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雲深之處有個原鄉,我從沒有到訪過;9月的這三天裡,是蒙主恩典小米豐收之時,旅人出沒山林幽谷之間的傳聞不斷,從Tayal原住民到都市客人盡皆知。於是,我們相約山上住一晚,和泰雅族人一同在「小米豐收祭」均霑上帝的賜福。

照片 033-原鄉之夜-cover.jpg

司馬庫斯教堂。

我們自組一隊前往偏鄉,成員們擁有轎車兩部和六人、四人帳棚和我的兩人帳,照明設備(營燈、頭燈、手電)和充足的食物(來自line團伙資訊);行程概約在山上營地度過一夜後,隔天走訪巨木群。雖然,自己山上露營和高山健行經驗都有,可是潛藏在暗地心裡作祟的是...我該帶多少禦寒裝備上山?我這樣說,是因為我看見群組在行前提醒這件事,沒有人想要無措於面對山中寒冷這件事,我卻一直在D0日準備打包時問了自己:

「不必帶羽絨衣吧。...氣象預測山上的天氣概約20度,準確?」

「不必帶羽絨睡袋吧。」

「晚間不會下雨吧?氣象預報的降雨機率準確吧?」

我祈禱 D1晚不要下雨,不然別說健行受影響,當晚從營地到晚會現場的來回,都要大家費心思去促成了。

以上這些常態的問題(下雨和禦寒,不是每次登山要面對的嗎?),怎還要問?

什麼思路呀,一點都不像有登山經驗的人該有的心態;其實,我只是覺得,越簡單的行程,越想偷懶輕量化,反而就越難以思考了。

後來發現,仍欠週到且太低估「風寒效應」的威力,爾後有類似行程前應再慎之。


--- D1日----

來新竹尖石鄉算多趟了,鎮西堡則是第二次來。車停在聖若望堂附近路邊,步行到叉路口有原住民風味的路牌指示往上坡路1.1K,是鎮西堡教堂。我們毫不猶豫往上走,途經又一個半山腰岔路,然後緩坡就是教堂了。

這裡海拔1720m。鎮西堡教堂是此處著名景點,入口處的泰雅聖鳥「希利克鳥」(註一)和另一邊則是泰雅族<人變成猴子>的故事(註二)都深有啟發和意義。

照片 010-A.jpg

整體建築很華麗,外表如雪片般的斑斕是當地溪石和花蓮的大理石拼貼的牆面;大量使用木材和當地取材的卵石堆疊兩側階梯和拼裝二樓及一樓的側邊護欄,營造有泰雅族居於森林,取用於森林的感恩意味。

教堂內的壁畫,我就不重複呈現了,可以參看我2011年的網誌 <來去山上住一晚 之 鎮西堡> 。

於逗留教堂拍照時,見有人從 TAXUS 紅豆杉科的榧樹植株上採下一盆綠色的果實,我們湊上前看,也嚐了幾顆,味道是先甜後苦。難得發現果實,就拍下做記錄。

照片 018-A.jpg

離開鎮西堡已經是午後2點的事了,依算好的管制時間驅車進入司馬庫斯(註三)。

照片 027.jpg

從竹60線到司馬庫斯大約車行16K要一個小時(竹60線39.5K起算),道路未開通前,泰雅族人採買日常用品步行回家,可能要走上半天的山路。

這16公里的山間道路,路況崎嶇難行,途中還和中巴狹路相逢(會車),我們的車手付出比一般道路更多的專注開車。很幸運的,在道路行駛途中,不是動物慣常覓食的晨昏時刻,遇到台灣帝雉雄鳥跨越道路,牠在原始林中當著我們的面跨越產道,然後消失在道路的一側草叢中...這種台灣特有的「長尾雉屬」鳥類,堪稱國鳥,能親眼見到,讓我驚艷不已。

在蜿蜒的山路盡頭,乘坐疲勞最高點的時候到達部落了,停車場停滿了巴士、各式車輛,我們依交管的指示開往營地...路況更差,又耗時30分鐘。

汽車停靠C區營地路邊,我們發現這一塊大空地就立刻卸下裝備,在營地上從後車廂搬出帳棚和背包,和一紙箱食物,開始準備搭帳紮營和炊爨晚餐;傍晚時分,開始降雨,就齊心協力各自幫隊友搭起帳棚。

照片 030.jpg

撿了幾塊石頭,試著釘營釘固定帳棚,但直到娜娜找給我一塊能用的石頭為止,我的外帳才拉撐起來,當時注重搭出前庭放鞋和讓雨滴能順暢流下;四周則偷懶沒釘營釘。

照片 031.jpg

這頂大帳,是營地管理員大姐借我們使用的,租金300元,這個有雨的晚餐和次日早餐都在這棚下聚會、用餐。

我們接力式一一搬抬食材、炊具到炊事帳下,再規劃一個區塊放置食物,分配清洗、炊煮,然後圍坐在一起,動筷開吃。

照片 032.jpg

插起香腸,平底烤盤上還間著香滋滋的塊狀牛肉。竟有1.5KG一大包的牛肉待煎...

一整火鍋裡,湯分喝幾次後,依序下火鍋料,還是吃不完,晚餐要暫時終止了,準備往山下參加小米豐收祭的晚會吧。

willie的加入,讓我們的車手培文休息,兩部車搭下山到部落教堂,此時雨早歇了,滿天星斗。

漸漸適應部落的暗夜,可以稍稍看出昏沉的夜色哩,有一個簡單的線條,如霓虹的紅熱光束圍起的教堂形狀和上端的十字架,是原鄉之夜的聚會所在。

照片 034.jpg

走進教堂,先看到一面經過精心佈置的牆面掛滿了小米和堆滿了農產品的桌面,大家從一侧進入大廳,晚會已經開始...就在主持人的說話中,知道這裡面無論是音響設備、電腦簡報投影和燈光的設定,仍舊和都市現代文明緊緊聯繫。

照片 035.jpg

節目的特色不是原來想像的泰雅原民慶豐收的傳統畫面,在舞台上跳舞的是就讀大學的年青族人和高中以下的少男、少女,甚至最小的表演者僅3-4歲的幼兒園小班生。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在無邪的臉龐上表露出民族的自信,自介也不會怯場,歌舞也很賣力投入,雖然動作不再那麼一致,但舞出熱情至切。

照片 036-A.jpg

我想起自小被父母帶去旅遊原鄉看表演,眼前這樣的巔覆印象,讓我沉默了一陣,接著被台上喧鬧要帶動台下觀眾一起共舞的動作示範吵醒,接著是和豐年祭的氛圍打成了一片。我知道在原鄉的住民同胞約是全原住民人口的一半左右,而他們選擇不在都市居住,成為都市原住民的背後種種原因,不禁佩服起這群辛勤耕作於原鄉祖靈之地的朋友們,不必和我們一般人大嘆國家沉淪,亂象難止。

照片 041.jpg

長老講部落史,隨便一抖包袱,就講出當年教會要被收買的連串秘辛。

回到營地睡到夜半,我一直以為是下起雨了,又能聽到溪水聲,以為重演加羅湖的暴雨之夜,但仍什麼都不管的繼續睡去,期間醒了兩次,一次套上SOL露宿袋;一次則穿上外套,冷死了。

 

隔天

讓我備感溫暖有活力的竟是早餐的那頓牛肉。昨晚仍剩下許多牛肉未煎,在大廚培文的料理下,竟全部一掃而光。

照片 042.jpg

培文料理牛肉中...

8點了,走在迷霧竹林,似還在晨昏之中,踩踏緩升的土坡往前進,偶在林中間隙見到陽光射入,一小區就是一束束金黃。

照片 051.jpg

步程單趟約是5K,可以見到豐富生態於途,拍照、嬉鬧、打混、放空一定要的,我還拍到迷孔菌、簇生鬼傘、穗花蛇菰(都是首見),還有當地特產段木香菇;目的地是司馬庫斯神木群,也就是為部落帶來賞樹人潮(註四)的森林綠色活古蹟。此處和稍晚開發出來面世的鎮西堡第二(B)區神木群一樣,係民間的自發行為。

照片 048-A.jpg

原民精心培育的段木香菇。

照片 052-穗花蛇菰.jpg

 穗花蛇菰。

照片 056-白肉色迷孔菌.jpg

白肉色迷孔菌。

照片 058.jpg

 一處巨木 「讓路」 的轉彎。

照片 060.jpg

橋上拍得一彎溪瀑。

照片 062-1-A.jpg

簇生鬼傘。

我們走到了「巨木區」。眼看神木群就在附近圍成一個O字形,棵棵神木都是千歲爺爺級的,真是好巨大呀!這裡海拔1600m與部落(H-1500m),落差只有100公尺左右。

照片 069.jpg

 

照片 073.jpg

  

照片 075-過溪.jpg

過溪。

照片 076.jpg

 返途中,經過竹林...有人喊看到藍腹鷴。

在此著墨不多的原因是,也許是想念下山的風味餐吧!又或許是常常接觸登山活動看過許多神木的緣故,對我而言,並不稀奇!總是有理由(例如我們約了吃風味餐,還要回營地收包袱、營帳),讓我們盡快回到文明的集體意識萌生,所以決定回程要快些,讓屬於山林的留給山林,加快了腳步下山「款」包袱。

照片 077.jpg

四邊沒打營釘固定的後果(風吹翻了),不過也把昨晚帳棚內的濕氣全曬乾了。

照片 080-A.jpg

 新光國小司馬庫斯實驗分班校舍。

泰雅風味餐竟不再部落的大餐廳,而是咖啡廳裡。

照片拍的美味,吃起來更美味,由其是昭和草那道料理,對我而言更是一道美食。

照片 092-A.jpg

遇到昨晚會的泰雅主持青年,見他有種「汝何故不生我家」的讚嘆,很妙!

照片 098.jpg

司馬庫斯(Smangus),就像一本古老的經典之書已經穿上鮮豔的文明外衣(註五)。部落以「合作共生」方式經營共產式的生活,但總留下一些供世人評議,好或壞任人去評議吧,但也還留下一些部落傳承的珍貴價值,供後人細細展讀。

 

----賦歸----

回程惋惜地傲看了那羅溪保護神-泰雅勇士雕像,現在還是空空如也。

「會不會是逢假日回部落週休了呢?」培文打趣道

「我看是永遠的放長假了吧」

哈哈哈...

照片 100.jpg

原是轟立在岩壁至高點,一眼望去相當宏偉的雕像-泰雅勇士像,於2012年的8月蘇拉颱風襲台首日,便墜入山谷,此一尖石景點和我騎單車登宇老的回憶,就此消失。

然後經過北角吊橋、「北角24」法式冰淇淋店,我們在那裡消磨了一段時間。

照片 102.jpg

willie一直提說要看老闆娘養的兔子可安好?

我:「我覺得你想看氣質老闆娘,是否安好吧?」

「是兔子啦,真的...」(強調多次)。

我:「嗯!老闆娘屬兔,對吧?哈哈哈」

「是兔子啦,真的啦...」(又強調很多次),

橫跨油羅溪的吊橋,走到對岸有間「北角24」法式冰淇淋店,老闆姓韓,我們見過,但談不上彼此認識,因為早先在新竹某山區爬山時見過她,也聽說她後來在這裡開了家冰淇淋店,山友都有來捧場過。當天是周日,店內仍有許多消費的客人,生意不錯,願「兔子」一切都好。

照片 103.jpg

 

照片 103-北角冰淇淋.jpg

上工的週一,Willie認真的寫道:「冰淇淋店老闆娘的兔兔昇仙了,來不及...」

還真有隻兔子哩,(致哀)。


行程概要

D1 09:44 宇老;
     11:03 白石溪 秀巒檢查站(溪床卵石蔭下午餐)
     11:53 鎮西堡
     12:30 鎮西堡教堂
     13:23 新光國小(森林教室)
     14:29 竹60/司馬庫斯道路岔
     15:32 司馬庫斯牌樓(入營地+30分)
     17:04 紮營、準備晚餐
     19:25 司馬庫斯教堂-小米豐收祭、感恩晚會。

D2 06:19 早餐炊爨(煎牛肉);
     07:41 往巨木群進行
     08:44 4K處
     11:06 回營地整理裝備
     12:20 司馬庫斯實驗國小(新光實驗分校)
     12:35 泰雅風味午餐
     16:01 北角吊橋、法式冰淇淋店
     19:00 桃園車站賦歸。


註釋

註一

泰雅族口傳有「希利克鳥」的神話:大意是一個寓言式的傳說,有一群鳥要推舉一隻聰明的鳥作為領袖,規則是誰能將山崖上的一塊大石頭推入山谷裡,那位就成鳥群的領袖。大鳥們一一輪番上陣,任誰都推不動那石頭。此時,橄欖色的希利克鳥自告奮勇願意嘗試推動石頭,只看到閃過一個身影,大石頭就被推入山谷裡了。泰雅祖先知道此神鳥的事蹟,就奉為先知,凡泰雅族大事的決策,都希望能從希利克鳥的不同叫聲中得到指示才做。

註二

其實是一個反面教育的方式,謂:「孩子常抱怨被指派上山耕作很是無聊,想到森林居住自給,不想再回家了。」,如此好逸惡勞就會遭到責難變成猴子,去享受你嚮往的山林優遊吧。

註三

雖然,司馬庫斯產道通行車輛,但在每日特定時段會採單線管制,車駕入部落,需配合管制,以免受罰。

註四

自力尋訪神木群,並清理山區獵路成為登山步道,早期利用嚮導遊客方式賺取服務費,目前斯馬庫斯巨木群仍有這樣的導覽服務(可能須入住其經營的民宿,詳情還請洽詢該部落)。

註五

以前稱「黑色部落」的司馬庫斯,因位處深山交通不便,且長期沒有電力供應,故稱之;但現在和文明世界早已接軌;
在1995年對外道路開通之前,居民只能花數小時以徒步方式越過河谷到達新光部落,再利用當地的道路和外界聯繫、取得民生物資。現在的產道,雖稱不上便捷,但已經是一條與現在生活同步的「臍帶」;
司馬庫斯以觀光業為主而興起,過去標榜只以木、竹為建材,現在也能見到清水模大水塔、鐵皮搭的屋頂和現代民居的建築和汙水處理設備;
最後,假日的司馬庫斯湧入大量的人、車,如果居於民宿屋內,已經不是放空的所在,或許營地還行?也不盡然,為觀光一切都已經變了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