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柯沛辰/綜合報導

知名德企巴斯夫(BASF)在台子公司長期供應台積電化學耗材,不料卻爆出6名高階主管遭2億多元收買,成為對岸商業間諜。警方追查後,發現6人涉嫌盜賣12吋晶圓的酸洗液製程給大陸廠商,還擔任對方公司要職,但此舉疑似引起大陸同事眼紅,匿名寄信向我刑事局檢舉,整起案件才曝光。

據了解,巴斯夫是全球最大化工企業,在台子公司則負責生產硫酸、氨水等電子化學品,再銷售給台積電使用。不過,刑事局偵七大隊日前接獲檢舉,指退休的56歲林姓廠長涉嫌吸收5名離職、現任高階主管,竊取商業機密,還集體跳槽到大陸的「江陰江化」,簽訂2億元的協助建廠合約,成功生產了12吋晶圓酸洗液的技術配股,初步已獲益4200萬元。

▲台積電酸蝕液專供廠「巴斯夫」 製程機密遭盜賣大陸年營損36億。(圖/記者柳名耕翻攝)

▲台積電酸蝕液專供廠「巴斯夫」,製程機密遭盜賣年營損36億元台幣。(圖/記者柳名耕翻攝,下同)

警方偵辦後,粗估年營業損失高達1億歐元(約新台幣36億元),本月3日循線搜索巴斯夫桃園觀音廠,拘提黃、林等6名嫌犯,訊後依違反營業秘密法送辦,其中5人遭羈押禁見、1人10萬元交保。事後有媒體指台積電遭受波及,但台積電7日澄清「該事件與公司生產、技術等營業無關,沒有受到影響。」

特別的是,案件曝光始於刑事局2017年底收到的一封匿名檢舉信,內容指控巴斯夫的黃姓工程師提供商業秘密給陸企,而「江陰江化」則匯款予以報酬。警方追查共犯,果真發現余姓、葉姓、許姓工程師原先在巴斯夫擔任經理或課長,但後來都陸續跳槽到「江陰江化」,跳級擔任總經理、總廠長、廠長等職。

刑事局幹員認為,檢舉信雖以電腦打字書寫,但內容鉅細靡遺,還有一些大陸慣用語,若非公司內部員工,根本不可能知道詳細內容,因此懷疑是犯嫌被挖腳擔任高層主管,又受公司器重,才疑似遭同事眼紅檢舉。

▲台積電酸蝕液專供廠「巴斯夫」,製程機密遭盜賣大陸年營損36億。(圖/記者柳名耕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