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興 封面新聞記者 肖洋 徐湘東

  清明節這天,會東縣城萬人空巷,幾乎家家戶戶都出門,男女老少在河邊、山頭設宴,數萬羣衆出門踏青。在這裏,無論舊友新識,走到哪裏都會受到熱情邀請,品嚐各家的拿手美食。“煮清明飯”,已經成爲會東百姓每年春天不可或缺的活動。

  當日,除了祭奠逝去的親人,人人呼朋喚友,家家傾巢出動,以親朋好友結隊春遊、老老少少一起野炊的方式來度過美好的一天,會東方言稱爲“鬥”清明。

  “鬥”在會東方言裏是湊的意思,意即:我湊一顆菜、你湊一把米、他湊一塊肉……有人帶火鍋、有人帶烤架……結伴出去、結夥野炊,規模之大、影響之廣,與火把節、端午節一起被稱爲民間三大宴。

  “清明飯”大多都是火鍋或是燒烤,但是火鍋裏的菜品卻是五花八門。如果對自家的菜不滿意或是意猶未盡,大可到別家“串門”,東家吃吃,西家看看,一邊玩耍一邊大快朵頤,這纔是清明節的正確打開方式。

  “清明不戴柳、死了變黃狗。”會東人煮清明飯“鬥清明”,戴柳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春暖花開,樹木蔥蘢,人們在隨處可見的柳樹上順手摺下幾枝柳條,有的拿在手中把玩,有的編成帽子戴在頭上,有的插在車門、摩托手把上,還有的帶回家,掛在門楣、屋檐上,不僅時尚,據說還有祈福辟邪之效。

  在縣城的參魚河沿岸,這裏彷彿就是一張鋪展開來的宴席,綿延10餘公里,這場面一直持續至黃昏,煞是壯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