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沈述紅“在註冊制背景下,判斷企業能不能上科創板,要倒過來問這家企業有沒有潛力成爲行業龍頭。如果不具備這個條件,即便上了科創板,也會很痛苦。”

  “現在已經有很多不懂‘硬科技’的投資機構在瘋狂調研這類企業了,值得警惕。”

  “科創板有一個最大的敵人:過度投機、控盤割韭菜。”

  “科創板是試金石,而不是提款機,VC未必能掙到錢。”

  “過去幾年有幾萬億資金投在一級市場,不能單靠科創板解決VC、PE退出問題。”

  科創板的饕餮盛宴已經拉開帷幕,各方市場人士關注多多、議論紛紛。這個將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療等領域紛紛囊括的板塊,關乎國運,關乎未來。資本市場各方參與者已然對抓住科技獨角獸達成共識,並紛紛厲兵秣馬、枕戈待旦。

  在巨大的歷史機會面前,每一股力量都在尋求並迎接改變。截至4月4日晚間,科創板獲受理公司已達50家。與此同時,VC們加速募集科創板基金,地方政府上線科創板輔導,公募加緊籌備相關產品、券商也徹夜不眠,快馬加鞭進行專項測試、開展保薦業務。

  但熱鬧的背後,卻也存在着許多的不確定性。科創板推出後,市場資金流動性如何,哪些獨角獸能上市,券商投行業務如何生變,一級市場泡沫將被放大還是捅破,VC、PE退出問題能否得以緩解等議題,都懸而待決。

  比審覈通不過更大的風險

  在政府、證監會、交易所、VC/PE、母基金、券商、公募、企業、個人投資者等諸多力量的推動下,科創板的熱情無疑已經被點燃,一切都在以超乎尋常的速度前進。

  “創業板第一批企業上市時,我們投資的企業上市了7家;科創板第一批裏可能上市3家左右。”近日,在深圳前海深港基金小鎮舉辦的“大灣區前海資本春季論壇”上,同創偉業董事總經理劉益民如此說道。

  雖然申請科創板上市的50家企業已經面市,其上市的相關財務指標和行業標準也早已公佈,但具體到什麼樣的企業能夠在科創板佔據一席之地,仍然有諸多爭議。

  富坤創投副總經理王晗注意到,若按照A股其他板塊的上市標準,在目前科創板已經獲受理的50家企業裏,有不少標的很難成功IPO。以微芯生物爲例,該公司成立已有13年,2018年纔開始盈利,這種盈利能力在主板或創業板是無法得到認可的。而富坤創投在2012年前後投資該公司的主要原因也並非是該公司當下的利潤多寡,而是其針對T細胞淋巴瘤的良化好轉率遠甚於國際同行,公司持續創新能力突出。“那些在《中國2025製造》支持,並且還有一定核心技術儲備和自主知識產權、專利數量的企業,哪怕虧損也能去科創板。現在有很多重量級獨角獸還沒申請科創板,後面會陸陸續續申請。”

  但事實上,並非所有虧損企業都能標榜“科創板概念”。一家大型券商直投的股權投資企業合夥人觀察到,最近,有很多標的質量不高的虧損企業奔着科創板上市,成了新制度下的“假冒僞劣產品”,讓人防不勝防。“市場各方要注意甄別這樣的企業。”同時,部分在其他板塊市場沒有機會的企業,爲了向投資人交代,轉而投向科創板。這些企業需要認清形勢,科創板不是“救命稻草”,套利企業不足以在該市場上維持持續交易的狀態。

  在創東方合夥人金昂生看來,有三類標的符合科創板上市標準。首先,從大的產業鏈、大的市場需求中,挑選有持續研發投入和能力、有明確市場基礎的標的;其次,尋找填補國家空白、在某一細分領域一直被其他國家“掐脖子”的標的,如芯片、高端裝備領域的諸多標的;最後,尋找因周邊成熟的技術產業催生的“從零到一”的創新技術,並可應用於實際的標的。

  同時,由於科創板在上市條件、發審制度、定價機制、交易機制和持續監管五個方面存在着重大創新和突破。尤其是實施註冊制後,政策門檻降低,但市場門檻提高,這將使得硬科技龍頭企業會受到更多關注。達晨財智合夥人任俊照直言,上市後沒流動性淪爲殭屍股,是比通不過審覈更大的風險。然而,這反而會加速行業龍頭出現。

  “判斷自己能不能在科創板上市,就要倒過來問自己有沒有潛力成爲行業龍頭。如果不具備這個條件,即使上了科創板,隨着時間推移,對企業也是很痛苦的。”任俊照說。

  科創板的最大亮點是實行註冊制,但劉益民認爲,科創板的註冊制不能夠與納斯達克或香港的註冊制相比較,實質上還是一種更爲靈活的“不叫審覈制的審覈制”。

  廣發證券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陳運興進一步解釋,科創板是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的方向,會倒逼其他板塊向市場化方向改革。“科創板先探索出一條成功路徑,再去改造存量市場,有利於助推資本市場基礎制度的不斷完善。比如明後年,註冊制大概率會在創業板推出,其制度套利就會基本消失。”

  “目前中國金融市場的配置效率比較差,A股市場很多公司在原地打轉,佔用了很好的平臺和資源,但沒有讓A股市場好好發揮作用。如果科創板倒逼A股孕育優秀的公司,形成健康的資本市場牛市,這就成功了。”上述券商直投股權投資企業合夥人補充道。

  而在這種背景下,企業更應該保持平常心,同時要更注重修煉內功。“把技術、產品、管理、市場做好,上市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力合金控副總裁彭震補充。

  倒逼一級市場擠泡沫

  在全民衝刺科創板的火熱攻勢下,科創板爲一級市場帶來的,不僅是巨大的機會,還有前所未有的挑戰。

  而挑戰往往源於未知。科創板企業上市後,市場的流動性溢價、企業估值和市盈率將保持在何種水平,交易定價流動性上能否去除歷史遺留包袱,股民、投資機構能否從中獲益,都有待進一步觀察。

  金宇航預計,頭幾批科創板企業股價一定會暴漲。但對標港股,這些企業三到五年後的收益風險卻也不低。同時,由於該市場機構對弈較多,散戶投資風險更大。“首日可以做空,但是首日肯定不會做空,因爲沒有券可以融。”

  “除了擔心科創板市場活躍度不夠外,科創板還有一個最大的敵人:過度投機、控盤割韭菜。此外,科創板企業要對核心技術和未來儲備項目進行信息披露,容易被競爭對手針對。”啓賦資本合夥人陳蘇里指出。

  種種不確定性下,科創板更像是VC的試金石,而不是提款機。深圳某區級引導基金副總經理透露,科創板剛開始炒起來的時候,有些VC機構自我推銷,很多項目能上科創板,但實際上這裏面有些項目“扔在大街上沒有人要”。這些基金在未來1-2年內,會被科創板這根針一一戳破。

  科創板實施註冊制,發行價格雖不像過去受到人爲壓制,但這也不代表項目IPO後投資機構“一定能掙到錢”。前述券商直投股權投資企業合夥人稱,對企業來說,不一定授予就能發行,也不一定發行就能成功,如果定價定高了投資人不買單就是發行失敗。同時,創投機構可以搶投一堆衝刺IPO的項目,但由於科創板不設發行價,前五個交易日沒有漲跌停限制,企業估值調整幅度非常大,這對於投資界階段偏中後期的機構來說,存在較大風險,很有可能投完後是“虧錢的”。

  “以後投資機構不要標榜自己投了多少IPO企業,這沒有意義。如果註冊制大面積推行,IPO不代表能掙錢。同時,過去幾年有幾萬億資金投在一級市場裏,也不要指望通過科創板退出機制,解決整個體系的問題,因爲價值發現的低效性導致了不能單純靠科創板解決退出問題。”該合夥人表示。

  不過,金宇航認爲,科創板公司發行價預計不會很高,這一塊的泡沫不會很大。由於投行必須拿自有資金跟投,還有鎖定期,這其中有風險。因此,他們會與發行人博弈,將價格控制在相對合理的水平。“比如有家公司老闆提議股票新股發售80塊/股,投行跟投1億,每年解禁1/3資金,到第三年拋售的時候這家公司股價能否達到80塊,這是投行關心的問題。所以,經過博弈後的最終發行價可能只有40塊。”

  深圳一家專注於“硬科技”的大型投行總經理直言,以前,以芯片爲代表的基礎應用科技沒有人投。但是科創板一出,他們投資的幾家芯片公司迅速完成了從“門可羅雀”到“門庭若市”的轉變。其中有一家做存儲芯片和存儲介質的公司,最近它的董事長一天要接待十幾家投資機構。“一看來訪的投資機構名單,發現很多公司以前沒投過芯片產業,有一些機構什麼都投資,沒有自己的投資思想。”

  在他看來,這些跟風的公司未來一定會被“消滅”。過去數年,在O2O、AR、VR、共享經濟、AI等風口驅動下,一級市場估值偏高,一二級市場估值倒掛頻繁。2018年以來,受A股IPO政策的不穩定性和公司盈利性要求等影響,不少企業選擇赴美或赴港上市。登陸境外資本市場後,多數企業卻遭遇破發,一級市場投資估值泡沫顯現。“而科創板將倒逼一級市場擠出估值泡沫。註冊制背景下,大家會看到企業真正值多少,講故事會越來越沒人買賬,投資將回歸理性。”

  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童育堅判斷,前幾輪上市的科創板企業能迴歸比較理想的估值。“但千萬不要惡意炒作,再好的制度也會因爲炒作往不好的方向去。”

  機構價值迴歸

  科創板的推出,一方面帶動了監管的競爭,一方面加劇了投資產業鏈的整體洗牌。童育堅指出,以前證監會也管股票發行,科創板的推出讓上交所逐漸打破了這一局面,如今深交所也要爭取註冊制試點。這種監管層面的競爭將導致他們的企業服務質量不斷提升。同時,新的上市標準也給創投機構的投資思路帶來了巨大考驗。以往,創投機構關注的是企業過去盈利情況、未來預期盈利能力、上市後公司的估值情況如何等標準。科創板的到來迫使這些機構更爲聚焦行業研究和企業核心價值方面。

  前述專注於“硬科技”的投行總經理認爲,科創板給創投機構帶來的最大沖擊就是讓他們迴歸創投本質,做趨勢,看未來,挖掘項目,爲項目進行賦能。不一定要以企業上市爲最終目的,要幫助企業成長,創造更高的價值。

  “現在,一級市場投存在一些問題,包括籤對賭協議,要求企業估值要漲,要求必須IPO,以及多少年不IPO要回購。對於PE基金或者後期基金而言,這還可以接受。但如果是VC或早期基金就沒必要,這意味着他們根本沒有回到風險投資的本質。”

  迴歸創投本質的過程中,創投機構又將面臨何種挑戰?

  終結套利思維,構建創新思維,是創投機構在科創板推出後需要面對的其中一大難題。金宇航表示,GDP增長靠基礎、靠創新、靠套利。套利是天然的,有了利潤以後,一定有金融資本套利。但過去幾年,我國槓桿這麼嚴重,究其原因,就在於資本邏輯建立在套利債券思維上。包括政府基金等在內的大部分私募基金也是如此,這導致資金層層有人接棒,層層有人傳導,一兩年就能見到效果,最終形成估值泡沫和高槓杆。“科創板倒逼投資機構摒棄短線思維,把投資週期拉長,要求他們有更完整的投資邏輯,構建新的基金價值體系,而不是聽風就是雨。”

  他進一步解釋,硬科技企業的業績和利潤增長不像諸多移動互聯網企業一樣,能夠一年漲四五倍。硬科技企業一款產品的研發週期或一個關鍵技術的突破可能需要5-7年,很難寄希望於它們兩三年以內估值成倍增長,要熬得住,得習慣長期基金站位價值沒有增長。

  同時,如何募集投資理念一致的長線資金,也將是科創板時代創投機構面臨的極大考驗。過去許多年裏,不管是銀行、信託機構,還是資管公司,絕大部分資金都屬於債券思維基金,缺少真正的長線資金。“頭部VC和PE未來情況好一點,他們有保險資金和社保基金等長線資金作支撐,中小創投機構募資就非常難了。我最近和很多北京的母基金負責人交流,他們都沒錢,都在尋求募集科技產業投資基金。”金宇航感嘆道。

  此外,如何找到匹配硬科技產業背景出身的團隊,也是創投機構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很多投資公司合夥人專業背景都是金融、會計、法務等等,恰恰缺少懂技術的人才。科創板出來後,創投公司也要以技術爲導向,而不是以風控爲導向,懂技術、懂產品、懂產業前沿的人才是團隊的核心人物,法律、風控、財務等只能做中後臺。

  值得注意的是,科創板推出後,創投機構要回歸創投本質,投行也要實現價值迴歸。

  陳運興在兩年前就意識到,投行本身就應該具備價值判斷和資源配置的能力,只是因爲特定環境體系下,投行失去了這個能力。而科創板的一系列變革,讓他們緊迫地意識到,要做一個好的投行,必須改變以前的通道思維,要加上投資思維,能真正判斷好的企業。“我們自己把自己搞丟了,現在要撿起來了。”陳運興解釋,具體而言,投行本身要帶投資思維,要與專業投資機構溝通,要深入研究產業和定價機制。另外,投行的銷售也要做相應的變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