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作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侵權必究!全網追蹤】

  由於成因、地質環境、原生與次生等方面的不同,翡翠塊體被劃分成幾種最基本的類型。掌握這些是認識翡翠的基本條件。

  礦牀類型劃分的翡翠原石類型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翡翠被稱爲:老種或新種等,這種分類的基礎來源於上一篇文章講到的幾種礦牀類型。具體而言,行業內依照這種分類方式,約定俗成地劃分了;老種、新種、嫩種、變種四大類。

  先說老種:老種翡翠成礦年代早,塊體飽滿,沙發明顯,霧層均勻,底質細密,顏色鮮明,多出於沖積礦牀或是坡積礦牀。老種石的形成經過外動力的風化,剝蝕,搬運,分選等,原石中的粗糙、鬆散、透光性差的結構和發育被磨蝕分解殆盡,而質地細膩透明度高,硬度高,綹裂少的高品質翡翠玉璞則沉積保存下來,最終成爲了開採次盛況的老場老坑的新產物,故也稱爲老坑種。

  老種的成分穩定、結構緊密,硬度強,比重足發育完善,雜誌礦物稀少,顆粒排列方向有序,具備了正宗翡翠的品質,便顯出翡翠作爲寶石所應有的優點。高檔首飾和雕件,無不取材於老種石。玻璃底,冰底,糯化底的翡翠也一定是老種。但老種石也有高下之分,自然形成的老種石也存在這樣或是那樣的缺陷與不足。老種石的可用率高達75%以上,緬甸每年平均的翡翠中50%以上是老種,其數量佔據主要位置。

  本篇分享翡翠原石的基本分類

  新種石:那新種翡翠是指粒度爲中粗粒晶,雜質較多,綹裂發育,透明度低,比重小,韌性差的翡翠,是開採原生礦的新場。因此常被稱爲:新坑種,新坑玉等。新種沒有風化過程,因而沒有皮殼,也沒有霧層。這是新種翡翠的基本特徵。相比老種而言,新種的緻密程度低,韌性弱,易斷裂,顏色淺、淡而色行顯弱。它的比重小,稍軟,多爲石灰底,灰底,狗屎底,部分出現潤瓷底。但新種的塊體較大,底 不失玻璃光澤,仍是硬玉中的上品。新種石多用於雕件及中低檔飾物。新種翡翠每年平均出產總量的20%左右。

  嫩種(新老種)石:嫩種有被稱爲“新老種”它是原生向次生過度的特殊產物,介於老種和新種之間,即風化剝蝕後殘留在坡積物中的翡翠原料。由於搬運距離不遠,磨蝕,分選很差,所以其綹裂,雜質發育程度介於新種和老種之間,故稱其新老種或嫩種,其塊體有沙殼,也有水殼,有的有霧,有的沒有霧層。因風化不足,皮殼厚薄不均勻,沙粒凌亂屋裏,受土壤顏色的侵染比較明顯。

  嫩種石的最大缺陷是顏色極不穩定,一經切割磨製,顏色容易變淡,且光潔度低,嫩種石多數顆粒大小不均,雜質礦物含量較多,變現爲潤細底、潤瓷底、石灰底和狗屎底的爲數不少,嫩種如果色澤穩定,還是難得的好翡翠,所以在許多中檔以上的飾物中,仍有以嫩種石爲原料的;嫩種石年平均產量約佔15%。

  本篇分享翡翠原石的基本分類

  變種石:講到變種

  變種情況是一切自然礦物都會發生的正常現象。從成因上看,許多可以形成翡翠的塊體,在變質交代的過程階段,因地質作用發生了異變。變種翡翠多爲場口不明、種和底難分辨、皮肉不分、結構鬆散、硬度低、比重小、水短、色邪、易破碎等。大部分變種石不能進行切割或是製作,少數的變種翡翠,可以作爲欣賞石保留。變種翡翠混雜在正常翡翠場口之中時有發現。每年平均產量佔到15%左右。

  總結:在翡翠出產地,人們還習慣用(老場石)(新場石)(老坑石)(新坑石)等來區分翡翠,但這些叫法只是就翡翠產出的場區,坑洞的新老而言,與上述老種新種等分類並不完全一致。

  本篇分享翡翠原石的基本分類

  按照產出狀態劃分的翡翠原石種類

  1.山石(山料)

  山石未受到風化破裂而與原巖長成一體,有棱角或棱角分明,大多數有皮殼,在翡翠被稱爲“山料”。由於其爲採自山地原生礦的翡翠原料,與上面提到的“新種”相對應,因而也被稱爲“新坑新種”或是新種翡翠。

  2.水料(子料)

  水石是經水土或河流沖刷而成的沉積砂礦種的翡翠原石。水石一般都裹着一層皮,少數滾動在河牀裏的則無皮。水石質地細膩,沒有棱角,或者棱角不明顯,在翡翠界被稱爲“子料”。水石產自次生礦牀中,與上述“老種”相對應,即老坑種玉料,是高檔色料的主要來源,由於出自次生礦牀,水石的外部特徵與產地的地址狀態、土壤、植被及水質有密切關係。而場口不同,水石的原石差異也很大。

  3、半山半水石(坡積石)

  所謂半山半水指的是石料先爲山石,後因地殼運動等地質作用,落入水中或形成於坡積層中,其棱角特徵介於山石和水石之間,皮殼薄或者者未完全失去皮殼。半山半山石在翡翠界稱爲“坡積料”,與“新老坑”、新老坑”、“新老種玉”對應,專家也稱其爲嫩種石。

  賭石有風險,選石需謹慎!!!

  【注:本文作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侵權必究!全網追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