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電影節,
看了一部極具歷史性與批判性的波蘭電影,
然後就失眠了...久久無法起筆回憶它,有著太多沉重的意義...

 

蘿絲吾愛 Róza 

 

 

影片簡介(資料來自台北電影節)

導演: 沃伊切赫斯馬喬夫斯基 

2011|波蘭|DCP|Color|94分
2011 多倫多影展
2011 華沙影展最佳影片大獎、觀眾票選
2012 波蘭電影獎最佳影片、導演、劇本等七項大獎

二戰結束,一名陌生男子從戰場歸來,向蘿絲通報丈夫戰死的消息。男子應蘿絲的請求留下來幫忙,愛上了早已滿身傷痕的蘿絲。兩個力圖擺脫慘痛往事的人,如何在危險不安的困境中,勇敢攜手走下去?斯馬喬夫斯基橫掃波蘭電影學院獎代表作,繼承大師華伊達和匈牙利導演楊秋對時代的尖銳批判與自省,深刻呈現少數民族與小人物的血淚。

 

簡介中彷彿給這個故事一些希望,但實際上卻是如此絕望;

在巨大的歷史悲劇的洪流下,戰亂中與戰亂後的社會,沒有秩序、沒有希望...

當生存也是一種苛求,愛情與幸福則是那樣渺小而短暫...

 

歷史背景 

在我們的歷史教育中,東歐是比較陌生的國度,

對於東歐的歷史著述遠比西歐少上許多,

這部電影讓我重新搜尋的波蘭的歷史與其夾在兩強國中間的悲情遭遇

(由於對這段歷史不甚熟悉,電影本身的網路資料亦極精簡,英文資料也不多,(大概都是波蘭語吧...)

 在這裡分享彙整自己看到的、認知的,若有錯誤再請指正。)

 

很久以前曾經去過東歐旅遊,包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

印象中這是一個可愛的小地方,很多歷史遺跡在德國與俄國輪番轟炸後都已不復見

波蘭的男女有著清麗的氣質,比西歐人還要白皙、甚至有些病態感的皮膚、立體的輪廓與完美的身體比例,

對於外國人的態度不是特別友善、但也不如西歐人般優越而疏離,

在看似平和的外表與氛圍下,波蘭人心中卻難以忘懷戰爭的恐懼。

 

夾在兩大強國-德國與俄國之間,

正好還經歷了接連而來的兩波最殘酷的政治風暴-二戰時被納粹殘酷地摧殘,戰後則被蘇聯暴力的凌虐,

兩國在此開戰、爭搶國土、任意瓜分,

曾經,在波蘭這塊土地上,有一群天真而熱血的救國軍,由波蘭流亡政府策動,稱作波蘭起義軍

希望可以在納粹敗退後起義,給潰敗的德軍致命一擊,亦在蘇聯政權染指之前,建立自己的國家,為自由波蘭而單打獨鬥;

雖然明知這是一場沒有勝算的、希望渺茫的戰爭,面對幾乎必然來臨的死亡,依舊勇敢地去抵抗,

最著名也最慘烈的便是"華沙起義",歷時63天,20多萬人死亡,

華沙幾乎被夷為平地,處處是戰場,死屍遍野,

這亦是波蘭歷史上慘痛的一頁。

 

以下心得有劇情透露,若不想影響觀影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讀。

男主角 - 塔德便是波蘭起義軍的一員,片頭即揭開戰爭的可怖與殘忍,

遍地的死屍,殘破不堪的城市街道,殘桓中一個德國士兵正用身體粗暴地摧殘著渾身是傷的波蘭女子,

其他拿著槍械的德國士兵圍著他們,在完事後火速槍決這個可憐的靈魂。

(這亦是世界上不管哪個國家中的哪場戰爭中,戰勝方固定摧殘戰敗方的方式-姦殺所有女子,人性真是野蠻而悲涼啊...)

滿臉是血、幾乎血肉模糊的塔德無力掙扎地目睹這一切,

在德軍離開後,他緩慢地匍匐到女子的身邊,她雙眼瞪大沒有瞑目,塔德深深地吻了她的被血漬與泥土染髒的金髮。

 

戰爭結束,塔德逃亡到波蘭的一個少數民族地區 - Masuria馬蘇里亞,原是德國屬地,戰後割讓給蘇聯;

仍以德語佈道的神父問塔德:"你是哪裡人?"

塔德說:"我是波蘭人。"

神父答:"這裡就是波蘭。"

然而已經不是他們原本居住家鄉,這裡荒涼而殘破,被迫接受俄國的統治以及說波蘭語(原本他們說的是德語),

這裡甚麼都沒有,只有戰爭肆虐後荒蕪的農地、人煙稀少的森林,

灰綠深褐的影格色調與稀疏低沉的樂器聲充斥著電影,

荒蕪且佈滿地雷的農地中,孤零零地佇立著一個殘破貧窮的小屋,住著丈夫戰死的寡婦 - 蘿絲,

塔德目睹了其丈夫之死,帶著他的遺物-兩人的合照與婚戒給蘿絲,

蘿絲嬌小瘦弱,已經受過無數俄國男子粗暴的欺凌,

也許不同於其他一見面就直接粗暴地推倒她或拳腳相向的男人們,

塔德的彬彬有禮與單純讓她卸下心防,請求塔德幫助她清除農地的地雷。

 

想要隱藏身分的塔德,也許亦是對於眼前虛弱無助的女子,有了想要保護她的心情;

電影在情感上,刻意縮小了兩人過去的感情創傷,

蘿絲的丈夫去世不久,曾經經歷過一段風光的日子,而後在俄國入侵後便不停地被侵犯,

而電影後段也揭露塔德的妻子即是開頭被姦殺的女子,

兩人並沒有為了過往的創傷掙扎,便開始了彼此依靠的生活...

蘿絲依舊不時地被過往的噩夢困擾,

也許在混亂與沒有希望的未來中,人亦無法太執著於過去的痛苦,

找尋希望與互相慰藉溫暖才能夠在絕望中努力活下去...

 

兩人的感情很含蓄、很單純也很可愛,在這片絕望的土地上,是一首稍稍可以令人莞爾一笑的謠歌;

一開始塔德只是靜靜地、默默地,天天去農地中剷除地雷,

外頭地雷爆炸時,蘿絲恐慌擔憂地衝出房外大喊,又不好意思說甚麼,只好叫他快來吃飯...

原本總是眉頭深鎖的塔德開始露出在電影中難得的笑容,單純而童真,

兩人的感情含蓄而漸進地漸漸萌芽,

彷彿是絕望的環境中的一點點希望。

 

然而生活依然困苦,

不時有俄國強盜衝進房內對蘿絲報復性的施暴,

當時的歷史考證也顯示,在德國戰敗後,不時有俄國人隨意地闖入平民住區對無辜的德意志人施暴,

對象多半是無辜的老人、婦女與小孩,以牙還牙地報復德國先前的暴行;

女人,在這部電影中總是淪為男人洩慾的工具、對種族報復的對象,

當鄰居亦遭到俄國人施暴而怪罪塔德與俄國人起衝突時,

在電影中總是壓抑著、溫和的塔德忽然大吼著: 我妻子是被德國士兵姦殺的、蘿絲也三番兩次被強姦到快要死了,我有比較快活嗎?...

塔德盡其所能地守護著脆弱得彷彿隨時可能倒地的蘿絲,

在家園外重新佈施地雷,在家中藏著防身步槍,

戰後的荒地,沒有法律、沒有秩序,兩人與蘿絲私藏閣樓的女兒相依為命,

在蘿絲輕快地哼著民俗小調的歌聲、還有塔德靦腆又純潔的微笑中,三個人一起度過許多美好的日子...

 

然而,幸福沒有持續太久,

電影真實地刻畫著小人物的無奈與悲哀,

大環境的演進是平民微薄的力量無法相抵抗的,

日子從來都沒有真正平靜過;

即便是塔德以從傷兵口袋拾得的美金賄賂俄國官員,

原為德意志國籍的蘿絲終將被遣送回德國;

(雖然在俄國屬地的生活悽慘,但遣送回德國的命運亦不得而知...

更重要的是,兩人將因此被拆散,孤苦久病的蘿絲又如何獨自生存?)

先前不停地被男人過度蹂躪以致流產與癌瘤,

平時總是堅強而沉默的塔德也崩潰地大哭...

沒有童話的美好結局或奇蹟, 

氣若游絲的蘿絲最後在塔德身邊、聽著他朗誦聖詩,一邊靜靜地睡著...

 

政治與種族的複雜問題亦是當時的社會問題,

地下組織不停逼迫塔德加入,

塔德為了保護家園與鄰居而殺害入侵施暴的俄國人,也漸漸被發現,

(似乎是要藉由部分俄國人力量圖復興波蘭政府,但成員與目的似乎不單純,因原本的華沙起義並無盟國勢力介入與支援)

不停嚴刑拷打之下,渾身是傷、血肉模糊的塔德彷彿又回到電影最初,只是加害的對象不同,

在政治局勢漸漸較為穩定後,如若死而復生的流亡,滿臉腮鬍、幾乎使人認不出他的面容,

不變的是一雙深沉堅定而炯炯發光的雙眼;

悲苦的情緒一直到電影最後,有了最後小小希望的延續,

蘿絲的女兒一直在家園等待塔德歸來,最後她挽著他的手,

在漫漫無盡的乾枯荒野之路上緩緩而行,渺茫地消失在鏡頭之中。

 

 

縮小個人情愛、揭露民族與政治問題 

電影彷彿刻意縮小了人對情愛的執著,

塔德在被嚴刑拷打之時腦中並無閃過前妻、而是蘿絲;

亦沒有刻意強化波蘭對德國或俄國的仇恨,

納粹的殘忍並沒有在電影中被提及,雖然片頭塔德的妻子遭到德國人迫害,但他並沒有因此憎恨所有德國人,

對於俄國人之後的惡行亦無加油添醋之嫌,甚至簡化了俄國人的惡行。

 

電影另一個重要的引線是波蘭的主權問題,

尋求獨立的起義軍慘烈地在華沙之役中犧牲,

波蘭在多次戰亂後亦遭遇不同的種族清算,

電影中以德語為母語的人們,開始被迫學習波蘭語與德語;

波蘭其實與台灣有相似的命運,但波蘭太直接地鄰近兩大強權,戰後失序的可怖彷彿更勝一籌...

記得以前看悲情城市時,年邁的老父親哭訴著大兒子被日本人害死、二兒子被外省人害死,唯一留下的么子是啞巴...

他該恨誰呢?...時代的悲哀與如傀儡人球般被恣意擺弄的命運,

在不同的時代與國度重複地上演,

弱國希望尋求自由主權卻無法實現。

 

細膩刻劃感情與出色的演技

雖然刻意縮小的個人愛恨情結,但對於情感的刻畫依舊細膩動人,

塔德與蘿絲的愛情,很含蓄、很潔淨、很清新,

不如好萊屋或商業電影的情愛,

沒有煽情鏡頭,只憑對彼此日常生活的關心舉動,彼此默契的絲絲微笑,

彼此遭受攻擊、另一半不顧一切地勇敢衝出,試圖保護自己心愛的人,

還有每一個深沉的擁抱,彷彿在這戰亂的時代、深怕下一刻就會失去彼此...

 

塔德對蘿絲的情感很動人,默默地付出、默默地守候,

馬辛·多洛辛斯基Marcin Dorocinski的演技很出色,

雖然電影以蘿絲命名,但我卻感覺襯托出蘿絲命運的這位重要角色亦不遜色,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以蘿絲的遭遇為主線,亦可說是以塔德對蘿絲的愛為主線;

查了一下資料發現他是所謂的"波蘭天王",演出過許多波蘭的影展常勝電影,

眼神非常深邃性格,之後我還想多多搜尋他演出的電影!

Agata Kulesza演出蘿絲,非常有氣質與演技,充分地發揮演出這位命運多舛卻又堅強活著的女子。

 

 

寫實俐落而尖銳

電影手法與運鏡寫實而俐落,

沒有建構出觀眾希望看到的悲劇中的奇蹟,

豪不猶豫刻劃當時最真實的社會問題與人生;

亦是十足的東歐電影風格,也許是因其混亂的政治背景與種族問題所致,較為悲觀、寫實、悲涼,具有尖銳的批判性。

 

雖然寫實,電影依舊留了一些希望的延續,雖是在茫茫無盡荒涼的曠野中,

也許就像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一樣,在絕望而無情的社會中人們只能追求活著力量與微薄的確幸,

猶太父親終究不可能躲過納粹的迫害,但至少留下了孩子,

在中國電影"活著"中,小人物們被政治操弄著,努力地活著,

歷經滄桑與痛苦的女兒難產而死,但留下了孩子,得以是希望的延續...

只要活著,一切就還有希望...

 

除了上述的種族認同與社會問題,

還包含戰爭與戰後失序的人性,

非常慶幸自己活在和平而尚有是非的社會,

看著塔德與蘿絲短暫的幸福片段,

更深覺自己要珍惜身邊所有所愛之人

 

更多台北電影節場次資訊與資訊可參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