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店翻一兩頁就讓我巴不得立刻買下來的書,就是這本

一萬小時的神奇威力。

神奇的是,在翻前幾頁的時候就有種似曾相似的感覺,

好像是很久以前就看到網路上轉寄文章,第一章的內容根本就跟轉寄文章一樣。

 

跟據英文書名,Bounce:.....The Science of Success, 這本書更貼切的應該是說成功的科學。

但台灣的翻譯名字取得好,這個一萬小時真的讓人看過就很難忘記。

一萬小時指的是,舉凡所有領域的專家,在他們成功之前,都要經過一個神奇的數字,「一萬小時」的苦練。

即使是號稱神童莫扎特也是把苦練的時間濃縮在很小的歲數,所以大家才會突然覺得這個人的表現超過他的年紀。

然而並非在某個領域待滿一萬小時就一定變成專家,

成功的科學還探討了,要經過不斷挑戰自我,超過極限的過程,累積的一萬小時才會有成果。

反之,當我們學會開車,不再需要費力思考怎麼開車,怎麼開得更好時,我們的技術不會因為開滿一萬小時就進步。

伍茲在打沙坑球的時候會故意把球踩一下,讓它更難打,世界上最偉大的溜兵選手必定也是摔倒最多次的選手。

不只是訓練,

在臨場的比賽,作者也研究為什麼運動員總是非邏輯的樂觀,他們總不相信自己會輸,

而這樣的精神可以讓我們在比賽時發揮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力量。

然而比賽的勝方只能有一個,

有些選手經過一萬小時苦練、無比相信堅定的求勝心,在最重要的場合為什麼卻「失常」?

這種「卡住」的現象,是因為太過在乎目標,把已經熟練到自動駕駛模式的動作,太仔細的想要在腦中弄清楚,

意識接管的結果,是讓世界級選手突然表現得像門外漢一樣。

 

作者本人就是英國的桌球國手,參加過兩次奧運,

所以書中引用很多運動選手訓練的相關資料來作為例子,

同時研究對象也包涵棋士、音樂家…等。

內容不難,引用故事生動,可讀性高。

看完書的收穫是,

會讓我們採用更樂觀,也更科學的方法看待自己的成功及失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