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 | 收藏 | 人文 | 心賞 | 茶道 | 香道 | 養生

  紫藤古槐四合院

  己亥年

  二月廿九

  編輯: 雲上文化

  打開音樂

  聆聽雲上的聲音

  不說那天壇的明月,北海的風,

  盧溝橋的獅子,潭拓寺的鬆,

  唱不夠紅牆碧瓦太和殿,

  道不盡十里長街臥彩虹,

  只看那紫藤古槐四合院,

  便覺得甜絲絲、脆生生,

  京腔京韻自多情。

  ── 歌曲《故鄉是北京》

  |樑思成和他的老北京城

  雄安新區的規劃方案已經出臺一個多月,依然熱度不減。

  這個被形容爲“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方案,最重要的職能在於“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

  可這項偉大的規劃本可以提早出現60多年。如果當年的方案得以實現,真正的“北京城”也就不會消失在歷史中。

  當年提出類似構想的人,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史學家、城市規劃師,也是林徽因女士的丈夫——樑思成

  建國初期,國家需要建設作爲首都的北京。

  樑思成對北京古城的保護充滿了期待,建議在完整保護舊城的基礎上,在北京城外的西郊建設新的行政中心。

  但最後,只有中國最偉大的圍合結構建築——紫禁城得到了妥善保留。

  |庭院,國人的情懷

  說到圍合結構,不能不提另一個經典,庭院。其中最經典的,是北京的四合院。

  四合院,往大了擴展,就是皇宮、王府;往小了縮,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

  “北屋爲尊,兩廂次之,倒座爲賓,雜屋爲附”。

  一家老小,誰該住什麼房子都有規矩,是儒家“以禮爲法”的秩序美,更是對孝道的堅守。

  四合院是個安樂窩,舊時北京城一代代人住在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裏,度過了悠悠歲月。

  老北京流行一句俗語,“天棚魚缸石榴樹,老爺肥狗胖丫頭”。說的是老北京四合院的夏天。

  搭起天棚遮陽,大魚缸裏養着金魚,種着石榴樹期盼紅紅火火,多子多孫;請來教書先生教孩子讀書,養着肥狗,使喚的丫頭也吃得白白胖胖。

  “涼蓆板凳大槐樹,奶奶孫子小姑姑”,這句順口溜說的則是老北京的普通家庭

  搭不起天棚,涼蓆樹蔭亦能取涼。烈日炎炎,搬個小板凳坐在大槐樹下,聽奶奶搖着蒲扇講從前的故事,清風拂面,蟬聲悠長。

  衚衕裏偶爾傳來賣豆汁兒的吆喝,遙遠而恍惚,只有四合院內一家人的談笑纔是真真切切的。

  大作家馮唐先生,就獨愛四合院。

  2007年,他在北京後海買了一間四合院,改造成了自己理想中的家。

  馮唐先生自己說,理想的房子要有個大點兒的院子

  “有樹,最好是果樹或者花樹或者又開花又結果。自家的果子長得再難看也甜。哪怕花期再短、平時打理再煩,每年花樹開花的那幾天,在樹下支張桌子,擺簡單的酒菜,開順口的酒,看繁花在風裏、在暮色裏、在月光裏動,也值了。

  有禽獸,大大小小的鳥用不同方言叫,松鼠、野貓、鹿不定時地來看看你在讀什麼書,知道你沒有殺心,見你靠近也不躲避,稍稍側身,讓你走過去而已。”

  叄| 鄭州需要庭院的邂逅

  從馮唐先生的文字中,可以很容易理解到庭院的美。

  中國人從骨子裏愛着圍合結構。在這個獨立的空間裏,人們可以得到最少的約束,獲得最大的自由。

  “圍護與屏蔽”是居住的理想之一,使居住在這裏的人們有停留下來互相交往的願望,卻又和外界有效地分隔開。

  當你處在一方院落中,會不自覺地降低對身邊哪怕是陌生人的警惕性,整個人都沉浸在安全感帶來的舒適中。

  但在鄭州這個容積率爆表的城市,每平方米恨不能摞着居住上百人。想有一個自己的庭院,成了遙不可及的奢望。

  正是這樣,人們才更需要一個能在閒暇之餘逃離的地方,有一方小小庭院,可以躲在其中打磨時光

  所以在逛街時,人們會不自覺地走進有隔斷或下沉式的座位,飲茶聊天,或者只是發發呆。

  這種隔斷或下沉式的設計,就是利用圍合結構創造的一方庭院。

  這兩者之間,下沉式設計更巧妙

  隔斷雖然有效地分割出獨立的空間,但這空間有點過於獨立和冷漠

  那道牆,讓整個空間顯得沉悶。

  要知道就算是四合院那樣的封閉院落,也少不了院外衚衕裏的人情冷暖。

  “圍合”只是相對獨立,卻也是和周圍的環境有機結合的。

  這就是下沉式設計的優點。它沒有明顯“牆”的界限,只是利用高度的落差創造出一方庭院

  在視覺上,也比隔斷有更多層次感,頗有中國傳統園林設計中曲徑通幽的意境。

  如果說在隔斷中休息像“歇腳”,那麼在下沉式庭院中飲茶的感覺更像“生活”。

  逛街購物本來就該是生活的一部分,讓消費行爲融入生活的節奏,纔是最讓人自在的。

  鄭州缺少這樣的地方,但很快會有

  良庫老街的商業街,就是下沉式庭院的設計風格,每個商鋪門前都是一方庭院。

  良庫老街商業街就是鄭州人的庭院。

  走在這條街上,將不是爲了消費購物,而只是想換個地方享受“家”的感覺

  這裏是這座城市中最短途、最徹底的逃離。

  在更遠的未來,商業與生活融合將的更加完美。

  也許未來鄭州會出現一片商墅,讓到訪的人們都忘了家的界限,閒庭信步。

  不只是鄭州,希望是更多地方,更多休息的日子等着你!

  庭院是中國藝術思想的領悟,也是把磚瓦當成筆墨,記錄下的生活方式。

  《文藝復興三傑》

  2019年珍藏紀念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