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丁陽

  最近,一則“教育部通知:2019小學入學政策有新調整,在12月31號前,滿六週歲就可以報名”的假新聞吸引了許多家長的關注,並引發了較多的次生傳播。以致於各地的教育部門都紛紛出來闢謠。許多在9月1號之後出生的孩子的家長,可以說是爲了“讓孩子早入學”想盡了辦法。但你可知道,受9月1日這個入學日期和入學年齡劃分點影響最大的,居然是3、4月份的孩子。這是爲什麼?

  把孩子提早送進學校,未必是明智的選擇

  有不少家長希望孩子能夠早日上小學,這是衆所周知的,理由也很明確,就是希望孩子能早一點“搶跑”,以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獲得時間優勢。

  按我國義務教育的規定,年滿6週歲的孩子開始接受義務教育,也有地方曾經規定是年滿7週歲,不管6歲還是7歲,執行層面都有一條規定:截止到當年8月31日年滿6週歲(或7週歲)的兒童纔可報名就讀,而當年9月1日及以後出生的孩子須等到次年入學。“晚生一天就要晚讀一年”,這種恐懼甚至帶來了每年8月份的集中剖腹產。沒做剖腹產的,家長也往往會採取一些弄虛作假的手段,把孩子提前送上學。

  這種做法科學嗎?《贏在起跑線上的想法,害了下一代中國人》這期今日話題曾經介紹過一個“截止日期現象”——經濟學家的研究普遍發現,出生在截止日期之後的孩子比同年出生在截止日期之前的孩子測驗分數更高、較少被診斷爲有學習障礙,在升學上也表現得更好。

  爲什麼會這樣?是因爲兩種效應疊加在了一起:一種是“相對年齡效應”,是指,在兒童發展早期,相對年長的孩子,即便僅年長一歲甚至幾個月,都可能會明顯比相對年幼的孩子更成熟,也積累了更多學前技能,故而在學習和其他方面的在校表現上有優勢。這種效應,按理來說長期來看會消失,但是,偏偏短期內就會疊加上另一種效應,“馬太效應”。

  知名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曾用加拿大的冰球隊舉例。加拿大每年從生日1月1日開始到當年12月31日截止的9歲或者10歲孩子中,招募隊員進入特別好的球隊重點培養。由於“相對年齡效應”,出生在1月份到3月份的孩子佔了大便宜:雖然開始時與後面月份出生孩子的水平差距不大,但因爲進入重點球隊,有了好的教練,好的隊員,打了更多的比賽,比後面月份出生孩子的水平越來越好。最後差距大到在冰球職業比賽中,出生在1月到3月的運動員也顯著較多。

  在體育領域,1月出生的孩子有優勢是頗爲普遍的現象

  來自北大的中國學者劉德寰、李雪蓮在中國孩子的身上也發現了“截止日期現象”。他們研究表明,在正常入學的孩子中,7、8月出生的,“趕着在截止入學前投胎的”,在“每天都玩遊戲”的羣體中佔比最高,而在“這學期沒有玩遊戲”組中佔比最低,他們在學習上存在適應性危機,對課堂時間的利用率不高、對自信心的建構也更不成熟,因而進入重點高中或普通高中重點班的可能性較低。

  相比之下,9、10月出生的,在同級生中年紀偏大的孩子,要相對更加自律、節制,能夠更好地適應學校生活,在學校中也能得到更多關注與發展機會,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積累自信的途徑也很多,進而,進入重點高中的可能性要更高。研究者甚至認爲,家庭收入水平、職業身份地位也難以改變“七八月陷阱”的強勢。(劉德寰、李雪蓮《“七八月”的孩子們——小學入學年齡限制與青少年教育獲得及發展》,《社會學研究》2015年第六期)

  總之,這一研究表明,讓孩子“搶跑”不僅沒有什麼好處,而是有着明顯的壞處的。那些9月1號之後出生的孩子的家長,不要急着讓孩子上學,而是安心等一年,在家裏做些準備,爭取讓孩子一入學就成爲佼佼者,排頭兵。

  問題來了,這篇文章說的不是3、4月出生的孩子未來最受影響嗎?這又是怎麼回事?

  2、3、4月出生的孩子,入學年齡最缺乏靈活性,這或許是競爭處於劣勢的原因

  在劉德寰、李雪蓮的研究刊發出來後, 同樣來自北大的張春泥、謝宇就前者的結論發表了不同意見。主要出發點有兩個:一是劉、李的研究對象是“正常入學的孩子”,但中國在入學年齡方面,卡得不像日本那麼嚴,有大量孩子是提前或延遲入學;另外一點是,只觀察中學階段未免有些早,不妨眼光放遠點,再看出生月份對人生的影響是怎樣的。

  就出生月份對人生的影響,張、謝兩位學者發現,直到25歲畢業工作的時候,出生月份的影響的確還是存在的。但是,不再是7、8月出生的孩子“不爭氣”,也不是9、10月的孩子最出色了——11、12月出生的人,在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月平均收入上,都表現最佳,而3、4月出生的人,在這兩方面都表現相對最差。(張春泥、謝宇《入學年齡限制真的造成了“七八月陷阱”嗎?》,《社會學研究》2017年第一期)

  這是什麼原因呢?

  按張、謝兩位研究者的說法,是因爲,5~8月出生的孩子的家長,會存在讓孩子延遲一年就讀的傾向,8月份的尤其強烈,理由當然是覺得“孩子還小”;而9~12月出生的孩子的家長,則有讓孩子提早就讀的傾向,尤其是9月的,“晚生一天就要晚讀一年”的恐懼特別強烈。於是家長採取行動後會抵消“截止日期現象”,使得11、12月出生的孩子更加具有相對靈活優勢。

  兩位研究者還發現,不僅是孩子下半年出生的家長,更願意去考慮該延遲還是提早入學,而且,條件越好的家庭,越有能力在入學時間上進行靈活調整。具體來說,9~12月出生的孩子,家裏條件好的,提前入學也是因爲往往看到孩子資質不錯,就算開始有年齡劣勢,但由於節省了教育時間成本,未來也能追得回來;家裏條件差的,老老實實正常入學就能獲得優勢。而7、8月出生的孩子,如果家長看出孩子還適應不了,且能做到的話,就會讓孩子延遲入學,避免了原本的“年齡劣勢”。總之都體現出了靈活性。

  而3、4月份出生的孩子,就往往沒有什麼調整空間了,延遲一年顯得太晚,提早一年有點太早,看起來是剛好6歲半左右就去上學,但實際上,完全是出生日期決定了入學時間,而不是根據實際情況思考後的理性決策。

  這或許就是爲什麼3、4月出生的孩子,未來收入水平會相對比較低。

  不妨把月份相近的孩子儘量分到一個班,讓孩子之間的競爭更加公平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也並不是什麼最終結論,因爲相關研究還比較少,數據也比較早,也未必考慮了所有變量。以後完全可能會有新的研究,更新乃至顛覆現有的認識。

  但對於家長而言,上述分析無疑是有參考價值的:家長有必要結合孩子自身的狀況,以及年齡帶來的優勢或劣勢,仔細考慮孩子合適的入學時間。如果更重視讓孩子在入學初期階段就收穫重視和信心,那不妨晚些入學;如果覺得孩子資質、自律性都不錯,那節省點時間,提早開始上學,也是一種選項,但一定要做好應對“年齡劣勢”的準備。

  對於主管教育的官員來說,上述研究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比如,有研究者就提出,建立一年間多批次入學制度。當然,這種做法成本有點高,但退而求其次是可以考慮的——鼓勵學校把月份相近的孩子儘量分到一個班,以儘量抹平孩子間的“年齡劣勢”或“優勢”。當然,這種做法問題可能也有不少,但完全值得進一步調研和討論。

  第4466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