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有一個潛邏輯。像《刺客聶隱娘》這種作品,票房不高, 代表沒有多少人去觀看,不適合上院線。

我承認《刺客》是一部並不適合所有人觀看的娛樂電影。它是與眾不同的文藝片,是一部難得一見的大師之作。

它充滿爭議,因為它的極簡敘事也對普羅大眾非常不友好。很多人觀看過程中都是昏昏欲睡。

但我今天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刺客聶隱娘》非常適合上院線。

為什麼?

因為你在家拿著平板或者通過電腦,是無法得到《刺客聶隱娘》那種講究的質感。

是的,這是一部相當注重視覺效果的電影。它樹立了新的標高。

比如說,無論是內景貴族大臣的家居擺設,還是外景田野的自然風光,影片在視覺上以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共同呈現了一個古代唐朝的視覺世界。

這些景觀是在周轉神農架、武當山、內蒙古等多處拍攝而成。

各地的自然風光,也讓這部影片在視覺上更臻完美。這些場景是老外get不到的唐詩啊。

戛納電影節,愣是把最佳導演頒給了侯孝賢。與此同時,大量中國人吐槽它不好。

影片偉大到哪裡?視聽語言和唐詩融會貫通。曬幾張圖,加以證明。

看到這個 ,有沒有想到「煙籠寒水月籠沙」?

看到它,有沒有感覺到「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的落寞。

看到這幅有沒有想到白居易的「唯有白雲外,疏鍾聞夜猿」。

我有個朋友,看完《刺客聶隱娘》,有一次去了黃山,看雲山霧繞,如登仙境。她腦海中想到的是聶隱娘的結尾,山巔大霧升騰,她好像感受到有聶隱娘陪伴在身邊,全身通電似的酸爽,不禁落淚。

這種影視作品帶給我們的刺激和享受,如同峨眉山上見佛光 ,可遇不可求。

事實上,影片結尾處6至10秒那場山巔大霧,也並非CG製作,而是侯孝賢虔誠等來的天然畫布。

為了這部電影,侯孝賢帶領團隊讓電影製作者看清楚什麼是匠人精神。

影片也相當注重音效,由侯孝賢的老搭檔杜篤之負責。老杜是大神,具體可以搜索他的信息。

正因為一流的視聽語言,《刺客聶隱娘》才是最值得在大銀幕上觀看的電影。

因為電影院的硬體能極大可能讓我們接受影片的視聽語言帶給我們的信息。

在院線看還是通過電腦看,兩者區別非常大。

請允許我用法國導演呂克·貝松的比喻加以說明,

在電影院看電影就如同和一位帥哥或美女接吻,而看光碟就如同是親吻他們的照片。


電影竟然拍出了,只要不是18禁不影響青少年心智的,我認為都適合上院線;

有人會說某個電影這麼爛還上院線,浪費票錢。

電影的存在總會有人喜歡,畢竟是個主觀性很強的事情;如果真的是「爛片」,說明大部分人不喜歡看,但是也有少部分人會看的很開心比如前段時間的某些喜劇影片;

《刺客聶隱娘》是一部節奏緩慢,慢慢說故事的電影。整部電影的基調更像日本電影的節奏,慢卻細緻,電影中的很多地方都體現了導演用心的地方。在快餐文化暢行的今天,很多人會覺得電影枯草無味。但是每個人的點都不同,那麼看電影時候看到的東西自然也不一樣,但是不能否則電影的價值。

所以《刺客聶隱娘》是一部很優秀的電影,很適合上院線。


《刺客聶隱娘》,豆瓣評分7.2。

這個分數相對於國內大批量生產的商業電影(比如《某棍天使》,評分3.9,《從天er降》評分3.5)來講算得上「還不錯」那一掛,但以評分高低來講的話,也可以回答適不適合上院線的問題——適合。

連評分低到給3.9分都嫌多的電影都能進電影院大撈一筆,那為什麼真正的電影卻要被批「不適合」呢?

在有關《刺客聶隱娘》的信息中,我發現這樣一條:「侯孝賢導演從籌備到開拍花去七年時間。其御用編劇朱天文、著名作家阿城跟隨侯孝賢做了大量的田野調查,查閱了大量古籍,僅劇本,朱天文就曾八易其稿。」

僅為了導演如此一顆熱衷於電影事業的心,私以為這部電影就不會太差。

至於許多人表示看不懂么,那麼用朱天文的話來劇透一下好了:「這部電影沒有大家說的那麼難懂,他講的不過是一個孤獨的少女殺不了心愛的人,最後只能離開的故事。」

記住這樣一句話,再去看電影,雖然對白是半文不白的文言文,而且是沒有什麼必要的文言文,但是因為台詞量並不大,沒什麼理解障礙,相信大家都能看懂並且欣賞這部電影的。

以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