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說中,我們經常能看到穿插在故事中的環境描寫,它們的作用往往是渲染氛圍之類的。那麼,在嚴肅文學中,是否存在毫無意義的環境描寫呢?作者寫它的目的又是什麼?

問題補充:尷尬。。。。無知的題主擅自使用了「嚴肅文學」這個名詞,現更改為「嚴肅的文學」,即區別於現在的僅具有娛樂消遣意義的文學作品。


寫作如同燈下顧影,承載自我情感和觀念。環境描寫通常作為一種心境和理想的折射,能流行普及的作品多經過作者思索和觀察,有著主題思想;讀到其中的山川草木日月星辰等環景的形態色調細微之處,自然會感知到主體內在的變化,意境、情志,從而我們獲得了精神愉悅。

假若作者君你的文字生搬硬套,生拉硬扯,沒經過提煉與升華主題思想,只是一徑喋喋不休。這種導遊圖般的環境描寫會被讀者和時代所斷然拋棄,自然是毫無意義。大先生在天上瞅到,必定爆打你一頓,只因他說過: 生命是以時間為單位的,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


讀小說本身就不要那麼功利嘛。

如果你自己寫小說的話,就會發現那些描寫是自然而然的寫出來的。情沒有寄託,就失去了情存在的意義。你說你悲傷難過,難過什麼呢?你說不出來,那就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傷感?對,很多人會說有一種莫名的傷感。其實,不是莫名,只是未能用語言或文字去把握。那種感覺的根源很深而已,屬於你個人的東西。

的確,看有的回答說現在好像沒什麼用了。我只想說你大概是有些功利了,也許你讀小說是為了情感體驗或者是認識道理。那麼,我建議你別讀小說了,既然怎麼都找不到讀小說的意義,你又何必聽他人說讀小說的好處而勉強自己呢?你不如去讀一讀一些青春文學去埋葬青春,讀一讀暢銷書學一學道理。小說你讀不進去,恐怕哲學書你也看不懂吧。大眾消費時代的悲哀。你得靜下心來去思考一下。不要隨波逐流,今天從網路上看到是這樣,明天又聽誰說是那樣。垃圾太多了,擾亂你心。我這又何曾不是垃圾呢?只是希望題主能自己認真思考。我個人覺得知乎是交流的平台,而不是問與答的講堂。
畢飛宇《小說課》邏輯與反邏輯

情以景動

在面對一些心緒的描述時,人的感知是來自於客觀世界的反應。而同一個人在面對不同的社會環境,語言背景所進行的表述,情緒的表達式不同的。梅羅維茨在媒介情境論中,對擬劇理論進行了進一步的闡釋,人們處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往往會給自己設定一定的台前形象,在台前與觀眾進行交流,與台後具有不同的行為特徵。同時,我們進一步的注意到,當我們在與不同人、不同情景進行交流中時,往往會產生一定的行為變化。而對一個環境背景的精準描述,方可以辨析其背後隱藏的信息。如:《嫌疑者X的獻身》一文中,在開篇處有大量對環境的描述,構成了冷硬的環境質感,為角色感知世界奠定了底味。而同時,優秀的作者,對作品畫面的構建,使得背景中隱藏大量的細節,使某種意向反覆出現,點明主題。

人作為一種符號動物,是處於不斷與外界交換符號意義的行為之中,這一過程中,不僅僅只有語言會起到作用,而隨之產生的動作、表情等內在因素會影響對外釋放信息的過程,而從環境中獲得的信息也會對行為產生影響。人們在認知外在事物的時候,並非完全復刻客觀,而是主觀形成的擬態環境,有些他人灌輸而形成的刻板印象與情緒造成的環境扭曲,均對個人在環境下的反應產生影響,而在回憶這一事件時,留存的印象更是以擬態環境為主。對這一環境的描述,可以側寫作者、主角處於這一情境下的心理狀態,使得劇情發展轉折流暢自然。

也就是說,題主所描述的是相對具有非消遣性質的文學作品中,是否存在無異議的環境描述?我認為是不存在的。環境是對作者的註腳,也是對文章內容的展現。


心情好的時候,看到樹上的小鳥,晨練歸來的老人。車站來往的人們,即將奔向目的地,心情便會更好。

心情不好的時候,如果下雨,如果天黑,樓下有人吵架。車站來往的人們,都是要奔向不同地方的,心情更不好了。

任何寫作來源於生活不是
有些可能只是作者自我代入自然而然的感情抒發,讀者能不能讀出來就兩說了

可巧,寫完這個回答的第二天下午,碰巧看了毛姆讀書隨筆,裡面提及毛姆本人是普魯斯特的忠實粉絲,可是在他翻閱這本書第三遍後,也不得不承認,裡面有些環境描寫是可以免去的。而這幾天讀毛姆的刀鋒,譯者在序里也提及他的一些環境描寫是非常主觀的帶有作者本人的懷鄉氣息的,與主體情節也沒啥關係。

————————————————呱——————

為什麼就少有人敢於承認,有的確實意義不大呢。

講真,看到這些環境描寫,一般我都是很煩然後跳過的,興許是我沒見識,沒見過什麼好山好水,可是基本的對美的感受還是有的,例如讀到浮光躍金,靜影沉璧。讀到眾響漸已寂,蟲於佛面飛,半夜關窗雨,四壁掛僧衣。讀到雲欲帶山行。讀到王小波把月亮印在水面比作蒲公英針,讀到毛姆筆下的細沙朗月時基本的感動還是有的。順帶沈從文的環境描寫也不使我討厭。

可是例如馬賽爾普魯斯特和張愛玲和大部分作家的環境描寫,真是令人吐血三連。

這兩位都愛用大段的細緻的筆調來描寫事物,可是,諾索·戈索畫里的亞伯拉罕伯長啥樣我真的沒見過也腦補不出來也百度不出來,追憶似水年華裡面大量的花卉描寫我這個人四肢不勤五穀都不分,更別提花了,幾頁紙來寫教堂可是我只能get到彩色玻璃的美和腦補乾巴巴的哥特式建築群。

花大篇幅寫山楂花然無感。不如我在百度圖片裡面搜山楂花直接看圖片,使我聯想到這花無論從顏色還是從形態都應當成為夏日海邊的一條少女的弔帶裙,因為他是那麼明媚活潑。諾,就是這張圖。描寫重在營造氛圍和觸動人,若是追求還原那是比不上相機的。

讀不下去還有一部分是視野的不同。

拿一堆過時的事物作比,當然拿作比的事物過時了這不怪作者,他寫時可能也不知道也不會考慮將來的人已沒見過這玩意兒了。

例如一個作者,他是歐洲的,活在十八九世紀,出生在上流階層,十分博學,他在描寫環境中混雜有關大量繪畫音樂的描寫。

或者,他是中國的,古代的,他一描寫就是那些古代華麗的衣服,我這個現代的窮鬼,那怕穿越回古代,腦補不出來。

(當然裡面有一部分是我的錯,如果我再博學一點再多去了解一點或許能get到更大的世界。)

不能給人感動的環境描寫都是沒有意義的。當然除了必須的幾筆作為背景布的描寫。

我想作者在看到一些觸動他的東西是想要記錄下來,正如我看到奇異的雲霞總是想寫在日記里,描寫的重在韻,重在觸動人,

而作者描寫的這個環境吧,對他自己的觸動可能都有限,可是就是有那麼一點點,他又偏要寫下來。

我覺得這一點點觸動是微不足道的,不值得帶上一筆的,很忙,我不想聽你bb。

說讀小說不要抱著功利心的,一切消遣,音樂,文學,我的哲學就是管他高級不高級,自己爽了最重要。無所謂高深高級與否。

例如我這個聽慣了搖滾的俗人讓我去感受高雅的古典樂那不是折磨耳朵嗎。(或許過幾年買個很貴的耳機就能感受到了。)

讀小說也是同理,讀個書不就是為了圖個爽嗎,你去看一堆自己感受不到感動或者美或者有時代差階級差根本腦補不出來不是給自己添堵嗎。再說了,那些環境描寫,就算是出於馬賽爾普魯斯特之手,就見得真的好了嗎?誰還沒個失手的時候。

那些看到環境描寫就不分青紅皂白地套用初高中語文那些渲染氛圍鋪墊,表現人物心理的真是讀書讀傻了。

正如讀一篇好的小說你為他的情節精妙而折服,再看一遍咂味出伏筆啊暗示啊反轉啊欲揚先抑啊簡練不浪費一字這些妙處,而不是像拿著一把尺子似的拿著這些妙處去比對文章。然後對著一些平庸無意義的環境描寫說,真好啊,不愧是出自誰誰誰之手,渲染氣氛呢。SD。

也就是說,你得寫得好我才能去誇你。

不要迷信大作家。或許他真的很好,但不是好在這個地方。或許這個確實可成為敗筆。不要迷信。

正如我說披頭士的粉,那座礦山的豐饒不在此處,這幫狗腿子卻指著一根雞肋大加讚賞。


哈哈 看到你的問題補充去區分「嚴肅文學」和「嚴肅的文學」,真的好嚴謹,不過個人覺得不必要介意這麼多,因為很多現在的「嚴肅文學」都是過去供人消磨時間解悶兒的東西~書歸正傳,說到環境描寫,答案是有意義的。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如果作家在文章開頭隨口提到了牆上有一把斧子,你放心,這把斧子在後文一定是有作用的,好的作品每句話都不是隨口說的,他有作家特殊的用意。比如說我想到了納博科夫寫的小說《斬首之邀》,薄薄的二百多頁的小說裡面竟然有五次用大段的文字描寫一個莊園的美景,有的文學研究者說這個莊園的原型是作家童年居住的莊園,那麼我們至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自然環境描寫可以代表作家的某段很重要的回憶、很重要的地方。如果你能意識到這點,你會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發現,就是每當你讀一部文學作品,特別是看一部電影的時候,你會很注意畫面的構圖,特別是導演突然給了什麼東西一個鏡頭,哈哈,你等著吧,後面一定是要拿這個做文章~不信就試試,一試一個準~


一般來說,思考文學,都可以從三個層面上來考慮。

那就是。作者。文本。讀者。

作者,涉及的是作者的精神境遇和創作歷程。如果你指的是虛構類作品的話(以下只說虛構類的敘事作品),那麼顯然有關環境的話語涉及到作者自身的想像,即他要將所寫的對象放在什麼樣的背景之下。

事實上,你所問的「某某是否有意義」這個問題已經屬於文學理論範疇了。追問意義實際上就是在探究,「使文學之所以成文學的那些要素,包不包括環境描寫呢」。

實際上,在俄國形式主義出現以前,無論中外,所有的文學理論和批評都集中在文學的現實性上。現實性包括兩個層面,一個是作品產生的現實性,即是上文提到的「作者」層面,另一個就是作品內容的現實性,即是將文本里的情節放在現實生活的邏輯中去考慮。如果我們循著這條路徑,那麼我們就會輕易地將文學看作對現實的摹仿,而這已經涉及到我們如何看待文學本身。

所以,顯然你已經拋棄了這種古老的觀念。這就涉及到了第二個層面,即「文本」層面。這個層面包括文本內在的自足性,即一種和現實生活邏輯的脫節。你所看到的是,正是由於這種文本的自足性,導致一些文學作品顯得冗長拖沓,繁文縟節。你看到文學不僅僅是對現實的摹仿,那麼自然也不用事無巨細地再現現實。

例如,如果要寫一部西部故事,那麼在主角與最終boss決戰之時就不用時而切換一下視角去寫決戰時,小鎮房屋的裝修多麼精緻而且豪華了。因為這與情節是無關的,並且會拖慢敘事的節奏。

誠然,我不否認有作者通過環境描寫來堆砌辭藻、增加字數的行為;由於創作是自由的,我也不否認作者有一些其他的理由。但是,我仍然要說,有可能環境描寫並不是為情節服務的。這還是涉及到我們如何看待文學:我們在看文學時,到底認為「所有的元素都應該為情節服務」,還是應當看到文學元素里多元的功能?

前者即是這樣一種論斷:因為某某無助於敘事的展開,因此可以捨棄,就像我之前談到的那樣。而後者則是在說,有沒有一種其他的閱讀文學作品的方式?在這裡,我們不僅僅賞析情節,我們還在進行一種閱讀的冒險。

希望我說清楚了,歡迎進一步討論。


首先,要要知道的是,什麼是嚴肅文學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5%E8%82%83%E6%96%87%E5%AD%A6/6353360?fr=aladdin並不是如題主所想,嚴肅文學是嚴肅的,只是它想要傳達的思想是富有哲思的。舉個栗子:加廖的《局外人》這是他的成名作,也獲過諾獎,這部作品是嚴肅文學的典範之一,其中不乏一些優美的環境描寫。我想說的是,不管是嚴肅文學或者其他類型的小說,它們都是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而藝術是一種靈動的東西,如果用有用無用去評判其內容存在的合理性,實在有失偏頗。
語文老師沒教嗎?烘托氣氛,鋪墊。推理小說中環境描寫大多數會有一定暗示意義
肯定有啊,但也不是都有意義,或者說沒達到想要的那種意義
如果你是要以一種品位的姿態去讀這個文章,那麼它肯定是有意義的。如果你是以看看,然後想要了解,想要知道這個故事的發生,那這個可能環境的描寫對你來說作用並不大。
有意義啊。烘托主題,推動情節,側面描寫,交代背景這些都說爛了假如我們誅心地想一想,作者在信手拈來一些無聊的想像,或者隱晦地向讀者傳達他的興趣點;喔也許更糟,只為了塗抹字數,滿足即將來臨的ddl的字數下限……

那也是在他構建的世界線中的環境描寫,多乎哉不多也。潦草含糊都好,只會更豐滿小說本身。

從這個角度說都有意義。
寫了總是有意識有意圖的
一段文字要無意義。。。很難啊。。。信息熵無窮大真的很難。。。
我感覺快沒意義了,本人現在在寫段子和公眾號,因為篇幅的限制,我從最開始的一篇八千字到現在的一篇不能超過兩千字,我把所有環境描寫和人物形象神態動作什麼的全扔了,只剩下最關鍵的對白和劇情,以及深刻的主題道理。為的只是迎合大眾需求。舉個例子,你想描寫街道的繁華和人群的匆忙來襯托自己背影的孤獨,但是誰有時間看你的廢話啊,直接一句:我一個人走過街道,走過這座城市,走到黑夜的盡頭。二十四個字,簡潔明了,而且意境也有那麼一點點,但你要是描寫的詳細一點,大多數人沒有看下去的心情了,因為誰沒見過街道一樣。當然散文遊記嚴肅文學除外。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我小學畢業。
不同的環境下人物呈現的面貌也是不一樣的,環境的變化可以使文章更真實,更讓人容易產生共鳴

謝邀,沒有寫過嚴肅文學(甚至很老土的思考了一下嚴肅文學是指哪一類)。

實際上我覺得在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如非必要(必要是指氣氛渲染,人物心情應景,劇情與環境有關等),環境描寫大部分時候都是湊字數混稿費的……

傳統文學作品中,一般景物和環境描寫都是有寓意的,不然就是渲染人物心情,要麼就是寓意著什麼,我覺得這也是「作家」和「寫手」的區別。

感覺題主的標題和下面陳述的問題是兩個……


題主問:在嚴肅文學中,是否存在毫無意義的環境描寫呢?作者寫它的目的又是什麼?

存在。

至於目的,有三種可能:

1、為了湊字數。

2、順手寫的,你別想多了。

3、魯迅:「我沒說過這句話。」

3、我最討厭數學不好的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