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行為」,通常始於嬰兒或兒童期,伴隨著害羞、隔離和對陌生人和新環境的害怕。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種表現往往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消失,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而作為對比,發展出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個體,可能會在青少年時期及成年早期,與新的人的社交關係變得尤其重要的時候,變得愈加害羞和迴避。當然在成年之後,每個人對社會活動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偶爾的、輕微的或針對特定場合的迴避傾向是普遍和正常的。

那麼,什麼是「迴避型人格障礙」呢?

在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編著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簡稱為DSM-5)一書中,將迴避型人格障礙定為一種社交抑制、自我感覺能力不足和對負性評價極其敏感的心理行為模式。

儘管兒童期的害羞是迴避型人格障礙常見的前奏,但是要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迴避型人格障礙,需要更多的診斷標準DSM-5對此的診斷標準和診斷特徵可以總結如下,個體表現為下列癥狀的4項或更多

1.因為害怕批評、否定或排斥而迴避涉及人際接觸較多的職業活動。

2.不願與人打交道,不願結交新朋友,除非確定能被喜歡並被不加批評地接受。

3.人際間的親密對他們來說通常是困難的:儘管在確認了無批評的接納時,這些個體能夠建立親密關係,但仍會因為害羞或害怕暴露、被嘲弄和被羞辱,而在親密關係中表現拘謹,難以論及自身。

4.由於他們具有在社交場合被批評或被拒絕的先佔觀念,他們可能對發現這些反應的閾值特別低。即使他人表現出的不贊同或批評程度極其輕微,也會讓他們感到非常受傷。而對於提示諷刺或嘲笑的線索,這些個體會有強烈的反應。因為他們預期無論說什麼,別人都會認為是錯的,所以他們傾向於什麼也不說,

5.因為個體感覺能力不足和低自尊,在新的人際關係情況下顯得拘謹。

6.認為自己在社交方面笨拙,缺乏個人吸引力或低人一等。尤其在與陌生人的交往場合,他們對自身社交能力和個人魅力的懷疑和顧慮表現得格外明顯。

7.也正是因為以上原因,該個體因為可能令人困窘,非常不情願冒個人風險或參加任何新的活動。他們很容易誇大一般情況下的潛在威脅,對確定性和安全性的過高需求也可能導致其生活習慣的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文化和族裔的人群認為哪種程度的不自信和迴避是合適的,可能存在差異。在診斷中需要考慮個體文化差異,也需要判斷其迴避行為是否是因遷徙所帶來的文化適應問題而導致的結果。

迴避型人格障礙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迴避型人格障礙與遺傳有關。Ted Reichborn-Kjennerud和Nikolai Czajkowski等人(2007)通過研究女性雙生子發現,迴避型人格障礙和社交恐懼症在基因上的易感性是相同的,而攜帶相關基因的人會發展處何種障礙,更多與其特定的環境因素有關。

在這些特定的環境因素中,早年的情感忽視尤為重要認知理論家提出,迴避型人格障礙個體發展出功能失調的信念,認為自己沒有價值,這是生命早期被重要他人拒絕的結果。他們主張,遭受父母拒絕的孩子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我的父母都不喜歡我,還有誰會喜歡我呢?」因而他們迴避與其他人交流。他們的想法是這樣的:「一旦人們認識我,他們就會發現我真的很差勁。」當必須與其他人交流的時候,他們會變得不自信和神經質,心想:「我一定要在時時處處都取悅對方,否則她就會批評我。」他們也傾向於低估自己從他人那裡得到的正性反饋,認為其他人只是出於禮貌,或者尚還沒有發現他們有多麼無能(BeckFreeman,1990)。

如何應對迴避型人格障礙?

如果只是對社交互動有些迴避或反感,可以通過對個人的工作和生活進行適當調整;而當個人的生活和工作受到嚴重的影響,我們最先需要做的是到專業機構進行診斷。

目前,對於迴避型人格障礙,認知行為療法(CBT)已被證明會有所幫助。這些治療包括讓患者逐漸接觸社交環境,進行社交技能訓練,以及質疑個體對自身和社交情境的負性自動思維。接受這些治療的人社交頻率增加,社交範圍擴大,迴避行為減少,並且參與社交活動時的舒適感和滿意度也增大。

而在藥物治療方面,5-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有時被用來減少具有迴避型人格障礙患者的社交焦慮,但對其治療迴避型人格障礙的研究目前很少。

參考資料:

Beck, A. T., Davis, D. D., Freeman, A. (Eds.). (2015). Cognitive therapy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Guilford Publications.

Reichborn-Kjennerud, T., Czajkowski, N., Torgersen, S., Neale, M. C., ?rstavik, R. E., Tambs, K., Kendler, K. S. (200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social phobia: a population-based twin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4(11), 1722-1728.

Ripoll, L. H., Triebwasser, J., Siever, L. J. (2011). Evidence-based pharmacotherapy for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14(9), 1257-1288.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2015).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蘇珊·諾倫-霍克西瑪.(2017).變態心理學. 人民郵電出版社.


想要理解「迴避型人格障礙」的相關問題,首先要知道人格是怎樣形成的。

人格是由不同成分組成,由遺傳與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以及孩子與父母(依戀對象)最早的互動體驗,這些形成凝聚的、持續的結構。每一個人的人格都有一段歷史,也就是有過去、現在和未來。

而人格障礙是在個體發育成長過程中,因遺傳、先天以及後天不良環境因素造成的個體心理與行為的持久性的固定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偏離社會文化背景,並給個體自身帶來痛苦,並影響其周圍。

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對我們的人格影響相對較大的,是我們的父母。

與其說父母做了什麼,不如說父母是怎樣的一個人影響了孩子的人格成長。如果父母有穩定的自信,能夠理解自己的情緒生活變化,就能夠接納回應孩子漸漸萌發的表現癖,也更有能力回應孩子情緒狀態的變化。當父母抱著哭鬧不止的孩子時,平靜穩定的父母與孩子相融合,父母散發出的安全感會通過他們平靜又放鬆的撫慰留存在孩子的內心,成為引導孩子成長的力量和安全感的內核。

就像我們個人的生理存活需要氧氣,而心理存活則需要重要他人的回應,需要與他人的關係和連接。在嬰幼兒及孩童時期,與重要他人的關係構成持續一生的心理生活本質。

關於「迴避型人格」

迴避型人格主要外在表現為:一貫感到緊張、提心弔膽、不安全和自卑,總是需要被人喜歡和接納,對拒絕批評過分敏感,因習慣性地誇大日常處境的潛在危險,所以有迴避某些活動、他人和關係的傾向。而這些表現實際上是為了保護自己,免於再次重複過去和依戀對象相處時那些最痛苦的體驗-------懼怕再次被創傷。

這種恐懼的失敗的體驗通常是兩個階段依序發生。在第一個階段,孩子情緒上(心理)的需要被父母回絕後導致的痛苦的情緒反應;緊接著第二個階段,孩子渴望父母的回應,以減輕受到挫敗的痛苦反應。可是,父母(或重要養育者)常常斷然拒絕孩子的這種需要。

當孩子認為父母應該對他/她的焦慮、抑鬱狀態負有責任時,卻被父母斷然拒絕,頻繁重複這些令人失望的互動的結果就是:孩子認知到自己抑鬱、焦慮的情緒狀態是不受父母歡迎的。在這樣的認知下,孩子常常否認、隔離、迴避這些痛苦感受,這樣就不至於危及自己與父母的聯結,逐漸就發展形成為迴避型人格。

如何應對「迴避型人格」

我的一個個案A依靠迴避來保護自己遠離焦慮、羞恥以及在關係中可能被拒絕和感到失望。她無法允許自己有依賴的需要,在渴望親密關係的同時又恐懼親密關係中的危險。諮詢初期,她瀰漫性地使用迴避非常突出。例如,如果「依賴、脆弱、需要」這樣的詞語會激起她強烈的不適感,她常常直接以迴避處理:「我不想談論這個,不是這樣的。」

這對她的生活造成嚴重的困擾,她感到生活沒有任何意義。她的迴避也會讓她感到被孤立,使她陷入孤獨、抑鬱。對此,我通常的回應是表明我尊重她不去談論任何她不想談論的事情的權利,但我會指出如果她能說說她不想談論的原因會對她有幫助。我慢慢地開始認識到她廣泛地使用迴避,特別是迴避有關與男性的關係以及與權威的關係的兩個主題。我接納她的迴避,並努力地理解她在迴避背後的恐懼體驗到了什麼,然後把我的理解傳達給她。運用我們之間的工作,我和她的關係向她傳達我的理解、共情、接納,為她創造一種安全感,這促使她慢慢覺察到她的迴避並最終不再需要僵硬地使用它們。當然這個工作是漫長持久的。

當一種體驗慢慢地形成,頻繁地一次一次被驗證,新的認知也在慢慢形成,轉換矯正了他/她原來固有的體驗帶來的內在組織模式-----比如,迴避型人格,他/她的內在組織是:當我感到抑鬱、焦慮時,我不會得到照顧,沒有人願意與這樣的我在一起。

而當他/她感受到被接納、被理解,一個安全的場被建立起來,願意有人在他/她抑鬱、難過時陪著他/她,並且不會被他/她的焦慮、抑鬱危害到,依然對她/他感興趣。他/她原先的厚厚壁壘會一點有一點被軟化,他/她的生命活力會慢慢綻放。

以上回答來自【簡單心理認證諮詢師】李瑩,了解更多她的個人介紹,戳鏈接:

諮詢師 - 簡單心理?

www.jiandanxinli.com圖標

我們是簡單心理諮詢預約平台,擁有700+位海內外心理諮詢師,只有約10%的申請諮詢師能夠通過面試考核;目前為止簡單心理已為30萬+人次提供了高質量心理諮詢服務。

想尋找屬於自己的心理諮詢師,歡迎來簡單心理諮詢預約平台體驗哦,戳這裡「http://jdxinli.cn/2ukmmb」


迴避型人格障礙也叫做畏懼型人格障礙,它是一種非常典型的以低自尊為核心,以充滿了恐懼,充滿了被人拒絕不被接納的這種焦慮感所主導的一種人格障礙體。


我們先來說一下,在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中迴避型人格障礙的特徵定義是什麼?它有具體有哪幾個表現?


我先來介紹一下它描述到的七種癥狀,那麼只要滿足其中四項,就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正向的可以來診斷為迴避型人格障礙的一個指標了。


第一,他們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而感到受傷。


第二,他們除了至親之外,幾乎是沒有任何好朋友,沒有知心人的,或者說僅有一個非常小的社交空間。


第三,他們除非是非常的確信自己是受歡迎的,一般情況下,他們非常不願意捲入到他人的事務之中,或者其他的社交環境之中。


第四,他們的行為是很退縮的,對於需要人際交往的這些社會活動或者說工作,總是盡量的避免,盡量的逃避。


第五,他們心理自卑,在社交場合總是會緘默無語,怕惹人笑話。他們常常會對問題不作回應,因為怕自己的回答惹人煩惹人討厭。

第六,他們是非常的敏感和羞澀的,害怕在別人面前露出窘態,所以常常是一種撲克臉的狀態,給別人的印象是他們非常的冷淡,非常的疏遠。


第七,他們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是在自己常規之中的事情的時候,總是會誇大潛在的困難危險。也就是說他們對事實真實存在的挑戰缺乏客觀的認定,特別容易擴大困難度,畏難心理很強。


這個是美國的精神障礙的診斷和統計手冊是這麼講的。但我們中國的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不僅沒有這個病,然後還用另外一個比較相似的,但是又和它不一樣的人格障礙疾病來代替它,這個名字是什麼呢?就是焦慮型人格障礙。


同樣是極其低的自尊心,同樣是非常強大的畏難心理,非常持續的而且特別的穩固的緊張感恐懼感,在美國的文化下會看到是,如果你不喜歡社交,你可以躲避開他,迴避掉這些社交情景,你不喜歡關係你可以迴避掉關係,你可以自己一個人過相對隔離的生活,特別的疏離於人群和社區,一個人生活,所以我們給你做一個人格的障礙的命名,就叫做是迴避型人格障礙,或者說畏懼型人格障礙。


但在中國我們卻是焦慮型人格障礙,雖然它們的內核是一樣,都是低自尊,都是非常恐懼,都是特別的害怕被拒絕,特別敏感的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來做出反應,但是我們為什麼會給它起名叫焦慮型人格障礙而不說迴避型人格障礙呢?我覺得這裡面有很大的一個文化特徵。


在一個集體主義文化為主導的中國,你自己去選擇完全過自己的生活,這個可能性是幾乎不存在的。即使你去這樣做了,你依然背負著你天生所屬的家人、你所屬的社會關係對你的評價,所有這些評價都會被你背負起來。


我們常常體會到極度的焦慮,惴惴不安,總覺得自己還不夠,一定要去嘗試再去做點什麼。即使心中是很痛苦的,自尊心常常是感到很脆弱的,也很想要逃避任何和他人有關的這種關係,但我們往往在集體文化下不會這麼做,所以表現出來的就不會是迴避型人格障礙,而更多的是焦慮型人格障礙。


那麼迴避型人格障礙或者說畏懼型人格障礙是怎麼形成的?


研究顯示其實是既有天生基因的作用,又有很多後天成長環境或者養育方式影響。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38 節內容

鹽選專欄

實用人格手冊:讀懂自己與他人的必備指南

壹心理 專業而溫暖的心理服務平台

38 小節 | 10 小時

¥99.00 會員免費


不知道你有沒有感覺,每天醒來,覺得不想起床,不想出門,出門要洗漱,化妝換衣服,好麻煩...其實這個很正常,畢竟我是個標準的宅女。

但是如果面對必須做的事情,還是感到麻煩,例如下周有個重要的考試需要充足的準備,實際上卻覺得複習好麻煩結果拖到最後才臨時抱佛腳;例如本來應該好好準備參加工作面試,因為很麻煩所以只是倉促應付了事...這就不得不注意,自己是否出現了迴避型人格的傾向。

"感到麻煩"是一種心理上的病態,對生活中的問題採取迴避的態度,雖然說感覺活著很麻煩,但是也沒有嚴重到走投無路想去死的地步,因此採取一種"好死不如賴活"的生活方式,這便是迴避型人格障礙常見狀態。


羅顥譯:082 人格障礙——迴避型?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