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未愛過這世界》 丨 拜倫 作

我從未愛過這世界,它對我也一樣;

我沒有阿諛過它腐臭的氣息,

也不曾忍從地屈膝,

膜拜它的各種偶像;

我沒有在臉上堆著笑,

更沒有高聲叫嚷著,

崇拜一種迴音;

紛紜的世人不能把我看作他們一夥;

我站在人群中卻不屬於他們;

也沒有把頭腦放進

那並非而又算作他們的思想的屍衣中,

一齊列隊行進,

因此才被壓抑而至溫順。

我沒有愛過這世界,

它對我也一樣——但是,

儘管彼此敵視,

讓我們方方便便分手吧;

雖然我自己不曾看到,

在這世上我相信或許會有不騙人的希望,

真實的語言,也許還有些美德,

它們的確懷有仁心,

並不給失敗的人安排陷阱;

我還這樣想:當人們傷心的時候,

有些人真的在傷心,

有那麼一兩個,

幾乎就是所表現的那樣——

我還認為:

善不只是空話,

幸福並不只是夢想。


我把全詩分為上下兩闕來解讀吧。

【上闕】

我從未愛過這世界, 它對我也一樣;

我沒有阿諛過它腐臭的氣息,

也不曾忍從地屈膝, 膜拜它的各種偶像; 我沒有在臉上堆著笑, 更沒有高聲叫嚷著, 崇拜一種迴音; 紛紜的世人不能把我看作他們一夥; 我站在人群中卻不屬於他們; 也沒有把頭腦放進 那並非而又算作他們的思想的屍衣中,

一齊列隊行進,

因此才被壓抑而至溫順。

詩人從一開始就喊出全詩的主題——「我從未愛過這世界,它對我也一樣」,這句話非常有情感重量,幾乎是醞釀了很久,然後凝結出的一句話,詩人在舉起一塊很重的巨石,好不容易舉到頭頂,然後突然朝著山谷砸去,後面的句子便行雲流水般的湧出,詩人開始向讀者漫談和解釋第一句話的詳細情況,「為什麼我從未愛過這世界」?真正的詩人,大多是不諳世故的,而所有真正的詩人更不願趨炎附勢、違背心中的道德律、任人踐踏內心的星空,理想主義的他們,對於現實的殘酷,比常人有更清醒和劇烈的認知,想要拒絕世界的愚昧和黑暗的一面,從而喊出自己內心最真摯的聲音,【上闕】便是詩人對不滿現實腐朽的一切的強烈控訴,也在向世人表明自己的不願與世人同流合污、隨波逐流的風骨,還有自己的那份赤子之心。詩人是痛苦而憤怒的,不滿現實的,對自己的良知有堅守的。

【下闕】

我沒有愛過這世界,它對我也一樣—— 但是,儘管彼此敵視, 讓我們方方便便分手吧; 雖然我自己不曾看到, 在這世上我相信或許會有不騙人的希望,

真實的語言,

也許還有些美德, 它們的確懷有仁心, 並不給失敗的人安排陷阱; 我還這樣想: 當人們傷心的時候, 有些人真的在傷心, 有那麼一兩個, 幾乎就是所表現的那樣—— 我還認為:

善不只是空話,幸福並不只是夢想。

【 下闕】里詩人再次重申主題,「我沒有愛過這世界,它對我也一樣」,現實生活中的政治鬥爭、思想鬥爭、個人對腐敗的群體的抗議,詩人雖然心灰意冷,抱怨世界給予了他太少的溫存,但隨即詩人開始情緒上的「自救」,仍然不肯放棄對希望的信任,儘管這希望折磨了他良久不得安寧,但詩人畢竟不是絕望的擁躉者,他是因為希望和「人格上的理想主義」受著煎熬,他痛苦的本質是由於希望的幻滅。他相信有人會真的懂他並為他傷心難過,相信善良不只是空話,幸福不只是夢想。通過自我拯救的方式釋懷。

這時候我們可以發現,詩人在整首詩里提及了兩次的「我沒有愛過這世界」其實是氣話,他熱愛世界的美好,同時痛恨世界的黑暗。正因為他對世界愛得深沉,他才對世界抱有很多期盼和希望,然而現實的殘酷使他的希望燃燒成灰燼,最後詩人再次拾起其希望的殘渣,對世界提出自己微弱的期盼。詩人對世界既有「恨鐵不成鋼」的一面,也有「愛之至深」的一面,這種愛中包含著恨,複雜、矛盾、對立,詩人在愛與恨的掙扎中,描述自己與世界的關係。

這首詩其實很多詩人都寫過,以不同的方式和語言書寫過同樣的情懷,同樣的抱怨和不滿,同樣的赤子之心,同樣的詩人的標格。你看李白的很多詩,還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世界上的詩人們,無論哪個國家、時代的詩人,他們身上的某些品質都是相似的,他們的詩都在向你刻畫一個真正的、大寫的、詩人的個性和標格。他們對世界、人類文明、勞苦大眾有更多承擔、抱怨、期盼和展望。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