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患者朋友都在諮詢我,渾身疲乏無力,精神萎靡,腰痠痛,腿無力發軟。總想休息,可又睡不踏實,易醒多夢。食慾也不好還有脫肛下垂等情況、是什麼原因,怎麼調理?今天就以文章的形式給大家分析分析。

一篇文章教會你調理脾虛,外調內養,從未如此全面

厭食

其實這都是脾虛惹的禍!

脾虛

爲中醫名詞術語。泛指因脾氣虛損引起的一系列脾臟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現象及病證。包括脾氣虛、脾陽虛、中氣下陷、脾不統血等證型。多因飲食失調.勞逸失度,或久病體虛所引起。脾有運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輸布水液以及統攝血液等作用。脾虛則運化失常,並可出現營養障礙,水液失於佈散而生溼釀痰,或發生失血等症。

脾氣虛則五臟之氣皆虛

脾在五行中屬土,在五臟陰陽中屬陰中之至陰。脾主運化,統血,升清,輸布水谷精微,爲“氣血生化之源”。

一篇文章教會你調理脾虛,外調內養,從未如此全面

脾胃虛弱

脾虛比腎虛更可怕

人出生後,各臟腑組織器官皆依賴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養,故稱脾爲“後天之本”。其與胃、肉、脣、口等構成脾系統。素體脾虛或飲食不節、情志因素、勞逸失調,藥、食損脾或慢性腎病患者溼邪久居,損傷脾氣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虛衰、生化之源不足。脾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幾乎所有的胃腸道疾病都可出現或伴有脾虛。

需要怎麼調理?

穴位調理

調穴位之【血海穴】

一篇文章教會你調理脾虛,外調內養,從未如此全面

坐在椅子上,繃直雙腿後膝蓋內側會出現一個凹陷,在凹陷的上方有一隆起的肌肉羣,肌肉羣的頂端

功效:血海穴屬於足太陰脾經,是調理“血癥”的重要穴位,具有養血活血、健脾化溼、祛風止癢的功效,是防治婦科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皮膚科疾病及肌肉關節疼痛等病症的主要穴位。

調穴位之【中脘穴】

一篇文章教會你調理脾虛,外調內養,從未如此全面

中脘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 4寸(一個橫掌的距離)處

功效:按摩中脘穴能夠溫中散寒、健脾祛溼、和胃理氣,用於緩解伏天暑溼造成的食慾不振、腹脹、腹瀉、腹痛、便祕等症。

調穴位之【天樞穴】

一篇文章教會你調理脾虛,外調內養,從未如此全面

仰臥姿勢,天樞穴位於肚臍左右兩邊兩寸處

功效:天樞穴屬於胃經,又聯繫大腸,最能通腸道、排宿便,按摩此穴可促使溼邪、毒邪從糞便排出。

藥用調理

藥調之【歸脾丸】

功效:心脾兩虛和脾不統血所致心悸怔仲,失眠健忘,面色萎黃,頭昏頭暈,肢倦乏力,食慾不振,崩漏便血。

藥調之【健脾丸】

功效:脾虛食積證。症見食少難消,脘腹痞悶,體倦少氣,舌淡苔白,脈虛弱。

藥調之【補中益氣丸】

功效: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所致的食少腹脹、體倦乏力、動輒氣喘、身熱有汗、頭痛惡寒、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症。

藥調之【參苓白朮丸】

功效:健脾、益氣。用於體倦乏力,食少便溏。

一篇文章教會你調理脾虛,外調內養,從未如此全面

五行同調

迴歸初衷:五行相生相剋,一髒失衡,則其餘五臟皆失守,身體諸多表症皆發於五臟,五臟不安就會導致:心腎不交,肝火鬱結,脾胃虛弱,血不足,痰熱上擾等五行失守,繼而導致:失眠,多夢,易驚醒,耳鳴,心慌氣短,胃脹,便溏,盜汗,溼熱鬱結,痰溼不化,肝氣鬱結,月經不調,乳腺增生,更年期綜合症等五臟相關症狀,調理首要也不在於病急亂投醫一股腦的出現什麼就改善什麼的單一調理,需追根朔源五行同調,方可事半功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