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機的成像原理都滿足高斯成像公式,微距鏡頭無非是所成的像為倒立、放大的實像而已

按照公式,只需要滿足:f&2f,(f:焦距,u:物距,v:像距),變焦鏡頭既然能變焦,那同樣可以使得變焦鏡頭滿足以上的關係,使其可以拍攝微距。

為什麼現實中微距鏡頭和變焦鏡頭是分開的,為什麼不能做一個變焦鏡頭既可以拍微距,也可以拍常規攝影呢?


這裡有一個「放大倍率」和「最近對焦距離」的概念。至於變焦還是定焦,關係倒不是特別大。

微距鏡頭顯然是指「放大倍率」較大的鏡頭,嚴格來說要大於1,即像比物大。不過現在數碼解析度越來越高,這個要求倒也沒那麼嚴格了。題主的問題問的很好,按照中學課本,相機鏡頭理論上無非是相當於一個凸透鏡,想要放大把物距調小,像距調大即可,為何會存在放大倍率限制呢?

那是因為我們用的鏡頭不是理想薄透鏡,而是一堆有體積的鏡片裝在一個有限空間的鏡筒里,同時成像也是不完美的,存在各種像差。鏡筒的空間限制了鏡片的移動,使得如果物距湊的太近,則無法合焦,這個極限距離一般稱為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通常來說,鏡頭的最大放大倍率也就在這個地方。鏡頭生產廠家要考慮鏡頭的體積,不可能把對焦鏡組的移動空間做的無限大。如果人為把這個空間限制解除,是有可能突破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限制的,例如微距接圈、皮腔、鏡頭反接環等手段。另一個限制,是光學像差。鏡頭有七種像差,而針對不同的工作距離,主要的像差和消除像差的手段是不同的。這使得沒有一個鏡頭可以同時是「遠視眼」和「近視眼」,廠家必須針對常用工作距離去進行優化。所以即使人為解除空間限制,也不能無限放大,隨著放大倍數的增加畫質的劣化很快就會不可接受。

術業有專攻,鏡頭廠家會針對微距拍攝開發專門的微距鏡頭,它們可以在極近的工作距離上合焦,還可以在高放大倍率下擁有很好的光學質量。但這些微距鏡頭並非沒有為此付出代價,它們大多是「近視眼」,對無窮遠處要麼不能合焦,要麼像場不平畫質不好,要麼焦外有缺陷。同時它們也通常價格不菲。

綜上,微距鏡頭與普通攝影鏡頭有很大的不同,微距攝影最好應當使用專門的微距鏡頭。預算緊張,可用大光圈標頭加微距接圈/皮腔/反接等手段應急。


謝邀。

佳能的24-70/4L那個鏡頭可以常規攝影。變焦環轉過70mm之後可以拍微距。好了題主的問題結了。

其實吧,同一個鏡頭在不同對焦距離時成像質量是有變化的(至少大一些畫幅的部分鏡頭是如此),因此會有一個最佳畫質對應的對焦距離/放大倍率(請記住凸透鏡成像公式並不包含像差等等),在此對焦距離以外成像畫質可能會有所下降。

所以才有了浮動鏡片技術啥的(如尼康的CRC,哈蘇的Distagon 50或40的後期改進版本)來增強部分廣角鏡頭的近攝能力,見:http://tech.sina.com.cn/digi/2005-01-20/1516510227.shtml?from=wap

所以結論是理論上純粹的微距鏡頭可能在對焦至無窮遠(或比如5~10m)時畫質下降,而一般的常規鏡頭在用來拍微距時(放大倍率1:1)畫質下降這樣,大概。

我說的應該漏洞/疏漏還是挺多的,拋個磚希望能引玉吧。


變焦鏡頭中附帶微距功能是變焦的」副產品「。因為變焦鏡頭在變焦的時候改變了鏡片的結構,所以變焦以後焦點會偏移到很多。所以變焦鏡頭都有補償機構,來補償焦點偏移。那麼反過來,將補償機構去掉,就是微距。所以變焦的微距只能做到1:4左右的倍率。而且成像質量下降嚴重,因為它畢竟是」副產品「。

專用的微距鏡頭有以下不同:

  1. 採用最傳統的整組鏡片移動調焦。所以機械結構特殊,有很長的多頭螺紋。對焦到最近時,鏡筒會伸出一倍。不是變焦鏡的內調焦哦。

2. 像差針對近距離對焦狀態進行優化。這點與普通鏡頭絕對不同。普通鏡頭都是針對無窮遠設計的。

3. 雖然是整組移動調焦,但是都有浮動鏡片在調焦向近距離的時候進行像差補償,參考第二點。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