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T FETISH》By Katharine Zarrella

閑魚是阿里巴巴推出的一個二手交易平台,很多人通過平台處理閑置物品如衣物、鞋子和家電等。隨著用戶量的增大及交易量的擴展,在看似正常的「二手交易」下竟隱藏著不少涉黃交易。低胸自拍及視頻、惡俗評論等已見怪不怪,但近日筆者親自接觸到「原味系列」的交易,不禁想探究它背後的真相。

「原味系列」指的是內衣、內褲、短裙及絲襪之類的貼身衣物,而且是「沒洗的、美女的、時間越長久價格越高。」

作為一名重度閑魚用戶,筆者除了逛魚塘外,也會發布本人的閑置衣物。前幾日,名為「夢夢夢萌萌噠2930」的用戶詢問我賣不賣原味內衣,還自稱是「戀物癖」,一套200高價回收。這些溝通除了讓我感到反感外,也讓我對「戀物癖」群體產生疑惑,為什麼有些人會有戀物癖?他們是不是真的「變態」?因為戀物引起的「原味」交易是否觸犯法律?

01

為什麼有些人會有戀物癖?

——先了解「性喚起模板」是啥

戀物癖(fetishism)是1888年法國心理學家皮納(Binet)所創用。又稱物戀症、戀物症,即以某些特定的無生命物體或人體作為性慾對象,由該物體或部位獲得性激勵,通常與性活動無直接關係的具體對象而得到性興奮、性滿足的一種現象。單純喜歡物品而沒有對它有強烈的性慾,並不是戀物者。

簡單理解是,戀物者用其他東西替代性對象。直觀例子如小區女子內衣失竊等等,索要之人本身就是戀物癖上癮者。同時,對戀物成癮的現象,古今中外大多傾向於從性心理的角度來研究。

from Wikimedia Commons

一般認為,男性戀物癖者多於女戀物癖,這可能與男性性意識主動、強烈、自發性活動如自慰以獲性快感有關。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早期理論里,將男性戀物歸因於童年時期由閹割焦慮造成的創傷。

根據他的理論,「戀物」情結,就是指小男孩面對母親「被閹割」的身體時的心理轉移機制:當小男孩進入陽具期(phallic stage)後,看到母親無陽具的身體時,他認為母親的陽具被人切除了,由此產生一種焦慮,擔心自己的陽具也會有一天被人切除,於是他將被剝奪的陽具由物的形式來代替。

顯然,過度依賴性器官之外的物品,容易導致男性或者部分女性的性慾望畸變。英國心理學家哈夫洛克·靄理士(Henry Havelock Ellis)分析,戀物的萌芽始於青春期發育前後,在強烈的性興奮之際,戀愛男女對對方身上某一品類,或曾接觸過之物表示出特別眷戀,並不足為奇。但如果戀物威力發展到不但能激發積欲,並且足以完成解欲,即無須正常的交合,那就成為一個明確的畸變了。

《知我心理學》文章中稱,在神經科學領域也有相關的研究對戀物進行解釋。神經學家Daniel Amen認為,在人的大腦中有一片專門的區域有可能引發性戀物,被稱為「性喚起模板」。早期的性喚起經驗會為之後的性興奮留下特定的神經路徑,類似的經驗才容易使其感到興奮。這些神經路徑彷彿被烙印在大腦中。

從這種解釋來看,對一部分戀物者而言,他們與所戀之物的關係更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安排,這種痕迹也造成了之後的「緣分」。一旦「緣分」到了,擋也擋不住。

02

有戀物癖的人是不是「變態」?

——更多是下意識的判斷

說到「戀物癖」,大家肯定會想到電影、電視里的「變態」,經常竊取陽台晾曬的女性內衣,這些「變態」還是膽大的,屬於極少數。大多數還是有心沒膽,但是又想要穿過的內衣,怎麼辦呢?於是,就出現了前面筆者遇到的「原味買家」。

人們潛意識裡覺知這一群體「變態」,因為他們未知的行為。閑魚賣家奈奈在平台上曾遇到一位戀物癖,讓她意想不到的是,交易結束後,買家一改正常狀態。先是給她發了帶精液的圖片,接著一改之前的對話模式,變得下流而瘋狂。

這是讓奈奈完全意想不到的。被此事騷擾的奈奈,隨後出現了痛苦、噁心的狀態,並一夜未睡。

在筆者採訪過的女性里,都對這類戀物人群產生極大的抵觸。一方面是有感女性「潔癖」的行為被挑戰。另一方面是對方拿自己的衣物做什麼?「不堪入目」的場景隨之浮現在眼前,貼身衣物被對方又嗅又聞,甚至穿在身上,猥瑣的臉龐,低俗的恥笑……下意識就會喊出「真是變態啊!」

顯然,認為戀物癖是「變態」,尤其是和女性相關的,更多是聚焦在他們反常並已經影響正常社交的行為上。回到戀物癖本質分析,它是否屬於心理學上「變態」的範疇?能否下結論為精神疾病?心理作家夏超曾引用DSM-5說明:「這種(因戀物對象而引發的)性幻想、性衝動或性行為引起有臨床意義的痛苦,或導致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損害。」

這個診斷標準顯示,如果戀物者只是對某個物體抱有常人難以理解的性迷戀,但是他沒有因此陷入痛苦狀態,生活也沒有因此受到損害,可認為戀物癖之於他並不是一種精神疾病,只是一種個人癖好而已。

筆者聯繫了某心理機構老師,諮詢「戀物」人群心理特徵,他認為這是個人喜好,判斷是否具有心理隱患,或認為其「變態」,需一對一面談諮詢,不能僅從一件事判斷。

值得明確的是,在知情同意的情況下,才與他人開展戀物行為,應該是一個行為的準則和底線。

03

如何緩解「戀物癖」?

——其實它很普通

「戀物癖」的存在,其實比很多人想像中普通。這就好像每個人愛吃的東西口味不同一樣。

正確對待戀物癖,減少對物品的依賴,需要矯正的是後期過度的行為。《知我心理學》社區認為,對於它的解決思路可以分為這樣幾個方面:第一,可以培養多方面的性癖好,使得戀物癖變為多種性口味中的一種——而不是佔到決定性的統治地位。第二,通過和最親密的人逐步、漸次的溝通,把戀物行為囊括到兩人之間正常的性接觸行為中。

有戀物癖的朋友也不要過分擔心,比如有的人在青春期里,無意看到家裡的女性或者隔壁的異性衣物,從而產生性幻想,以後的性刺激都是由那記憶里的衣物發起。通過正確地引導自己,暗示成熟後的我主導自己的性生活,不必要停留在青春期的記憶裡面。

04

「原味」交易是否觸犯法律?

——法律暫無明文規定

目前,包括閑魚、轉轉等二手交易平台已禁止銷售「原味內衣及相關產品」,但「原味」等含有色情低俗等信息的傳播並未由此停止。

「原味系列」作為原味灰色產業的一部分,整個產業鏈是基於「戀物癖」消費者而發展的,人群小眾精準,「似黃非黃」,當前法律上並沒有明文來禁止此類行為。

閑魚上仍出現大量帶有強烈性暗示的信息

筆者使用「戀物」、「原味交易」等關鍵字,搜索了華律網、律師365及找法網,發現諮詢「原味」交易是否犯法的人員並不在少數。

大部分律師答覆是,「沒有法律禁止」、「個人喜好,不違法。」、「建議謹慎,不符合社會公序良俗。」但也有律師提醒,因為「原味」系列帶有大量細菌,如果因此發生意外或傳染病,有可能會承擔法律責任。

筆者認為,真正的歸因是「原味」所引起的情色、暴力及低俗等內容的傳播。另外,更應該關注的是「原味」群體,引導「戀物成癮」患者進行及時正規治療,改善他們衝動的行為,才能真正從源頭上減少這個「灰色產業鏈」。

參考文獻

《戀物癖是變態么?為什麼有的人會迷戀腳?》知我心理學,夏超。

《「我掛在閑魚上的衣服,被戀物癖買了去。」》,雜草。

《網路驚現售賣原味絲襪二手內褲 交易背後不堪入目》,澎湃新聞

《Interview Magazine》、wiki commons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