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劉怡君

  雖然很多公司都在標榜,自己有一套嚴密的組織架構,但其實,這些所謂的組織架構,大多不過是對過去管理經驗的惰性沿襲,它們顯然已經跟不上數字時代的步伐了。

  IBM商業價值研究院在其最新發布的報告《認知型企業:發揮人工智能優勢,全面重塑企業》中披露,“大多數企業尚未開發企業架構”。幾乎一半的企業領導者在接受調研時承認自家的“架構”在實際工作中的效果不盡人意。隨着越來越多的平臺將數字業務進行雜糅,企業再也不能憑藉毫無章法的架構,僥倖實現業務增長。

  “企業架構師”應運而生。IBM認爲,他們要像城市規劃師思考如何建設智慧城市一樣,爲企業造起一座融合數字技術、實現業務重組的“大樓” 。

  這一新興職位將在未來供不應求,其首要工作就是給企業的傳統架構“鬆綁”。

  樹狀組織裏分工明確,界限分明,每一個部門就是一座數據孤島,爲平臺上數據的整合和提取設置了重重障礙,而開放式架構則可以輕鬆化解這一困局。應用編程接口(API) 就是“開放式架構”的早期實例,有了它,在線零售商的庫存、運輸和會計等各個團隊,都可以依據數據同時進行任務處理,互相交換信息,以做出更全面的決策。

  當後臺爲各個部門提供統一數據後,企業就有機會打破組織原來的樹狀結構,讓業務部門轉變爲快速決策的前臺,讓統籌部門變身爲提供支撐的中臺。這樣的“鬆散”連接,可以充分提高組織運營的靈活性,也可以藉此有效降低成本,將節省下來的資金用在覈心客戶體驗上。阿里巴巴2015年實施的“大中臺、小前臺”的組織結構升級,就是遵循這一思路。

  在造好企業大樓的“主幹”後,企業架構師還要去設計它頭頂上的“雲”層。

  衆多生態夥伴參與的業務平臺上,彙集了各種代碼和雲。如果各方的業務是可組合的,那麼,企業架構應當是由多個平臺和雲組成的持續動態綜合體,而不是單一的靜態架構,但目前,將數據遷徙到雲平臺的企業仍是鳳毛麟角。

  多數企業都有一些不願公開的“私有數據”,這些領域的資源只能遷移到私有云,與此同時,他們也希望利用公有云來開發新的應用。相比混合雲(公有云+ 私有云)環境,IBM更推薦多雲環境——不止包含一個公有云,企業可以鑑於不同的應用和功能,選擇在不同的雲平臺上運行業務。只是,企業架構師還需要在公有云和私有云之上建立統籌層,以便讓企業在各個雲環境之間實現輕鬆遷移。

  IBM商業價值研究院認爲,企業架構師在爲企業構建“數字大樓”時需恪守兩個原則:鬆散耦合、始終開放。否則,你的企業既沒辦法“左右逢源”聚集社會資源,也沒能力隨機應變,依據市場變化迅速開發出具有影響力的商業模式。

  但是,一旦平臺業務涉及到多個參與方,那麼,數據傳輸和監管就成爲企業架構師必須考慮的難題。他們需要爲數據流動安排合理的架構,確保所有洞察結果和知識產權都保留在企業內部(自願開放給可信賴的合作伙伴除外)。由九家歐洲銀行所建立的區塊鏈網絡we.trade,爲了避免複雜的運營模式出現安全漏洞,從合作一開始,各家銀行就對一系列的業務和技術事項達成共識,而合規性與安全性,也是協商過程中架構師們要考慮的重點議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