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學院每月都請一位編輯出任“當值講師”,

與小藝進行問答訪談。

歡迎讀者朋友在帖子下方留言評論,

向編輯部老師提問~

無論是

寫作閱讀文學人生

或者

各種腦洞八卦

只要你問得有趣

小藝就扶你上牆~

讓我看到你們的熱情!

每月最後一個週日,

會公佈當值講師對於你們提問的解答。

18

文藝學院

2019年3月

當值講師 胡豔秋

本期文藝學院出任講師的是來自理論室的編輯胡豔秋老師。胡老師在過往的工作中責編過不少哲學、文學理論類,如《真理》(“地鐵上的哲學”叢書)、《里爾克述評:文本·翻譯·註釋·評論》、《“我”與“世界”的現象學——史鐵生及其生命哲學》(微光:青年批評家集叢)等,這其中是否也有你曾讀過的作品呢?

編輯工作時遇到超出知識範圍的內容要如何化解?面對引進圖書要如何選擇譯本?本月加繆處女作《快樂的死》再版,作爲責編的胡老師對這部作品會有怎麼樣的評價呢?一起來聽聽胡老師的回答吧。

講 師 解 答

1

社科類的圖書尤其是哲學類,往往給人留下晦澀難讀的印象,在編輯過程中,你曾遇到感覺超出自己“知識範圍”的題材嗎?又會如何化解這個問題呢?

這樣的問題當然會常常遇到,所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是也。畢竟,廣闊無垠的無限的外部世界vs編輯個人有限的知識儲備、學養及時間,矛盾常常顯現。但好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有很多。一般來說,當我遇到這類問題時,通常會從編輯的角色定位出發,考慮採用一些技術手段來解決。在我的理解中,編輯的角色定位就是“橋樑”——將兩邊的作者與讀者聯繫起來,讓知識流暢傳播。爲此,既要尊重作者(具體表現爲保持原作的內容和整體架構、行文風格等不改變),也要考慮讀者的接受水平(以該作潛在讀者的中位水準爲大致的衡量標準)。然後,在此基礎上,結合具體作品,採用適當的編輯技術手段,如增加序跋(作者序/譯者序、作者後記/譯後記等)來增進讀者對該作及其知識背景的瞭解,添加原文註釋及參考書目等展現作品的起源及流變,必要時增加適當的譯者注或編者注對較難的個別知識點加以解說等。除上述做法之外,視具體情況,還可以有編輯體例的說明、編校說明或策劃人言等。

總的說來,這些技術手段一方面可以對讀者的閱讀、理解起到輔助作用,另一方面,因爲提供了更多的作品周邊信息,也豐富了整部作品。從出版的角度來說,這樣做可以更大程度上使該書成爲一本“負責任”的書,或者說,成爲通俗意義上的“善本”。

2

對於翻譯類的圖書,您一般是根據哪些標準來選擇一部外版書的譯本的呢?

關於外版書的譯本,相較於普通譯者,我比較傾向於選擇對該作品或課題有所研究的專業譯者,比如此前我責編的那本《里爾克述評:文本·翻譯·註釋·評論》。

《里爾克

述評》

[奧]里爾克 著

劉皓明 譯·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里爾克是奧地利著名詩人,被譽爲20世紀最偉大的德語詩人之一。《杜伊諾哀歌》爲里爾克晚期代表作,也是其一生經驗和思辨的結晶,代表了里爾克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同時也是成熟期的里爾克藝術風格的集大成者。對於這樣一部重要作者的重要作品,譯者的選擇尤其需要審慎。選擇耶魯大學的哲學博士劉皓明教授作爲譯者,不僅因爲他長期致力於德意志文學和哲學的研究,同時也因爲對里爾克的《杜伊諾哀歌》著作本身,他亦傾心於翻譯和研究十餘年。

因此,相較於只是簡單地提供詩歌的直譯本,本書的價值在於它集翻譯、註釋、解讀、評論於一體,還原出一個多面、立體的里爾克,不僅對詩歌《杜伊諾哀歌》的字詞作了詳盡的註釋,更在述評部分對作品進行逐行分析和解讀,同時還闡述了作品在詩人詩學上的生成過程及其更廣泛的詩學意義。這些解讀以及詩學的討論建立在對西方現有《杜伊諾哀歌》乃至里爾克研究全面考察的基礎上,同時充分體現和融匯了作者自己的獨創觀點和研究。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本書是國內迄今爲止對里爾克作品研究的最富深度、厚度和廣度者,極具學術和文化價值。

3

加繆的小說處女作《快樂的死》3月馬上要和讀者見面了,此次再版也是由您責編的。小藝想知道您第一次讀到這本書的感受,和最近一次讀完這本書的感受有什麼不同嗎?

《快樂的死》

[法]加繆 著

樑若瑜 譯

上海文藝出版社

第一次讀到加繆的這本處女作《快樂的死》的感受是——震驚。震驚於備受中國讀者愛戴的加繆還有這樣一本重要的著作沒有介紹給內地讀者,更震驚於創作這部作品時剛二十歲出頭的那麼年輕的加繆那時已對世界有那麼深刻的思考,對關於生死、快樂、愛、存在的意義等已有那麼深入、冷靜的剖析。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二十歲的加繆則在苦苦思索:快樂是什麼?爲什麼擁有了金錢和自由但一個人仍然不快樂?人與他人的關係、與世界的聯繫究竟應該怎樣?所謂草蛇灰線伏脈千里,加繆一生的思考都可以在此書中找到端倪。

加繆

這部作品是加繆的小說處女作,寫於他的成名作《局外人》之前,但一直到他去世後纔出版。我們的這個版本也是此書與大陸讀者的首次見面。加繆的才華在此書中已有充分的展現,作品中思考的深度、極具加繆特色的極端冷靜的態度等,均可與《局外人》比肩——不得不說,究竟是大師,出手即不凡。

此外,這部作品還與《局外人》有極爲密切的關聯,這一點,也許在此前並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這也是我們引進這部作品的初衷之一——填補國內加繆作品出版的一個空白。同時,對於國內加繆作品的愛好者及研究者來說,此書亦絕不可錯過。《局外人》與《快樂的死》的關聯既有內在的,也有外在的。內在的比如主人公對於人生以及世界的艱困的探索,外在的比如主人公與母親的關係,梅爾索(《快樂的死》主人公)與默爾索(《局外人》主人公)性格、習慣等的相似等,甚至二人的名字在法文中也僅有一個字母之差。

這次再版,再讀依然是被深深打動,這是我們熱愛的置身於陽光與苦難之間的加繆,他自始至終都是,這麼深刻又這麼溫柔,如此孤獨,又如此深沉地愛着這個世界。卡爾維諾說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對我來說這本書即如此。

歡迎讀者積極向胡老師提問,胡老師將親自選出一條“最佳提問”並送出《快樂的死》1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