱身技能;

  開口之前做了N久心理建設,最後可能還是一個字也沒說;

  和朋友約好了見面,但隨着時間臨近,自己越來越緊張,最後臨陣脫逃……

  明明內心非常渴望像其他人一樣正常社交,爲什麼總是做不到?

  今天,書單君想和大家分享的這本《無壓力社交》,或許就能幫助有社交恐懼表現的你。

  你是社恐人士嗎?

  近幾年,社交恐懼症就像“肥宅”,“隱形貧困人口”一樣,變成了一種標籤,很多人說自己是社恐,卻並不一定知道這個詞的真正含義,甚至還有很多誤解。

  社交恐懼也被稱爲社交焦慮,你或許認爲社交恐懼者都是性格孤僻高傲的人,其實不然。

  《無壓力社交》在描述社交焦慮者時就提到,他們並不討厭周圍的人,也不是性格無趣,甚至可能幽默感十足、很有活力,他們只是在社交時很難感到快樂,社交焦慮使他們將自己的優點隱藏了起來。

  我的朋友,脫口秀演員小朱,就是一名幽默的社交焦慮者。

  他很害怕跟人打交道,一說話就犯慫,緊張得直冒冷汗。

  去酒吧演出,想點瓶啤酒都要猶豫半天,下很大的決心纔敢招呼店員過來。

  因爲害怕和觀衆對視,每次演出他都會戴上墨鏡。

  但只要戴着墨鏡上了臺,他就跟變身似的,無論說什麼都自帶笑點,整個人都在發光。

  還一種誤解,是把性格內向當成社交恐懼,但兩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對於內向的人來說,社交並不是一件令他們恐懼和緊張的事,他們甚至享受在人羣中保持安靜。

  但社交焦慮者就不一樣了,他們內心其實很嚮往與周圍的人溝通,但又苦於在人際交往中收到的各種負面情緒的折磨,而這些心理上的感受纔是我們定義它的依據。

  《無壓力社交》中引用了美國心理學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的四條判斷標準:

  面對陌生人時,會擔心被人嘲笑或者尷尬

  在社交場合不自覺地感到恐懼(比如參加聚會,發表演說,或者與客戶通電話等等)

  認識到自己的過度恐懼

  儘可能地迴避使自己感到恐懼的社交場合,或在這些場合倍感煎熬

  如果你持續地在各種社交場合產生這些感受,就很有可能正受到社交焦慮的困擾。

  那麼,它到底是怎麼糾纏上我們的?

  爲什麼會陷入社交焦慮的惡性循環?

  社交焦慮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會給生活和工作帶來一連串的沮喪和無力感,讓我們覺得自己是個裝在套子裏的人。

  前幾天,豆瓣“社恐抱團取暖”小組裏,網友戈登講述了社恐讓自己失業的經歷。

  四個月的實習期,他每一天都生活在被社交支配的恐懼中——

  向合夥人做自我介紹時大腦當機,緊張發抖直淌冷汗,總覺得合夥人對他感到不耐煩。

  也不敢和客戶打電話,每次逼不得已地打過去後,因爲底氣不足,聲音也小得可憐,腦子裏亂成一團,好幾次都被高級經理聽到。

  還有一次在茶水間,他好不容易鼓起勇氣跟一個小姐姐搭訕,結果感到對方並不是很想和他說話,於是一整天都在爲這件事難過。

  實習結束的那一刻,他有種解脫了的感覺,但還是會爲沒能拿到正式的offer而感到挫敗。

  回家以後,他推掉了同學聚會的邀請,整天宅在房間裏睡覺,不想投簡歷也不想找工作,覺得自己很差勁。

  從戈登的經歷裏不難發現,他非常敏感,很在意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生怕別人不喜歡自己。

  就像《無壓力社交》中所說:

  社交焦慮根植於一個人的思想中。社交焦慮者認爲別人對自己評價很差,或者對自己議論紛紛,即自己時刻處於出醜和被嘲諷的風險中,更嚴重的是,他們會揣測別人的想法,並且深以爲然。

  那究竟是什麼讓戈登產生了社交恐懼?

  《無壓力社交》中認爲,這和三種思維模式有很大關係,它們也是導致社交焦慮的三大核心成因。

  社會焦慮者的通病之一,就是過分地關注自己。

  它們會覺得身邊有很多雙眼睛正盯着他,以至於社交時只能注意到自己的緊張和害怕,而對周圍的事物失去“知覺”,因此事後也只會想起這些讓他們恐慌的瞬間。

  或許連戈登自己都沒有察覺到,當他在做自我介紹和給客戶打電話的時候,其實並沒有聽對方在說什麼,也沒有思考該怎樣組織語言,因爲他的注意力全在自己身上,被緊張發抖的感覺佔據,因此大腦纔會一片空白。

  同時,他們往往自帶悲觀情緒,習慣消極地解讀事物。

  他們的腦子裏經常會冒出這類句子:“他們一定覺得我很蠢”,“每個人都在看着我”,“我不是他們中的一員”“感覺自己快要被看穿了”“這次一定又會出錯”……

  比如,在打電話前,戈登就已經開始暗示自己肯定會因爲緊張而出錯;而總經理和搭訕的小姐姐或許對他並沒有惡意,但他依然會臆想他們不喜歡自己。

  長期處於煎熬中,社交恐懼者還會形成潛在的信念和猜想,對自己的認知產生偏差,並出於自我保護機制做出假想,比如:

  我很古怪,很沉悶,是個不討人喜歡的人;

  我這輩子可能都要這樣孤獨的生活下去了;

  如果別人想了解我,會讓我知道的;

  千萬別暴露出自己的弱點被人利用……

  這就是爲什麼戈登在回家後,寧願悶在房間裏,也不想出門聚會或找工作的原因,潛意識中,他已經將工作和聚會當成痛苦的事,並把自己歸爲不合羣的異類。

  因爲害怕被嘲笑或討厭,他們還會制定出一套安全行爲來規避這類風險。

  比如,說話前不斷地在心裏演練檢查,要麼強迫自己不停地開玩笑,要麼一句話都不說,忍不住地想逃脫聚會等等。

  長此以往,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使人深陷在社交焦慮中無法脫身。

  [ 你容易產生社交焦慮嗎?文末有一個測評,可以瞭解自己真實的焦慮情況。]

  三步克服社交焦慮

  有些社交焦慮者會糾結:自己小時候明明挺開朗活潑的,爲什麼長大就成了這個樣子?他們迫切想找到問題開始的原點,覺得只有心理醫生才能讓自己擺脫這種痛苦。

  但《無壓力社交》告訴我們,即使完全記不得那個開啓焦慮的誘因,只要瞭解社交焦慮發展的原因和規律,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和行爲方式,就能改善焦慮狀況。

  第一步,當然是減少自我關注,試着把注意力轉移到外界,多多觀察周圍的人和事。

  你對別人越好奇,越感興趣,就越會關注你們談論的東西,對自身狀況和恐懼的關注就會越少。

  不妨試想一下,在沒有一個熟人的聚會上,有人過來跟你搭話,這時你緊張得老毛病又犯了,舌頭開始打結、大腦停止運轉。

  先別忙着逃跑或縮到角落,試着去傾聽對方在說些什麼,觀察他說活時的神情、語氣,肢體動作……

  練習幾次後你就會發現,自己開始能記住每次聊天時大家都說了些什麼,其間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對方真實的反應如何等等,而不是無時無刻地擔心自己會露出窘態。

  除了減少對自己的關注,我們還應該試着改變消極的思維模式。

  最關鍵的兩步,一是補捉到你在焦慮時產生的消極的想法,二是尋找有益的思維模式替代。

  《無壓力社交》裏有一個例子:

  當你在酒桌上舉杯和朋友相碰時,手開始微微顫抖,這時你忍不住會想,他們肯定會看出我很緊張,說不定還會嘲笑我,之後便一直回想那個瞬間,心情低落到了谷底。

  但其實你可以換個角度來看待這件事:“好吧,就算他們看到了,那又怎樣,手抖又不是什麼大問題,每個人都會有沒拿穩杯子都時候。”

  能這麼想,心情就完全不會被這件小事影響了。

  當你不再過度關注自己,也不再習慣性地以消極角度看待事物,那麼拋掉安全行爲,改變行爲方式就水到渠成了。

  你可以慢慢來,比如從主動和同事打招呼、跟久未聯繫的老友打通電話這些比較容易的事開始。

  在電影《啄木鳥和雨》裏,新人導演田邊幸一非常“自閉”,因爲害怕和人交流,他甚至擔心撐不到拍攝殺青,一度打算逃跑。

  爲避免在片場出現失誤,他的耳朵裏充滿了給自己制定的規則:今天不要穿黑色的襪子,在拍攝期間不要吃甜食,拍攝就會成功……

  在村子裏勘景時,他遇到了伐木工人岸克彥大叔,對方熱情地留宿和招待了他。

  在看過幸一的劇本後,岸克彥大叔不僅毫不吝嗇地讚賞他,還幫他找來村民們當羣演。

  在大叔的鼓勵和帶動下,幸一開始試着跟劇組的工作人員溝通他的想法。

  一次,有個資歷很深的老戲骨到劇組客串演出,不巧痔瘡發作,無法久坐,但這場戲偏偏是要全程坐着演的。

  連着兩條沒過之後,老演員明顯已經有點坐不住了。因爲害怕對方生氣,幸一又開始戰戰兢兢。

  直到岸克彥大叔在他耳邊說了句“再拍一遍吧”,他才鼓起勇氣走上前跟老戲骨講戲,請他一遍又一遍地重拍。

  電影開拍以來,他第一次覺得自己像一個導演。

  克服社交恐懼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要我們在內心不斷提醒自己,一點點地做出改變,終會突破自己的那層殼,不僅擺脫焦慮和恐慌,也會找到了自信和快樂。

  在寫這篇文章時,我最深的感受是,社交恐懼是一種被動且隱蔽的孤獨。

  他們也許會努力的裝作沒事一樣和我們聊天、開玩笑,心裏卻萬分痛苦,或者因爲很少講話,經常自動將自己隔離裏在人羣之外而被視爲高冷。

  但實際上,每個社恐者的內心深處都在渴望被擁抱和安慰。

  讓這些害怕社交的人去找心理諮詢師聊天尋求幫助,非常困難且自相矛盾。

  於是大多數人只能縮在自己的殼裏。

  而《無壓力社交》作爲一本社交恐懼者自救指南,像是對他們無聲求救的迴應,幫助他們認識眼前的這個困擾,帶着他們一點點克服內心的緊張和焦慮。

  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流是件快樂的事,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擁有和感受到這份快樂。

  主筆 | 清涼油 編輯 | 黑羊

  圖源 | 《最終幻想女孩》

  焦慮是可以自查的

  這裏有一個專業的焦慮水平測試

  幫助你瞭解自己真實的焦慮情況

  並給出合理的建議

  書單測試:先天人格測試

  有的人看似內向靦腆,內心卻火熱奔放,你真的知道真實的自己是什麼樣子嗎?

  書單邀請了專業心理團隊,開發了一套專業測試,幫助你瞭解個性中先天的部分——你可以更加了解你自己,也可以幫助其他人更瞭解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