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之思,短文之美

  ——餘秋雨《雨夜短文》自序

  在我的衆多著作中,這本很特別,全是短文。

  記得余光中先生曾經發表文章,稱讚我的散文創造了長篇幅的極限,“動輒萬言,長而不散,流轉自如,意蘊沛然”。後來,很多評論家又以這個特點來定性所謂“文化大散文”。

  其實,文學是一個自由的天地,散文更應該收納自如。舞動漫天白綢固然是一種本事,剪取庭前小枝也需要別有情致。中國散文史上有一些短文非同小可,例如《世說新語》、東坡隨筆、晚明小品中的一些篇目,雖寥寥幾句,卻能穿越時間,讓後代驚歎不已。我認爲,中國散文在意境和語言上的至美功夫,大多體現在短文之中。

  時至今日,生活節奏加快,一般讀者沒有時間沉浸在長篇大論中了。偶爾能過目一讀的,主要是短篇。某些讀者喜歡用文學來點綴生活,動用的主要也是短篇。紐約聯合國總部原中文組負責人何勇先生告訴我,當地有一家中國人開的餐廳舉辦過一次“餘秋雨詩文朗誦會”,他去聽了,發現大多是冒我名字的“僞本”。這樣的“僞本”,在國內網站上更是層出不窮。這顯然損害了我的文學聲譽,但我在生氣之餘發現了一個技術性祕密,那就是所有的“僞本”都很簡短。這也就是說,當代讀者更願意接受一個“簡短版餘秋雨”,僞造者們滿足了這種心理,因此屢試不爽,形成氣候。

  其實我也寫過很多短篇散文。例如《文化苦旅》中有好幾篇並不長,《千年一嘆》、《行者無疆》的每一篇因匆匆寫於路途,也長不了。但是很多讀者都把它們看作一個個龐大考察計劃的片斷,不認爲是獨立的短文。

  眼前這本書,把我寫的很多獨立短文收集在一起了,可供當代讀者在繁忙的間隙裏隨意選讀。但是,我畢竟是我,從小就排斥“文青”式的抒情、“雞湯”式的教言,更厭煩故弄玄虛的艱澀、套話連篇的諂媚。我把每篇短文都當作一個文化大課題來完成,雖然筆調輕鬆,卻包含着沉重的分量。我想,既然當代人只能利用短促的片斷機會讀一些短文,那我們更不能把這珍貴的機會糟踐了。

  這些短文大致可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生長途中的震撼式感悟,叫作“萬里入心”;第二部分,是千年文脈的點穴式提領,叫作“文史尋魂”。大家一讀就能發現,第一部分散逸放縱,暢談半輩子最動心的人生感受,完全不拘邊界;而第二部分則在做一個艱難的實驗,那就是用短文撬起半部文學史。支點很小,工程很大,難度很高,卻是古代散文家和外國散文家經常做的事情。爲了更好地完成“文史尋魂”的任務,本書還經過嚴格選擇,提供了一份唐宋詩詞必誦篇目,這也是着眼於當代讀者極其有限的閱讀時間。

  本書所有的短文,與傳統觀念和流行思潮都有很大不同。按照我歷來的習慣,如果沒有什麼不同,就不寫了。因此,我要在讀者進門之前先做一個預告:裏邊頗多坎坷荊棘,需要步步小心。

  最後,需要交代一下書名上的“雨夜”二字。

  我此生一直都在著述,不分春夏秋冬,陰晴雨雪。只不過,如果在深夜執筆時聽到了雨聲,則會驚喜地站起身來,到窗口佇立一會兒。深夜的雨,有一種古老而又遼闊的詩意,讓我的思路突然變得鴻蒙而又滋潤,於是,一個題目出現了。但這個題目又不能寫長,因爲一長就失去了詩意,而且那麼美的雨聲又不允許寫作人閉目塞聽。因此,雨夜的文章,大多不會瑣細,不會枯燥,不會冗長。

  我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從本書的文章之短,感受到夜,感受到雨,感受到萬籟俱寂中淅淅瀝瀝的醒悟和微笑。對此,我有期待。

  餘秋雨

  戊戌寒冬雨夜

  《雨夜短文》

  餘秋雨著

  天地出版社2019.4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