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9月2日,拿破崙三世在色當投降;

9月4日,巴黎發生政變,宣布推翻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歐也妮皇后逃往英國;

新組成的國防政府以巴黎總督兼首都國防力量總司令路易·特羅胥將軍為臨時總統,萊昂·甘必大為內政部長兼戰爭部長;

國防政府向普魯士提議議和,威廉一世要求戰爭賠款、法國割讓在東南亞及非洲的殖民地;

9月6日,巴黎表示拒絕,聲稱「絕不割讓一寸土地,哪怕一塊石頭」;並呼籲法國人民增援巴黎;

9月19日,普魯士軍24萬人將巴黎四面包圍;巴黎守軍有正規軍20萬,國民自衛隊33萬人;另有50萬民兵從四面八方趕向巴黎;但普軍也正希望法軍在此集結,以便一戰而全殲之;(註:法軍雖然人數佔優,但匱乏大炮,且自衛隊、民兵基本未受正規軍事訓練。)

9月19日,義大利趁駐羅馬法軍兵力空虛之際,突襲羅馬,於次日奪回這座1809年起被法國佔領的城市;

10月27日,在梅斯,巴贊元帥率領尚存的18萬法軍繳械投降;這是法國唯一具有野戰軍能力的部隊,梅斯的投降,使得巴黎軍民士氣嚴重受挫;

10月30日,俄國在德國支持下宣布重建黑海艦隊;

其後,國防政府集中力量兩次嘗試突圍,均被普軍擊退;

在巴黎被圍困期間,法國全國各地都在與普軍戰鬥,但基本都被普軍殲滅、摧毀;

12月8日,北德聯邦頒布了新憲法,宣布將於1871年1月1日成立德意志帝國;南德四邦亦加入;

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

1月22日,國防政府宣布解除特羅胥將軍軍事統帥權,由副總統兼外長法夫爾、及約瑟夫·維諾伊將軍接掌軍事指揮權,但特羅胥仍保留臨時總統身份;

1月25日,威廉一世與俾斯麥決定以重炮摧毀巴黎;克虜伯重炮炮彈從四面八方砸向巴黎;總參謀長毛奇反對這樣的大規模無差別炮擊;(當時克虜伯重炮最大射程為3700米,對於巴黎這樣巨大的城市來說,實際的毀壞力有限。)

炮擊當晚,特羅胥辭去臨時總統職務,由法夫爾接任;

1月26日,法夫爾政府向德軍請求停戰;

1月28日,法國宣布投降;同日,義大利宣布將首都由佛羅倫薩遷至羅馬;

1月29日清晨,德軍進駐巴黎;

2月17日,法國選舉出新政府,前首相阿道夫·梯也爾當選總統;

2月26日,梯也爾與俾斯麥在凡爾賽宮簽訂「德法凡爾賽和平條約」:

「1、法國割讓阿爾薩斯省大部、洛林大區的摩澤爾省及梅斯要塞與德意志帝國;

2、法國賠款50億法郎;

3、在法國償清賠款之前,德軍在法國北方6省有駐軍權;駐軍軍費由法國承擔。」

3月3日,在收到法國首筆賠款2億法郎後,德軍撤出巴黎;

與此同時,由於俄國在普魯士統一戰爭中站隊清楚,始終支持普魯士;而1856年《巴黎和約》簽字國中,奧地利帝國已被德國擊敗,名字也變成奧匈帝國;法蘭西第二帝國已經滅亡,連皇帝也被人擄走了;德國同意俄國重建黑海艦隊,此時義大利以德國小弟自居;最後一個和約簽字國英國勢單力薄,只得眼睜睜看著俄國再次將塞瓦斯托波爾修建為軍港,並重建黑海艦隊;但在英國的堅持下,俄國海軍企圖自由穿越黑海海峽仍然被否定;(1871年3月13日倫敦公約)

3月21日,德國國會宣布定都柏林;

5月10日,在經國民議會批准之後,法國政府在法蘭克福與德意志帝國正式簽訂《法蘭克福和約》;內容與凡爾賽和約相同;

《法蘭克福和約》簽訂後,德國釋放了拿破崙三世;1873年1月9日,他在英國肯特郡病故;

在梅斯投降的巴贊元帥於1873年10月6日,被法國最高軍事法庭判處監禁20年,而在色當投降的麥克馬洪元帥,此時卻因殘酷鎮壓巴黎公社而成為法國總統;

巴贊元帥被關押在聖瑪格麗特島皇家堡壘監獄(著名的鐵面人關押之處);次年8月10日晚,63歲的巴贊在其舊部和妻子幫助下,攀越100米高的懸崖,揚帆逃往義大利;

為使德軍早日撤出法國,法國政府採取各種方式募集資金,兩年多便償清了賠款,本息合計59億法郎(摺合中國白銀約7.8億兩);法國在十九世紀先後經歷了拿破崙戰爭、普法戰爭兩場慘敗後,國力大衰,淪為世界二流強國;

1873年9月,在收到法國全部賠款後,518800名德軍撤出法國北方六省。

對於德國大敗法國,英國是樂觀其成的;英國對德國產生敵意,與法國和解,那是30年以後的事情了;

德意志統一進程中,意外的最大受益者是義大利;

普奧戰爭,義大利自己未能擊敗奧地利,但卻憑著德國的獲勝而收復了威尼斯;

普法戰爭,義大利趁火打劫,又收回了羅馬,完成了義大利的統一。

義大利隨後也與德國結為同盟;只不過,當一戰爆發後,義大利仔細撥弄算盤,還是對德國倒戈相向;

而另一個受益國俄國,在德國支持下得以重新在黑海地區集結軍事力量;只不過,無論一戰二戰,俄國都不是德國的盟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