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Mate20 pro相機功能可以確定吊打同時期上市的其他所有手機,所以想知道是否有專業攝影人士認真把這部手機和其它單反相機對比,以及想知道這部手機拍出來的實際圖像效果是否可以媲美入門單反(如索尼a6000)或者中端單反(如佳能5d等)。

相關類似的回答我都看過,我不希望像其他回答那樣一上來就說什麼絕對不可能,底大一點壓死人這樣的說法。因為1,現在的手機拍照效果已經今非昔比,不希望很多人直接拿經驗來說事。2,我提問的目的是要對比最終效果哪個好,打個比方,就像是問一個化妝的女人跟一個天生美女看上去哪個好看一樣。

我承認專業單反的感光單元大,純物理放大與對焦更加真實等等。但是手機有通過三鏡頭以及不斷優化的演算法對圖像進行修正,或許可以使圖像無限真實化。而且作為一個小白,我覺得雖然感光單元小了但是難道不是因為製程的進步嗎?並沒有造成像素點的丟失啊。

最後說明,這也是我提問的原因:我有一個索尼的a6000,但我感覺拍出來真的沒有mate20 pro好看。。。感覺a6000拍出來色彩偏灰暗,沒有mate 20pro靚麗。不過也有可能是我不會調的原因 反正謝謝大家來回答了


m20p在出片時就進行了調整,色彩,銳度,噪點等都進行了控制,所以手機直出在不放大時看著很好看,尤其在白天以及城市的夜晚,配合超級夜景和、HDR等技術,絕大部分場景下手機直出比相機直出好看的多。

舉個特殊場景的例子

自帶相機的手動模式

快門:30s ISO:6400 光圈:F1.8

手機原片

在基本無光的鄉野,手持夜景卵用都沒有

這是放在地上拍的,三腳架被相機用著,說實話,剛看到時還是有點驚喜的,在手機上看著不錯,放大後能看到很明顯的「塗抹」痕迹,很像lightroom裡面拉高明亮度後的效果,應該是為了減少噪點

再來張相機拍的(上圖相機拍的還沒導出來 )

快門:25s ISO:1600 光圈:F4

Cannon 80d 24-105頭

在lr裡面調過

說實話,畫質啥的真沒啥可比性,m20p對我來說就是記錄日常加拍片的時候 記錄一下拍片的過程,不信拿snapseed 暴力修一下

可以看到暗部基本沒有細節,等後面更新一下80d的照片,暗部細節肯定比這個好得多

我來更新了!

這是上圖中單反拍的,十五張拼接,星空用starstrikes pro 處理過,用ps做了類似柔焦的效果,好吧,暗部也沒啥細節emmm,但是能記錄下星星的顏色,提高飽和度後能看出來,但是手機就不行。

再更兩張,我佛了


好看不就完事了,拍照開心最重要,器材只是工具沒必要去糾結。

————————————————————————

相機強大的性能是為運動、超暗、嚴寒、潮濕等各種環境設計的。在大白室外手機和相機完全拉不開差距,而且在低數量拍攝的情況下手機會更加方便。

但是一旦進入成批量、高強度、複雜環境下相機+電腦工作流才能體現出優勢。

成批量:26號去拍了一場年會,清點了一下一共900+raw原片,交付400+原片。這個要是用手機拍攝是不敢想像的,雖然手機輕便,但是要長時間拿著一個完全沒有針對長時間握持優化過的東西,是很不舒服的。而且如果完全通過手機來後期的話,會花費相當長的時間。

高強度:除了上面那條使用時間久以外。在不停的切換場景的過程中、以及不停地選擇高低機位的情況下沒有翻轉屏是很難完成的。而且相機為了適應高強度的工作,設計了非常多的實體按鍵,這樣你就可以在幾乎不看屏幕的情況下拍攝一張照片。其實相機快門的震動反饋是非常重要的,在吵雜的環境下或者需要安靜的情況下,根本不能通過聲音來判斷你是否按下快門。雖然手機上也能加上震動反饋,但是目前很少有看到這樣的設計。

複雜環境:目前手機上使用的超級夜景多張合成演算法基本上只能對靜態的物體有效,雖然也可以自動識別運動的物體。但是很多情況下你依然只能用單張拍攝,比如說領導敬酒、舞台上的表演,這種情況下只能使用單張拍攝。從目前市面上銷售的手機來看,優化演算法基本上是基於多長合成的。不論是多張降噪、超級夜景還是hdr。客觀上吃性能的情況還是存在的,照相機拍攝暗光下的運動物體和手機暗光下拍攝靜態物是完全不同的思路。放相機能夠通過光學防抖在1/15秒的快門一下,保持一個很乾凈的夜景。但是在拍活動的時候無論如何也要保持在1/150以上的快門。

ps:就算用了閃光燈,也只能算是一個權宜之計,因為現在很少有酒店的天花板是純白的。

總總體而言,相機是一個針對拍攝過程特殊優化過的一個拍攝工具。拍照工具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順手。為什麼現在索尼相機經常被吐槽?比如我現在手上使用的a7r3相機,雖然他機身性能極其強大,但是他的操作還是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

——————————————————————————

畫質:畫質要單獨拿出來說,平常拍小品、掃街、記錄生活,手機上的畫質是完全夠用了。不說印刷超大戶外海報這種商業性的需求。我身邊需要超高解析力的需求就有一個——集體照。雖然現在a7r3有4200萬像素,但是我還是覺得遠遠不夠用。特別是在拋學士帽的照片中,根本就沒有辦法通過降低快門或者拼接照片來獲得更高畫質照片的可能。還是按照上面的話,需要拼硬體性能的情況還是客觀存在的,這個時候你只有依靠強大的硬體性能去解決的問題,一切演算法功能在他面前都無濟於事。

——————————————————————————

當然,以上只是一些具體情況。有可能是因為你用的鏡頭光圈太小,a6k系列的顯示效果太差,所造成的。

總結一波:

1、演算法只能解決一部分問題,需要依靠硬體性能的情況客觀下存在。

2、照相機是一種針對拍照特殊優化過的一種工具。

3、相機+pc工作流是目前效率最高工作流程。

雖然提到了你問題以外的東西,但是希望能夠解決你心中的疑惑。


1.底大一級確實壓死人

因為同樣的構圖同樣的參數同樣級別的鏡頭下,底大就是比底小的要強很多,包括虛化、細節、等效焦段、夜景等等

2.感測器做小其實是設計和構造上的限制,跟技術領先沒有直接關係,能有現在的表現,其實彎道超車利用了底小的優勢

大致就相當於,原本150分滿分,我只能得90,但我把滿分設置成100,砍去大部分我不會的題目,我還得了80,以此來提高我的優分比。

CMOS越大,相應的演算法和技術就越難做,尤其是防抖,不然你叫go pro7用上全畫幅的底再做現在這個級別的防抖試試?且不說能不能做到,那個技術難度是指數級別的上漲。

松下奧巴的防抖為什麼做的好?人家做的就是M43畫幅,要改成全畫幅,那不見得能比索尼的A7M3強哪去(索尼的防抖做的並不咋樣),而且松下並沒有全畫幅,除了防抖外,技術上也是需要克服的地方

手機也是一樣,CMOS小,技術和演算法相對來說也就更好做,處理器關於成像方面的部件壓力越小,其次就是手機這個尺寸厚度很難放下更大的CMOS

目前手機的拍照成像,還是依賴於堆幀,並不是小CMOS經過優化就能達到相機的CMOS的成像水平。簡單說就是相機拍一張,我拍10張、20張進行合成、堆幀,細節也是這麼來的,如果不信,你讓相機和手機錄錄像試試?

其次就是機內的自動調色,相當於你拍完那一瞬間自動給你來了個濾鏡,所謂徠卡三攝,其實鏡頭跟徠卡沒半毛錢關係,但是後期的色彩調佼,是徠卡的技術幫忙的,然後蓋上徠卡的標,也就是說徠卡色彩上的毒,華為拿了去。

索尼的CMOS、徠卡的色彩調佼,堆幀再進行機內PS,不得不說這個套路玩的確實有水平,也抓住了目標市場。手機拍的不夠清楚?那就堆幀,用戶不會後期,我手機演算法裡面給你自動濾鏡調色,AI識別大體場景,再從濾鏡庫里進行AI微調,最終獲得一個不錯的成片。


但是相機的意義並不止步於給你套個好看的調色濾鏡,你需要什麼樣的風格的照片,最終還是要靠寬容度極高的RAW照片來進行的,說到底跟潛心寫作學習是一樣的。然後是各個場景的使用,如運動和夜拍,相機都有著手機不可替代的優勢。


本來想好好回答問題的。

然後看到提主的問題描述。

那就簡單說吧:底大一級壓死人!入光量大一級壓死人!

插值演算法不是萬能,只不過是個補充,這個補充還是基於同尺寸感光元件以及入光量的出片比較。往上往下都不具備可比性。這是物理(客觀真實)決定了的。

至於我不管我不管我就不聽我覺得,那就個人喜歡了,沒啥好商榷的。

這個東西,你覺得夠了,那就夠了。

不要反問別人為什麼覺得不夠。

開心就好。


這還用說?任何手機都只有被秒殺的份啊。

你說A6000出的圖灰暗,那是因為相機不會做太多的機內調整,一切都交給人來後期,後期的空間很大。而手機一般在機內要經過很多調整,後期空間就很小了。

你沒理解「單像素麵積」的含義吧?這和cpu的「製程」不是一個概念,不是越小越好的。簡單來說,單像素麵積越大,接收到的光就越多,信噪比越高,噪點更少。這是物理定律,演算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畫質,在手機和相機這種程度的差距上幾乎沒有用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