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奇畫陳福善

——敘說20世紀香港人的精神史

《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列 陳福善》讀者見面會

時間:2019年3月21日(週四)13:30-15:30

地點:光的空間·紹興路店(上海市黃浦區紹興路7號)

報名:活動免費,歡迎空降

主辦: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文藝出版社光的空間·新華書店

《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列 陳福善》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編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中英雙語

210mm x 270mm

RMB 368.00

香港文化中西交匯、來者不拒,但是香港人在精神上卻是自給自足、不假外求,自身就是慾望愛意的自我與他者。到底什麼是香港人的性格?恐怕需要香港土生土長的社會學家、文學家和心理學家合寫一部大書纔講得清楚。不過,地道的香港藝術家陳福善倒是很好的樣板,他的藝術生涯可以在許多粵語方言中獲得描述的靈感:開工搵食,自己搞掂,話頭醒尾,百無禁忌,最怕執輸,行得快、好世界,鬼五馬六,鬼馬智多星,生猛就得……

陳福善1905年生於巴拿馬,5歲隨家人回港定居,其後大部分時間住在香港,不單其繪畫的內容和題材與香港經濟快速發展時期的芸芸衆生息息相關,陳福善先生還長期致力於藝術批評和當代藝術的譯介傳播。談及陳福善先生的藝術則避免不了分析香港本土藝術的發展。與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開年首展“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列 陳福善”同步面世的展覽畫冊《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列 陳福善》將回首陳福善對香港現代藝術發展史長達大半個世紀的積極參與與影響,他的藝術創作與精神標示着香港現代文化中最值得珍視的個性品質,那就是在中西文化相激盪的時代風雲和搵食艱難的都市人生中我行我素,堅守着活潑的、自由的探索與創新精神。

陳福善的外孫女林慧靜女士和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教授李公明將作爲嘉賓,與讀者們分享“福伯”陳福善的其人其事,敘說他對20世紀香港美術史、香港人的精神史的見證。

港督葛量洪夫婦擔任陳福善(左二)、餘本和李秉三人聯展的主禮嘉賓,攝於1940年代。

陳福善,《家庭》,紙本丙烯,102cm×152cm,1969

圖片提供:PSA

陳福善站在他的巨幅抽象作品前,攝於1986年。

嘉 賓

李公明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教授,港臺文化藝術研究所所長。個人專著有《中國美術史綱》(主編)《廣東美術史》《歷史是什麼》《奴役與抗爭—— 科學與藝術的對話》《在風中流亡的詩與思想史》《歷史的靈魂》《不對》等。多年來撰寫大量思想文化與時事評論專欄文章,現爲“澎湃新聞?上海書評?一週書記”專欄作者。近年主要研究課題爲20世紀中國藝術與政治、歷史圖像學。

圖片爲林慧靜女士與其姨母陳韻靜合影

林慧靜

林慧靜女士在香港畫家陳福善16位內外孫兒們中排行第二, 自幼便參與陳老的藝術生命。她由小學時期在陳老舉辦的素描班中擔任"模特兒", 到中、大學時期幫忙陳老的文書、跑腿的工作, 直至現在代表家族爲外公的畫作安排四處展覽而奔跑及提供文獻等。 除了她的姨母陳韻靜女士(即陳福善的女兒)外, 林女士可以說是家族成員中對外公藝術生命的 "非藝術元素" 較爲了解, 與外公的關係也甚爲親密。林慧靜女士是香港的註冊執業會計師, 在自己執業前是香港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的合夥人。

主 持 人

項苙蘋

中國美術學院視覺文化和策展研究博士,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覽部主管(典藏)

2006年-2017年間主管上海雙年展工作。2011年以來,參與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立項報告的撰寫以及之後的籌建、開館和建設工作,2013年以來擔任展覽部主管。策劃了《中國式風景》系列展(2011年、2018年)、《Copyleft:中國挪用藝術》(2015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收藏系列展 大同大張》(2015年)、新加坡雙年展(2016年)、符拉迪沃斯託克國際視覺藝術雙年展(2017年)、《出口 蘇暢個展》(2018年)等各類展覽,撰寫了各類學術文章,編輯出版了20多本畫冊。

相 關 展 覽

陳福善

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列展

策展人:沈揆一

展期:2019年3月21日至6月23日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5樓

主辦機構: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票價:免費

2019年3月21日至6月23日,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將舉辦中國重要藝術家陳福善近年來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回顧展覽。展覽以藝術家不同時期的創作(早年寫實期、轉型探索期、風格成熟期)爲線索,展出其水彩、油畫、噴繪、抽象、拼貼等百餘件作品,爲觀衆呈現他富於變化、不拘一格、自成一派的藝術創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