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暖暖媽愛分享(ID: nnmafx)

一個意想不到的心理學實驗,揭示了孩子愛說謊的祕密

就在前幾天,一位同事突然接到幼兒園電話, 要她去開家長會。大家都替她緊張,因爲他們班的外教說,班上發生了比較嚴重的事情。這位媽媽嚇得趕緊請假往幼兒園趕。

原來事件的起因是一摞手工紙。

那天午休後,他們班外教老師在黑板上寫下午要學習的內容,助教老師正在分發孩子們的點心,也就幾秒的時間,兩位老師一回頭,發現準備給孩子們做手工的五顏六色的紙散落一地,亂七八糟,還有小朋友在笑。

老師詢問在場的孩子,是誰把紙都扔在地上的。孩子們停止了嘻嘻哈哈,都不敢吭聲了,隨後平時就很機靈的聰聰站起來,指着老實得有點木訥的誠誠,說是誠誠扔的紙。

坐在位子上的誠誠愣住了,兩秒鐘後,說“不是我!”

老師跟孩子們解釋,這不是什麼大事,誰把紙弄到地上,誰撿起來就好了。可是,誠誠依然說“不是我”。這時,聰聰還是不斷指認是誠誠扔的,其他孩子也七嘴八舌,說是誠誠乾的。

從始至終,誠誠都不承認是自己,當老師問他看到是誰了嗎,誠誠說我不知道。

其實真的不是大事,但是外教老師認爲這其中肯定有孩子說了謊,所以他去調看了當時教室裏的監控錄像。散落的一地紙果然不是誠誠的所作所爲,令人意外的是,真正撒謊的是聰聰,他不僅錯誤地指認了誠誠,而且就是他把紙故意散在地上的。

事情進展到這裏,外教老師覺得非常嚴重。聰聰撒謊可能是一時膽怯自己的行爲被老師批評,但是他冤枉了誠誠,而且另外的小朋友卻因爲聰聰平時活潑、有親和力也有領導力,就都跟着他冤枉誠誠,這是絕對不能允許的事情,外教認爲這對誠誠非常不公平。

在大家眼裏,誠誠一直是一個老實、內向的孩子,他不愛說話,甚至有些不起眼,這次事情中他始終堅持自己的態度,既不委屈退縮,也不隨便冤枉別人,甚至也不告密,老師大大地表揚了誠誠一番。

外教在家長會上,希望聰聰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真誠地向誠誠道歉,還請其他小朋友的家長要回家跟孩子解釋,即便不是自己犯的錯, 這樣冤枉別人也是不對的,更不能因爲平時跟聰聰關係好,就不論對錯都跟隨他的意志 。

家長會之後,說謊的聰聰和其他一些小朋友向誠誠道了歉,內向的誠誠變得自信了一些,孩子們又玩在一起了。

我的同事回來說,的確有個別家長認爲老師小題大做了,4、5歲的小孩兒說謊是無意識的。但是大多數家長都覺得老師處理得非常好,對於孩子說謊的問題,就是應該嚴格,甚至有人覺得聰聰除了道歉,應該受到懲罰。

在成人的世界裏,誠實是一種可貴的品質,我們甚至常常將“說謊”與“人品”聯繫在一起。

說謊是不是真的那麼可怕?孩子小時候經常說謊,是不是就意味着長大就學不好了?我們該如何面對愛說謊的孩子?

最近我在中科院心理所學習兒童教育心理學的博士課程,課堂上,老師專門講到了一個心理學實驗——“偷窺遊戲”。

這個實驗正好解決了我們到底要如何看待孩子說謊行爲的問題。


一個意想不到的心理學實驗,揭示了孩子愛說謊的祕密


一個意想不到的心理學實驗,揭示了孩子愛說謊的祕密


加拿大心理學家塔爾瓦曾做過一個實驗,叫做“偷窺遊戲”。

塔爾瓦先是和孩子們套近乎,在彼此熟悉後,塔爾瓦告訴孩子們,我們要玩一個猜謎的遊戲。

怎麼玩呢?

孩子們一字排開,面向牆壁坐好。塔爾瓦在他們的背後拿出玩具併發出聲音,孩子們要猜出塔爾瓦拿的是什麼玩具,只要答對3次,就可以得到獎品。

前兩道題目非常簡單,孩子們很容易回答出來。難度就在第三道題目。

塔爾瓦拿出了不能發聲的填充玩具,同時打開音樂卡片。孩子們一下子被難住了。這時,塔爾瓦故意離開,並且警告孩子們千萬不能偷看。可是塔爾瓦才離開幾秒鐘,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地轉身偷看,而房間裏的攝像頭清楚地記錄下了這一幕。塔爾瓦回來前故意發出聲音,好讓偷看的孩子們有足夠的時間做好僞裝。

孩子們順利地答對了第三道題目。

接着,塔爾瓦詢問他們有沒有偷看,孩子們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

3歲大的孩子會立刻承認偷看,部分4歲大的孩子會否認,說自己並沒有偷看。

而6歲大的孩子中,95%會選擇說謊。


一個意想不到的心理學實驗,揭示了孩子愛說謊的祕密

那麼4歲孩子的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我經常會聽到一些媽媽的抱怨,孩子到了4歲左右就會變得特別“任性”,什麼事情都要按照他們的想法去做,如果不能滿足,他們就會大哭大鬧。

我們知道這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但我們很難意識到這種自我覺醒裏也包含了對別人想法的認識。

發展心理學家通過實驗發現:

3歲以前的孩子一般認爲自己的想法就是別人的想法。而到了4歲,孩子會發現原來別人也有想法,而且別人的想法很可能跟我的不一樣。

這就是爲什麼3歲左右的孩子想得到玩具會搶了就玩,而到了4歲,他們會搶了先跑。

當他們認識到別人的想法跟我不一樣時,欺騙就成了一種技巧。


一個意想不到的心理學實驗,揭示了孩子愛說謊的祕密


當然要成功的學會說謊,其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首先,孩子需要具備心智理論的能力,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察言觀色。他們需要通過觀察來推斷別人的想法和意圖,比如我們前面提到的聰聰,很顯然他從老師的語氣和表情中準確地推斷出了老師正在生氣。

除此之外,說謊還是一項系統工程

第一步是設定說謊想要達成的目標,聰聰的目標當然是讓老師相信犯錯的不是他,從而逃避可能的懲罰;

第二步是策劃謊言,要讓謊言合乎邏輯並顯得真實可信,當然也需要很強的表演技能,可見說謊對孩子的心智、身體、情緒都有很高的要求;

第三步還要有很強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想要編造出合理的謊言必須先在腦中“看見”這個場景,聰聰必須在腦子裏“看”到了誠誠扔了紙的可能性,即使誠誠一直坐在座位上。

你看,說謊並不容易,既要分清現實和想象,還要推斷別人的想法進而去說服他們,這需要孩子強大的邏輯推理能力和表達能力。

所以,當孩子到了4歲甚至更早一點就開始說謊,恰恰說明他們的大腦發育得很好,是孩子聰明的表現。

一個意想不到的心理學實驗,揭示了孩子愛說謊的祕密

說謊的孩子會“審時度勢”。

美國心理學家曾在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某高中的課堂上,他們讓正在上課的老師假裝有事突然離開班級,並在講臺上“不小心”留下一些錢,這時一名學生扮演小偷,拿走講臺上的錢並炫耀“我了不起吧”。

他們選取兩個班級爲測試對象,一個班級的“小偷”是班級裏最受歡迎的“地位高”的男生,而另一個班級的“小偷”是同學們普遍認爲“沒地位”的男生。

心理學家準備了3個問題提問被測班級的學生。

1、“今天是否有人從老師的講臺上拿走了錢?”

2、“你知道是誰拿的嗎?”

3、“如果你知道,請你告訴我他是誰。”

單獨詢問時,所有學生都選擇了誠實。而當兩人一組進行詢問時,結果卻不同了。

“地位高小偷”的班級裏,大家一致選擇沒有看到有人拿錢;“地位低小偷”的班級裏,一部分人承認看到有人偷錢,並指認出“地位低的小偷”。

很顯然,所有被測學生都能認識到人應該誠實,但是與班級裏最受歡迎的學生交惡對自己來說是不利的,所以他們選擇了說謊。

就像前面事件裏,即便有的小朋友看到了是聰聰,還是有的不發言,有的甚至說是誠誠做的。這就是因爲大多數孩子其實明白說謊是錯誤行爲,但是他們會審時度勢,爲了避免自己處於不利境況而選擇說謊。

一個意想不到的心理學實驗,揭示了孩子愛說謊的祕密


一個意想不到的心理學實驗,揭示了孩子愛說謊的祕密

既然孩子說謊,說明他既聰明、綜合能力又強,那麼我們不必理會孩子說謊的行爲了嗎?

當然不行。而且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你會發現孩子越來越喜歡說謊。

我們不得不承認,即便是當說謊能讓我們處於有利地位時,我們很難拒絕說謊的誘惑。

孩子也是如此,如果說謊能幫助他們很快實現願望或是順利擺脫困境,他會選擇不斷說謊,甚至形成習慣。


一個意想不到的心理學實驗,揭示了孩子愛說謊的祕密

多倫多大學兒童研究機構主任李強認爲,兒童能否告別說謊的分水嶺在8歲。如果在7、8歲時孩子仍然持續說謊,那麼他很可能會一直說謊下去。

在這個誠信社會裏,失去信用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有些家長甚至用體罰來制止孩子說謊。

可是,體罰真的有用嗎?

塔爾瓦又做了一個實驗,我們姑且叫他“偷窺遊戲”的改良版。

這一次,塔爾瓦和李強在西非選取了兩家幼兒園進行實驗,這兩家幼兒園相距只有幾英里,學生的社會背景相當,但是兩家幼兒園採取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這兩家幼兒園我們暫且將之命名爲引導園和懲戒園。

引導園採用的是開放的歐美式教育,管理嚴格但合理,注重引導。當孩子犯錯的時候,老師一般會口頭訓誡、取消獎勵或是留園察看,不會採用體罰的方式。

懲戒園則極爲嚴苛,違反行爲規章的學生將受到嚴厲的處罰。行爲不當的學生會被帶到後院,甚至當衆體罰,嚴重的還有棍棒伺候,這些不當行爲包括不帶作業、忘帶鉛筆以及最爲嚴重的——說謊。

塔爾瓦和李強在這兩所幼兒園中分別選取了3-6歲的孩子進行“偷窺遊戲”。

最後他們發現,懲戒園學生的謊言有非常高的一致性,而且他們特別堅持自己的謊言,其程度超過了塔爾瓦測試過的所有孩子。

後來,塔爾瓦又來到懲戒園進行更多的實驗。

她又發現,做“偷窺遊戲”時,孩子們回頭偷看的時間很不一樣,參與測試的孩子一般會在不到10秒就偷看,而懲戒園的孩子等了更長的時間纔會偷看,有的孩子甚至足足等了1分鐘。

有些人也許會認爲果然是“棍棒底下出孝子”,教育孩子就是要嚴厲,這纔是正確的方法!

可惜,結果很快打臉。

瓦爾塔發現,在接受調查時,懲戒園所有參與測試的孩子都出於本能,遇到事情立刻撒謊,並且都是面不改色的說謊高手。

他們說謊會捱揍,但承認自己犯錯,也有可能被體罰。與其誠實,不如說謊,沒準還能逃過一劫。所以嚴苛的懲罰不一定能幫助孩子誠實,相反,很可能會把孩子逼向更多的謊言。

一個意想不到的心理學實驗,揭示了孩子愛說謊的祕密


一個意想不到的心理學實驗,揭示了孩子愛說謊的祕密

如果順其自然會誤導孩子“說謊無罪”,嚴懲說謊又會把孩子逼成“謊話精”,我們究竟該怎麼做呢?

塔爾瓦又做了一個實驗,“偷窺遊戲”加強版。

她把被測孩子分成兩組,一組給他們講《放羊的孩子》,放羊的孩子因爲不斷說謊而失去信用,最後被大灰狼吃掉了;另一組給他們講《華盛頓和櫻桃樹》,總統先生年幼時因爲誠實非但沒被懲罰反而受到了誇獎。

接下來進行“偷窺遊戲”。

結果是聽了《放羊的孩子》的孩子更容易說謊,而聽了《華盛頓與櫻桃樹》的孩子更傾向誠實。

塔爾瓦認爲我們應該幫助孩子享受誠實的愉悅,而不是迫使他們面對說謊的恐怖後果。培養誠實守信孩子的第一步應該是相信,建立家長與孩子之間互信的“誠實環境”。

一個意想不到的心理學實驗,揭示了孩子愛說謊的祕密

孩子的謊言有很多種。

我之前也寫過文章《孩子撒謊不能忍?get這八招就能輕鬆應對!》。當孩子無意識的說謊時,我們不要隨便給他們貼上“謊話精”的標籤;當他們因爲渴望被關注或是害怕被懲罰而說謊時,給予他們足夠的愛和寬容;當他們真正違反原則說謊時,我們也要及時制止,告訴他們誠實的可貴以及正確的做法。

說到底,我其很實贊同我同事的幼兒園外教的做法,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什麼對、什麼是錯,但是獎罰要有度。聰聰非常聰明,邏輯性強,我們應該給他改過的機會,好好引導;誠誠的品格也十分可貴,我們要鼓勵他,給他更多的自信,也應該教給他一些應對技巧。

養育孩子不能一蹴而就,讓我們多一些耐心,陪伴他們慢慢成長。

寫在最後:

孩子說謊往往沒有故意攻擊、傷害他人的惡意,不隨意將孩子撒謊與人性、品質劃等號,多做正向引導,給孩子彌補的機會,反而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參考書目:《說謊心理學》,作者:萊斯利。

小編髮布了很多李玫瑾老師家庭教育的講座!關注我,點開【視頻】一欄即可觀看!

轉發、點贊和關注就是對小編的最大支持和鼓勵,感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