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台湾

景福宮周邊大排長龍人蔘雞-土俗村蔘雞湯(토속촌 삼계탕)

鄰近景福宮的土俗村蔘雞湯是韓國在地人和觀光客都喜愛的名店

雖然前往用餐幾乎都要排隊,人潮依舊絡繹不絕

還好店內座位多,不需要排隊等待太久即可進入用餐

既然來到景福宮,我們這群觀光客怎麼可能放過土俗村呢?!

來來來,我們吃、你們看囉

以下純屬個人口味喜好分享,僅供參考

 

土俗村蔘雞湯(토속촌 삼계탕

地址:首爾特別市鍾路區紫霞門路 5  5 ( 體府洞 )號線 327 景福宮站 2 號出口,步行約 3~5 分鐘)

電話:+82-2-737-7444

營業:10002200,全年無休(為免營業及休業時間有所變動,先留意官網為宜

官網:http://tosokchon.com  ( 韓英日中 )

---------------------------------------------------------

在韓國建議下載 韓巢地圖APP ,可以帶你到想到的地方,真的很方便

韓巢地圖電腦版網址(排行程可用):https://map.hanchao.com/

韓巢地圖APP載點(iphone):https://itunes.apple.com/app/id1048867778?mt=8

韓巢地圖APP載點(android):https://www.hanchao.com/app/map/

---------------------------------------------------------

看看這路線是不是非常容易?

從景福宮站 2 號出口(圖中的 4 )出站後,短短的路程就可以到達

光是這麼簡易的抵達方式,就是一大加分

我們到達的時候已經下午 2點,屬非用餐熱門時段,居然還需要排隊等待進入

網路上的分享果真不假,的確是間擁有高人氣的名店

居然還需拉出排隊動線,再次證明熱門時段人潮有多可觀

店家是以過去的建築裝修,在這麼古色古香的環境內用餐,感覺別有風情

這裡的座位有兩種形式,這是傳統的盤腿坐座位區,需要脫鞋入內

另外也有西式桌椅

若不想脫鞋或不適應盤腿用餐的人,店內有足夠空位時,可嘗試請服務人員安排西式座位區

我們被安排在傳統式的座位區用餐

一旁還有穿韓服的情侶,好融入餐廳環境及空間氛圍

入座後服務生會送上茶水和一小杯的人蔘酒

小小一杯人蔘酒,我只啜飲一小口,就感到濃濃的蔘味,酒味也很濃烈

店內菜單,裡面有韓、中、英、日四種語文

讓大部分外國人點餐沒障礙,非常貼心

來到這,當然要點份人蔘雞嚐嚐它的厲害

人蔘雞有分一般的雞以及烏骨雞,以及加人蔘或山蔘的區別,可依自己喜好選擇

另外電烤雞和海鮮煎餅也是許多人推薦的項目

這個就是電烤雞,在排隊區旁邊烘烤著,看了流口水

但很遺憾這次沒有品嚐……

這裡也可以點選酒、茶飲和汽水

喜歡店家提供的人蔘酒和泡菜,店內也能選購

結帳櫃檯也可以買到很大器放入整株人蔘的蔘酒

而桌面上這一堆不知道如何使用的碟、盤

 

菜單中也很窩心的附上解說,甚至附上用餐步驟

讓人不會看著一堆碟盤不知所措。深刻感受店家的用心!

餐巾紙也印上店家圖和資訊,每個細節都照顧到了

桌上擺放無限享用的蘿蔔塊泡菜和白菜泡菜

兩種都鹹辣,邊吃邊喊辣和擤鼻涕(我比較不耐辣

但一停下來卻又好想吃,忍不住一直挾來吃,完全陷入自虐模式,這倒底是種什麼樣的魔力呀?!

緊接著到了主食秀時間,一鍋熱騰騰的人蔘雞端上桌,熱氣騰騰的好誘人

鍋內放入一整隻雞,雞身灑上青蔥、松子、黑芝麻、南瓜子

用筷子輕輕一撥,燉煮軟嫩的雞肉馬上劃開

立即露出肚內包裹的糯米

糯米烹煮的非常軟爛,我一向偏好口感偏硬的米飯,像泰國米那種

一開始看見這鍋軟綿的糯米飯有點擔心自己不喜歡

還好米飯吸飽了使用 30 餘種漢藥材熬製的湯汁

再搭配餡料中豐富的紅棗、人蔘 4 年根、銀杏、蒜頭等食材,讓人一吃停不下來

回頭看照片發現居然沒拍到每種內餡 @@,當時是有多餓?!

這鍋人蔘雞雖然出乎意料屬於口味較輕淡的雞湯,但一入口感覺嚐入原汁原味的精華

雞肉非常軟嫩、一點也不柴,口中還嚐到淡淡的蔘味,滿滿養身的感受

一鍋下肚覺得從口一路滋養到體內,好一頓食補餐呀!

到景福宮遊歷後,想補足走走逛逛後流失的元氣

可以考慮來土俗村蔘雞湯補一補,再繼續在韓國的行程~

 

---------------------------------------------------------

延伸閱讀:

初訪韓國必備口袋景點-景福宮(경복궁)

韓服體驗優質選擇-公主韓服

人氣紅不讓-韓國雪冰

---------------------------------------------------------

若喜歡這篇分享文,不要忘記在文章最上方是可以按的喔

也歡迎加入臉書  夏天的生活實驗室/@summerlifelab 追蹤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