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文人有"琴棋書畫詩酒茶"七件寶。國人從何時開始飲茶,尚無定論,但從西漢時,已有關於飲茶的文獻記載。不管是廟堂之上,還是江湖之遠,茶除了其本身的飲品價值,和其春飲花茶、夏飲綠茶、秋飲青茶、冬飲紅茶之類的養生、藥用價值之外,還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

茶的傳統文化內涵

一、茶的飲食文化內涵

唐代以前,烹茶一般會加入芝麻、食鹽、瓜仁、桃仁等佐料,茶膳也是由此而來。用茶來料理美食,取茶葉的清香,使茶與食物完美結合,爲菜餚錦上添花,成爲茶香滿溢的茶膳。茶膳包括茶菜、茶點、茶湯。要把"茶"與"膳"完美地結合,成爲"茶膳",就必須經過有心人的烹調,妙手撮合,再加以雕琢。

用茶來料理美食,尊重所選用的茶葉的特性十分關鍵,蔥、姜、蒜等重味的作料很容易蓋過茶香,所以一般粵菜和淮揚菜中才有傳統茶餐。中餐最經典的茶饌莫過於淮揚菜中的"龍井蝦仁"。龍井茶的清香中和了蝦的腥味,就更鮮美,更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靈氣"了。

茶葉入饌不只限於中餐,日本料理中也有,那多數是以抹茶製作的各種糕點。微微的苦配上低調的甜,可謂典型東方審美,有節制的優雅。歐洲人更加徹底,從茶葉進入他們的生活開始就已經將其單獨搭配黑胡椒和海鹽一起享用了。恬靜淡雅、溫馨醇和的玄米茶是一種日韓風味的綠茶飲品,它以糙米爲原料,經浸泡、蒸熟、滾炒等工藝製成的玄米與日式蒸清茶拼配而成,既保持了茶葉的自然香氣,又增添了炒米的芳香,鮮醇適口,不傷腸胃。

茶粥也是值得一提的,它兼有茶、米之香。古典吳越方言中"粥"和"茶"的讀音一樣,可見人們對茶粥的喜愛。江南炎夏溼熱,廚娘們取綠茶濃汁,加之粳米、白糖,以小火慢熬。粥成但聞佳茗清醇,粥香溢清,夏日炎暑便消一半。在上海浦江兩岸,每日清晨至深夜,都有茶粥供應。有"豆粉茶粥""薄荷茶粥""藕汁茶粥""果奶茶粥""菜汁茶粥""雞汁茶粥""什錦茶粥""菊花茶粥"等。

不僅中國人愛茶粥,日本人也有他們喜愛的"奈良茶粥"。奈良茶粥源自奈良東大寺取水節。茶剛從中國傳入日本時,還屬於貴重的飲品兼藥品,只有級別高的寺廟得以品飲。當時東大寺的和尚用煮好的第一道茶來泡飯,第二道茶來加鹽煮飯,施發善衆。後來茶葉普及,民衆也喜歡上了茶粥。奈良的茶粥色澤金黃,入口不膩,茶和米的清香合二爲一。當地人吃茶粥喜歡配上"奈良漬"鹹菜,這一粥一菜也成爲地道的奈良早餐。

此外,雲南的基諾族還保留着吃涼拌茶葉的傳統習慣。其做法是把鮮茶葉揉碎了放到器皿中,加一點黃果葉、大蒜、辣椒、鹽等輔料,再加入山泉水拌好。其味極爲特別,兼有生食之菜的爽脆、茶的清香以及辛辣之味。

茶的傳統文化內涵

二、帝王的飲茶史

中國歷史上,帝王飲茶的歷史相當古老。從發現茶葉的炎帝,到癡愛品茗的康熙、乾隆,與茶結下不解之緣的皇帝,層出不窮。

南朝齊武帝蕭賾遺詔中下令,葬禮從簡,靈位前不得按慣例"以牲爲祭",而是設一些餅、茶飲即可,並要求"天下貴賤,鹹同此制"。隋《大業雜記》記載,有位和尚製造一種"扶芳夜飲"的茶飲給文帝楊堅喝。此飲採用一種叫"扶芳"的樹葉,"夏日取其汁,微火炙使香,煮以飲,碧綠,色香甚美,令人不渴"。又據《隋史》記載,文帝夢見有位神人把他的頭骨給換了,夢醒以後便一直頭痛。後來遇一僧人,告訴他說"山中有茗草,煮而飲之當愈",文帝服之以後果然見效。宋徽宗趙佶酷愛飲茶,而且精於茶道。在北宋大觀年間,他著有《茶論》一書,後人稱之爲《大觀茶論》。

到了明清之際,茶葉無論在品類還是製作工藝上,都趨於完美。清代康熙皇帝喜茶,更爲江南名茶碧螺春命名而留下一段佳話。史載,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西湖茶區。他在龍井獅子峯胡公廟前飲龍井茶時,讚賞茶葉清香醇厚,遂封廟前十八棵茶樹爲"御茶",並派專人看管,年年歲歲採製進貢到宮中,"御茶"至今遺址尚存。

此外,值得一提的還有帝王飲茶史上最悲涼的一幕。晉武帝司馬炎去世後,歷史上屈指可數的愚笨太子司馬衷繼位,是爲晉惠帝。他一登上王位,就發生了"八王之亂"。太安二年(303),東海王司馬越率大軍挾持惠帝,向鄴城的成都王司馬穎發起猛攻。不承想在湯陰一戰中,晉惠帝又被司馬穎掠去。成了司馬穎傀儡的惠帝,被挾持到了洛陽,然後又逃往長安。光熙元年(306),東海王司馬越消滅各路反王,惠帝也回到了洛陽,被監禁起來,飲食起居大不如前。一夜,身邊的臣子用瓦盂盛了一碗茶給惠帝喝,惠帝對此茶讚不絕口。其實,它不過是孤臣無以貢奉,不知從哪兒找來的一碗粗茶。殘亂年代,困苦帝王,這碗茶應該是帝王飲茶史上最悲涼的一碗。

三、以茶代酒的故事

儘管茶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但是在隆重場合,茶的重要性還是無法與酒相比,最多在特殊情況下成爲酒的暫時替代品。中國古代筵席有以禮待客的傳統,對那些沒什麼酒量或滴酒不沾的賓客,主人一般會主動用其他飲品代替,如茶。

三國時期吳國第四代君主孫皓,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卻出乎意料地有"以茶代酒"的文雅之事。嗜酒如命的孫皓每次設宴,都讓大臣們每人至少喝足七升酒。當時孫皓最敬重的文臣韋曜,學富五車,但酒量僅二升而已。孫皓便對他以禮相待,每次宴會暗中賜他好茶,讓他以茶代酒。孫皓也由此開創了以茶代酒的先例。後世好茶者考證,孫皓賜給韋曜"代酒"的茶,應該是產於浙江的御茶。

晉時,飲茶者開始增多。劉琨是晉朝有名的大將,青年時代和祖遜爲友,讀書習武,上演了歷史上有名的"聞雞起舞"故事。晉惠帝時期的八王之亂,讓北方匈奴人有可乘之機,他們大肆侵犯北方的幷州、冀州一帶。光熙元年(306),劉琨負責這幾地的軍事事宜,但抗擊匈奴的軍事行動失敗。劉琨內心憤懣不安。自古有喝酒解悶的說法,劉琨則與衆不同,他喜歡通過喝茶來發泄心中鬱悶,而且一喝必是上等茶。

茶的傳統文化內涵

四、以茶祭神

我國以茶作祭,形式大致有三種:在盛茶器皿中注入茶水;供奉干茶葉;不用茶,僅用茶碗、茶壺等作象徵。但也不僅限於此,明代的徐獻忠在展現湖州一帶風土人情、人文地理的《吳興掌故集》中記載:"我朝太祖皇帝喜顧渚茶,今定製,歲貢奉三十二斤,清明前二日,縣官親詣採造,進南京奉先殿焚香而已。"當時南方一些名茶區,要在清明前把貢茶送到京城,而這些茶是用於皇室焚燒祭祖用的。

在我國民間,一些善男信女常用"清茶四(種)果"或"三(杯)茶六(杯)酒"祭天謝地,期望得到神靈的保佑。在中國古剎禪院中,常備有"寺院茶",且用最好的茶葉來供佛。據《蠻甌志》記載:覺林院的僧侶,"待客以驚雷莢(中等茶),自奉以萱帶草(下等茶),供佛以紫茸茶(上等茶)。蓋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一些虔誠的佛教徒常以茶爲供品,向寺院佛祖獻茶。

在少數民族地區,以茶祭神更是習以爲常。湘西苗族居住區,舊時流行祭茶神,祭祀分早、中、晚三次:早晨祭早茶神,中午祭日茶神,夜晚祭晚茶神。祭茶神儀式十分嚴肅,祭品以茶爲主。雲南景洪基諾山區的一些民族,每年夏曆正月間要祭茶樹,並口中唸唸有詞:"茶樹茶樹快快長,茶葉長得青又亮。神靈多保佑,產茶千萬擔。"他們相信這樣做會得到神靈保佑,使茶葉有好收成。

五、茶的道家文化內涵

道家是最看重茶的文化精神的。唐代喜飲、擅飲茶的著名道人就不少。唐開元年間,唐玄宗極爲欣賞道士申元,甚至讓自己宮中的侍女趙雲容爲申元侍候茶藥。唐代《南部新書》中記載,唐肅宗曾賜給道士張志和奴、婢各一名。張志和爲他們取名漁童、樵青,"使蘇蘭薪桂,竹裏煎茶"。唐代最著名的道家茶人,應是女道士李季蘭。李季蘭和陸羽是好友,曾在德宗年間和陸羽、皎然在茗溪組織詩會。有學者認爲,正是他們三人共同開創了唐代茶道格局。

在文學作品中,茶和道士之間的密切關係也無處不在。歐陽修在《送龍茶與許道人》中,寫到他將當時非常名貴的龍團茶,送給了"來似浮雲去無跡"的一位滎陽道士。元朝著名散曲家張養浩在泰山遊玩,發現一道觀中香茶怡人,寫下了"鼎鐺百沸失膏火,風水萬里忘萍逢"的佳句。明朝藩王朱權,晚年時兼修釋老,尤喜沉於茶道,以求達到"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的修身境界。晚清劉鶚,爲寫《老殘遊記》數次到泰山,對其風俗民情極爲熟悉,開篇第一回寫老殘和其他人一起遊道觀,道人見客來,就"端出茶盒","大家吃了茶"。

道家人飲茶不似佛家執着於精神上的追求,也不似儒家飲茶需要一套數十種茶器且極爲煩瑣的禮儀。相對來講,茶對於道家的養生意義更爲重要。相傳活了八百多歲的彭祖之徒丹丘子、黃山君,就是因喝茶才羽化成仙。雖然是傳說,卻可以從中看出茶的養生保健功能,至少在黃山君那個時代已被發現並利用了。

茶對養生的重要影響,甚至使古人認爲,飲茶不僅能養生,還能讓人成仙。服用草木果實之類的安全養生品,是道家人最想研究的課題。而茶有升清降濁、疏通經絡的作用,正好可爲道家練功所用。因此,從葛洪的《抱朴子》到陶弘景的《本草經》,道家人從藥理方面研究茶是最認真的,而且成就斐然。

六、與茶有關的神話傳說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茶和酒最與衆不同,它們似乎比其他飲食品類更容易被用來參與人神、人鬼之間的溝通。因此,說茶有幾分仙氣、神氣、鬼氣,也不算誇張。

陸羽在《茶經》中,就頻繁引用《搜神記》、《續搜神記》等野史筆記類文獻中的故事,展現茶與神鬼之間發生的故事。從這些傳說產生的心理根源探究,可能是因爲茶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太多益處,所以古人特別是名茶區的古人,心甘情願以茶爲崇拜對象。

中國茶區幾乎都有和神仙有關的故事。比如武夷山崇安縣星村有五株與衆不同的茶樹,茶葉成雙出現,且形態一模一樣,製成茶葉皆爲上品。相傳這五棵茶樹就是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所栽,武夷人稱"呂仙茶"。又如雲南西雙版納的南糯山原本無茶,三國時期諸葛亮帶兵至此,逢將士患眼疾,他便以杖擊地,地生茶樹,於是茶葉醫好了將士們的眼疾。後來南糯山便有了名聞天下的普洱茶。當地人尊諸葛孔明爲茶祖,每年孔明生日之際要飲茶放"孔明燈"。安徽的名茶太平猴魁茶,相傳是兩隻得道的老猴贈給當地人的。如此傳說,數不勝數。

七、吟詠茶葉的作品

在古代,出現過不少歌頌茶葉的歌,如唐代皮日休的《茶中雜詠序》中有"昔晉杜育有《荈賦》,季疵有《茶歌》"。這裏所說的茶歌是指陸羽所做的六羨茶歌:"不羨黃金壘,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此外,唐代還有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劉禹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等。當然,茶歌來自生活,主要以民間創作爲主。即便是文人蔘與,也只是由他們從民謠中整理再編曲,然後返回到人民中去。明清時期,杭州富陽一帶有一首廣爲流傳的《貢茶鯽魚歌》。此歌便是正德九年(1514),由按察檢事韓邦奇據民間的《富陽謠》改編而成。這首歌以當地茶農的口吻,通過痛徹心扉的質問,表現出對採辦貢茶和貢魚所受到的侵擾。韓邦奇也因爲爲民請願反對進貢茶葉而觸犯朝廷,被治以重罪。

另一類茶歌,是茶農和茶工自己創作的民歌或山歌。如清代在江西流傳的茶山歌,其歌詞非常有民間生活氣息,如:"茶葉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賽過雞。"

古時詠茶的詩也不勝枚舉,但在唐朝之前,文人詩作中提到茶的只有四首:晉代孫楚的《出歌》;張載的《登成都白菟樓》;左思的《嬌女詩》;南朝宋王微的《雜詩》。其中,"洛陽紙貴"的左思,在其五言敘事長詩中,描寫了兩個豆蔻年華的小女孩,她們天真爛漫,在花園中追打嬉戲。遊戲得口渴了,便急着烹茶以飲。爲了更快喝到茶,她們"心爲荼荈劇,吹噓對鼎"。詩中的鼎是一種用來煮茶的三足兩耳食器,但並非專門煮茶的器具。因爲唐代以前茶器常常是與酒器、食器混用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南朝女文學家鮑令暉的《香茗賦》。鮑令暉是著名文學家鮑照的妹妹。她出身貧寒,卻飽讀詩書,才華橫溢,文獻記載她有《香茗賦集》一書傳世,遺憾的是今已散佚。古代詩歌總集《玉臺新詠》也收錄了她的詩作。艱難生活的歷練,促成了鮑令暉對社會人生的深刻感悟,也讓她留下了不少詩文佳作。詩論家鍾嶸誇讚:"令暉歌詩,往往嶄絕清巧。《擬古》尤勝,唯《百願》淫矣。"可惜她的作品僅存詩七首,都與茶無關。她在《香茗賦》中究竟如何寫茶,後人無從知曉,實乃一大憾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