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文摘出品

8月23日上午9時,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簡稱「智博會」)將在重慶悅來國際會議中心開幕。智博會從2018年起,每年在重慶市舉辦一屆,主辦單位為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協和重慶市人民政府。

在會議開幕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華為公司董事長梁華、阿里創始人馬雲、騰訊創始人馬化騰、百度創始人李彥宏、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紫光董事長趙偉國、高通總裁Cristiano Amon等分別作了致辭。

其中,百度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發表了題為《智慧城市的AI新思維》的主旨演講。在會議上提出提出了人工智慧三大誤解:

  • 人工智慧長得應該像人
  • 機器怎麼像人一樣思考
  • 人工智慧「威脅論」

以下為李彥宏演講全文,略有調整:

很高興來參加這次智博會,早上韓正副總理講智能化是世界潮流,這個我非常同意,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也都很同意。今天無論是政治局常委,還是中小學生,大家都意識到了人工智慧對於每一個人,對於每一個人的未來都很重要。但是人工智慧畢竟是一個新的事物,有很多很多具體的方向,大家的認知還非常不一樣,或者說有不少誤區在裡面,或者是誤解。

今天當我們閉上眼睛想像人工智慧這個概念的時候,你頭腦當中是一個什麼樣的圖畫?很多人可能會想到一個長得像人的機器,我覺得這就是一個誤區,人工智慧長得不應該像人,我們的精力不應該花在怎麼去造出一個機器來長得像人,不應該花在解決讓這個機器怎樣學會走路、怎樣學會跑步、怎樣學會上下樓梯,這是一個機械時代的思維。如果要讓這個機器去替代人的體力,我們在工業化時代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要解決的是讓機器能夠像人一樣思考。

那麼第二個誤解就是機器怎麼像人一樣思考。現在有很多的研究是研究人腦怎麼工作,我認為這條路也走不通。人工智慧不是仿生學,現在的人工智慧技術,各種各樣的演算法,近些年的創新跟人腦的工作原理其實沒有太大關係。

事實上,我們人類根本還沒有搞清楚人腦是怎麼工作的,又何談用機器來模仿人腦的工作原理。所以人工智慧不是模仿人腦的工作原理,而是要用機器的方式實現人腦能夠實現的價值或者作用。

第三個誤解,隨之而來的就是人工智慧的「威脅論」。很多人擔心有一天人類會被機器所控制,有一天我們自己造出來的技術會毀滅掉我們,這個我覺得也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擔心。因為我們在做每天的技術方面的研究時,會發現比我們想像的要難很多,讓機器像人一樣思考,就是所謂的AGI(通用人工智慧)實現,其實還離我們非常遠。

AI這個詞,英文里Artificial Intelligence,artificial這個詞如果仔細去琢磨它是人工的,其實也有假的的意思,說某個東西是artificial,其實是說這不是真的這是假的,所以它離真的人的思維方式、能力以及有可能出現的風險還非常遠。所以我們更應該擔心技術成熟得不夠快、會出問題,剛才李德毅院士也講了,自動駕駛其實還有很多技術難題沒有解決,我們今天看到的所謂的這種智能,很多時候還是假的。

比如說現在的智能音箱,今年賣得很火,我們也看到網上有各種各樣的視頻去逗這種智能音箱:你覺得誰長得最帥?它一般都會說你長得最帥。這種插科打諢讓大家覺得很有趣,但它真的理解你的意思嗎?大多數時候是沒有的。你問它唐朝是怎麼滅亡的,它能回答嗎?所以我們努力的方向,不是造出一個長著腦袋有四肢的機器人,我們的努力的方向是當你跟機器說話的時候,它能不能聽懂你的意思。它首先得明白你是什麼意思,才能夠去按照你的意思為你提供服務。

我們在不停向這個方向努力,但其實我們離理想狀態還差得很遠。自動駕駛或者說無人車也是一樣的,除了剛才李院士講的技術上的挑戰之外,事實上這個產業本身它也有它自己的規律,我們這些做互聯網的、我們做人工智慧的,通常會覺得這個跟當年智能手機起來很類似,原來的手機是一個功能機,我把它變成一台電腦之後就改變了整個世界。

但是大家忘了,人們換手機的頻率大概是18個月一次,人們換車的頻率是多少?一台車會在路上跑十幾年,所以即使你的技術已經到了,市場也不會那麼快。但是這並不是說我們可做的東西不多了,恰恰相反,我們要做的東西非常非常多,能夠改變的東西非常非常多,我們能夠改變的:交通,我看到的統計數字,在美國因為交通擁堵所造成的損失1/5發生在洛杉磯,一個超級大城市。大家知道美國的人住得很分散,大多數時候不堵車,所以大多數的堵車是發生在這種超級大城市。

而中國呢,我們重慶就有3千多萬人,兩千萬以上的城市都有好幾個,每一個城市都有堵車的問題。而自動駕駛在這裡頭可以解決什麼問題?比如說,在完全開放道路上的自動駕駛解決之前,或者說被市場所接受之前,我們已經可以解決自主泊車。美國的統計是,人們開車的時間有30%是用來找停車位的,中國有可能更長,我每天可能花在找停車位的時間並不多,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每天上下班單程要開一個多小時,因為五環堵,我得繞六環。

住得遠不用擔心停車位了,住得近的我的同事跟我講,他如果晚上九、十點鐘回到小區的話,在小區里找停車位得轉30分鐘。如果我們用機器來實現這些東西,給人們的時間的節約、效率的提升、感知上的滿足是非常非常明顯的。所以我們非常希望能夠通過我們自己的努力,通過用技術的手段,推動汽車產業、推動交通、推動各行各業向智能化發展,提升人們的滿足感,謝謝!

相關報道:

china.huanqiu.com/artic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