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期盟軍和蘇軍似乎沒有類似編製,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盟軍蘇軍作戰模式僵硬死板?


首先嘛,要明確一個點,戰鬥群這個東西從來就不是「正規編製」,而是德國陸軍基層單位在戰鬥中為了應對複雜多變的前線情況出現的產物,而這術語也不是只出現於二戰,早在一戰中德軍便已經開始使用這樣臨時組建以應對戰況的「戰鬥群」,如1914年冬爆發的羅茲戰役中為了方便迅速切割倫南坎普夫的俄第一集團軍,第一騎兵指揮部指揮官里希特霍芬中將便以自己麾下騎兵團團長姓名搭配附近的第11軍的步兵,炮兵,工兵們一起組建了戰鬥群,在接下來的戰鬥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羅茲戰役中的德軍騎兵

到了二戰中德國國防軍也效仿先輩,在戰爭開始時,各支部隊為了方便行動和指揮也以指揮官的名字組建了大大小小的戰鬥群(不止裝甲師),這些戰鬥群小至營連,大至團師級,這裡我們需要將類似「皮科」集群,「海因里希」集群這些集團軍級部隊與「戰鬥群」劃分開來來看,戰鬥群的本質是一支靈活搭配兵種的基層戰鬥力量,而不是在建制散亂,局勢混亂時臨時組建的集群指揮部。

其次來談談美軍和蘇軍的類似,另外一位答主答的那些貌似僅僅是說了編製,順便糾個錯,美軍的不是戰鬥群,而是叫戰鬥指揮部。而且他似乎是把編製當成戰鬥群這樣的臨時配屬單位划了等號?

我認為題主想問的更多是美軍和蘇軍是否在戰爭中有類似於戰鬥群這樣的臨時混搭戰鬥群吧?如果是這樣的話,美蘇兩軍類似的混搭產物沒有專門的術語,蘇軍更是直白的使用「加強團」,「加強營」來稱呼那些臨時混搭的部隊。畢竟在戰爭中後期美蘇兩軍在建制上已經吸取了德軍戰鬥群的經驗加以完善了。英軍倒是在十字軍戰役時期臨時組建了一個臨時配屬了防空部隊,坦克團和步兵的「綠洲旅」。

這裡對蘇軍戰前的坦克師和戰時的坦克旅進行一下對比:

1941型坦克師

師司令部

信號營

偵察營(裝甲汽車連、輕型坦克連、摩托化步兵連)

坦克團(偵察連、重型坦克營、中型坦克營、中型坦克營、噴火坦克營、維修連、補給連)

坦克團

摩托化步兵團

炮兵團(122mm榴彈炮營、152mm榴彈炮營、37高炮營)

1942型坦克旅

旅司令部

旅部連

坦克營(輕型坦克連、中型坦克連、重型坦克連、訓練排)

坦克營

摩托化步兵營(步兵連、步兵連、衝鋒槍連、迫擊炮連)

防空連

訓練和醫療單位

1943型坦克旅

旅司令部

旅部連

中型坦克營

中型坦克營

中型坦克營

摩托化步兵營

防空連

訓練和醫療單位

從中可以看出,和戰前的坦克師相比,坦克旅的規模大幅度縮水,更像是一個團級單位,不過和坦克師的師屬坦克團相比,由於編製內有摩托化步兵,和防空等支援單位,因此它更像是一個團級戰鬥群。和同時期只有數千名戰鬥員的蘇軍一般步兵師相比,這樣的團級戰鬥群戰鬥力反而更強。

而蘇軍的部分步兵師因為是戰時新擴建的,只有戰鬥步兵而沒有炮兵、工兵、後勤等支援力量,規模一般為只有8000人,到了戰爭後期,這些步兵師往往只有3000~4000人,有時候連1000人都達不到。

最後就是如何評價。戰鬥群可以視為是德軍基層戰力為何總要高對手一籌的一大因素,由於基層擁有如此靈活的指揮權和主動性,即使在戰略決策上主官犯下一些錯誤,基層單位也可以依靠靈活調配和素質優勢在局部上取得戰損上的優勢。

在連年戰耗的同時又被束縛了主動性以後,二戰末期的德軍戰鬥群成分更為複雜,由於數量龐雜的空軍,海軍甚至是後勤人員等單位的加入,德軍的戰鬥群也不再發揮出他得天獨厚的優勢,當然也有偶爾的曇花一現,比如在市場花園行動中莫德爾正是用海一般的戰鬥群不斷衝擊著英軍脆弱的補給線,最終使英軍作戰失敗;1945年初發動於阿爾薩斯-洛林的「北風」作戰,第二十一裝甲師的一個裝甲戰鬥群(指揮官名字忘了,麻煩提個醒 @Das )擊潰了美軍第88步兵師並俘虜了一個營的步兵,這也是德軍在西線的最後一場勝利。

1944年在東線的德軍步兵

最後附上一個睿站的分享,似乎可以很好的為大家科普或者講解下二戰德軍戰鬥群。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0195323?share_medium=androidshare_source=copy_linkbbid=Kx98T3tNLB8vFnBHO0c7XCtSYlBhVmdVZ1dninfocts=1536846756708


題主想說盟軍沒有兵種合成?

根據1943 T/OE,二戰美國陸軍的armored division中有三個combat command,分別為CCA、CCB和CCR。除了2nd AD和3rd AD,Armored Division下有3個tank battalion和3個armored infantry battalion。通常情況下,CCA下配屬兩個tank battalion和一個armored infantry battalion,CCB下配屬一個tank battalion和兩個armored infantry battalion,CCR留在divisional rear。有些armored division傾向於三個combat command同時參與作戰,CCR的缺少的人員由配屬於corps中的armored group HQ補充。

二戰美國陸軍的infantry division在前線會得到separate tank battalion、tank destroyer battalion、anti-aircraft artillery automatic weapon battalion、chemical mortar battalion等配屬部隊(有時還有額外的cavalry reconnaissance squadron, mechanized)。這些部隊以company、battery、troop和platoon為單位配屬於infantry regiment中。

Combat command和regiment有時又會拆分成若干個task force獨立使用。

二戰美國陸軍的combat command、regiment和task force事實上就是美國人的「戰鬥群」。

====================================================

至於德國人的kampfgruppe,看視頻吧。


美軍43年制裝甲師的編製比你德三前衛多了,師直轄營和三個戰鬥指揮部,作戰時根據需要分配各戰鬥指揮部的兵力,此種模式於五群制原子師之後在美軍中全面普及,直到新世紀的BCT改革才被取代。德三的戰鬥群終究是臨時編製,屬於應急行為,根本不能與美軍裝甲師的戰鬥群相提並論。而且,美軍師屬炮兵司令部的模式也比二戰其他國家要先進,讓一個師有能力指揮數倍於自身編製數量的炮兵。此外,美軍大量獨立營級兵種部隊形成的「部隊池」模式,也正體現了美軍不僵化守舊、追求靈活運用的進取心。

盟軍當然有類似編製。

美軍裝甲師分為A戰鬥群B戰鬥群R戰鬥群三個作戰群,每個群1-2個坦克營和1個步兵營。

英軍裝甲師裡面的裝甲旅本身就有步兵營的編製以做到步坦協同。

蘇軍坦克軍/機械化軍裡面,坦克旅裡面會有一個步兵營,機械化旅裡面會有一個坦克團。

上述三者編製上就做到了步坦協同。


這就是典型的書本學術名詞,實際上在戰場你要把自己能掌控的或者願意掌控的所有部隊合在一起進攻或者防守,這就是所謂的戰鬥群,類似於你玩星級1隊XX坦克集群 2隊XX航母集群,沒有什麼技術含量,我們中國也有啊,XX兵團, 1縱,XX部,戰場上 打著打著2個師揉成一個叫啥啊?什麼霍特集群,克萊斯特集群,不都這麼來的么,能帶上的能用的跟我走,只不過大一點的集團軍,方面軍,小一點的集群,再小一點 戰鬥群,這玩意也沒辦法固定編製啊,典型剛不贏我也可以微操啊!


戰鬥群是為了某一特定目標,打亂原有編製,將各單位臨時編組在一起,形成戰鬥群。這樣的編製更靈活更有針對性,對人員兵器等資源的利用率也更高。早中期往往是對特殊任務編組有針對性的戰鬥群,而到了中後期,因為大量部隊被打殘無法及時補充,或者被包圍,所以出現了大量的臨時整合的戰鬥群。所以,戰鬥群的規模沒有定數,是根據實際需要確定的。小到兩三個人或者兩三輛車輛可以組成班組級戰鬥群,大到來自不同師的幾千上萬個士兵、幾十輛車輛可以組成旅級甚至更大規模的戰鬥群。普遍來說,比較有名的都是旅、團級戰鬥群(也說明了這一級別的編製在靈活性和戰鬥力上有更好的平衡)。


戰鬥群……編製?二戰德軍戰鬥群有編製?那就是個從普魯士時代繼承來的臨時編組特定作戰隊的傳統而已。

誰說美軍蘇軍沒有類似的東西?美軍的團級戰鬥隊比德軍的團級戰鬥群激進多了。蘇軍那些專門組建的3000-4000人、用於突破德軍加強營陣地的「師」不是異曲同工?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