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沒吃過余甘的人,第一次吃余甘一定擰巴著一張臉,張大著嘴,記得小時候我也是這樣子,長大以後,我才發現,那竟是一種真正苦盡甘來的感覺,意猶未盡。余甘果又名牛甘果,油甘果,吃起來又苦又酸,過後甘涼。市場上也有野生牛甘果賣和水果型牛甘果兩種。泉州惠安的紫山就是盛產這種小果子的地方,每到余甘的季節,都會吃上那麼幾顆。

因吃余甘果有生津止渴的效果,惠安地區的人經常吃,沒事就嚼兩顆,更別說喉嚨乾澀疼痛時,吃兩顆余甘生津止渴,喉嚨的乾澀感馬上會得到緩解。記得我的冰箱節目姚晨那一期也推薦過惠安余甘。好東西就要分享,沒試過的朋友可以嘗試下~

余甘剛摘下來,還是鮮余甘時可以當水果吃,味道先苦後甜,也可以腌制著吃,腌制的味道分為兩種,甜的和鹹的,可以根據個人的口味選擇吃新鮮的還是腌制的,現今的腌制余甘逢年過節都會被當成蜜餞食之。

那麼余甘怎麼腌制?具體步驟如下:

1.余甘果洗凈晾乾,每粒余甘划上一刀。可以讓腌制的時間縮短一點,早點吃到。如果不心急吃的話可以不劃刀。

2.按照一斤余甘果放三兩糖、一勺鹽的比例,將糖、鹽與余甘果攪拌均勻。但是糖、鹽的分量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增加或減少。

3.擰緊瓶蓋,放置陰涼處,三周後就可以食用啦!腌制過程和清洗過程,全程都不能沾到油和水,不然會壞掉哦。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inn.

在植物學上,閩南地區的余甘是來自大戟科Euphorbiaceae葉下珠屬 Phyllanthus的植物,在APG系統里,余甘子和它所在的葉下珠屬都從大戟科里獨立出來歸屬到了葉下珠科Phyllanthaceae里。

余甘子在華南地區也叫油甘子,余甘子的名字最早出現在《唐本草》中,在《南方草木狀》這本書里,它還有個很風騷的名字叫庵摩勒。這是因為,余甘子的主產地是南亞印度和斯里南卡等地,庵摩勒是梵文,在印度自古以來就作為葯果,被稱為「聖果」。從唐朝起進入了中國,受到宮庭貴族的喜愛,認為它是一種具有神奇作用的果果,因其果實回味甘甜,古籍中寫道「初食味酸澀,良久乃甘」所以就被叫做余甘子。而在英文中,余甘子被叫做Indian gooseberry,意思是「印度的醋栗」。

余甘子本身是一種高大的喬木,高可達20餘米,樹皮淺褐色;枝條具縱細條紋,被黃褐色短柔毛,葉片是二列的線狀長圓形。余甘子供食用的是它的蒴果,這種蒴果是核果狀,圓球形,直徑1-1.3厘米,外果皮肉質,綠白色或淡黃白色,內果皮硬殼質。果子可以生食,回味甘甜,生津止渴,也被人誤認為「橄欖」,所以在部分地區它還有一個橄欖的別名。傣族同胞也喜歡用余甘調味做菜,在傣語里叫它「木波」。

除了生食,余甘子還可以製成蜜餞和乾果,它的果實中富含豐富的丙種維生素,極富營養價值。除此之外,《中國植物志》記載:余甘子樹型優美可做觀賞,它的葉晒乾供枕芯用料。種子含油量16% ,供製肥皂。樹皮、葉、幼果可提制栲膠。木材棕紅褐色,堅硬,結構細緻,有彈性,耐水濕,供農具和傢具用材。在我國南方亞熱帶和熱帶地區都有栽培。

真是好樹。


謝謝邀請,閩南叫作油甘果,又苦又酸,過後甘涼,抗癌養生,潮汕地區也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