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愛,只是不懂得如何去愛

「送行者」觀後感

 

    日本人看待生命與死亡的課題,似乎更貼近這是自然現象的一環。我所看到的是面對冰冷的軀體,國人多數選擇害怕與敬畏,而日本人除了尊重、更多了一些真誠的體貼。

 

    年前才去日本出席一場喪禮,因病過世的田村先生是我留學時的保證人,也是父親的摯友。出殯那日是瞻仰往生者的最後機會,雖然已經沒有溫度、白色木箱裡的他看起來安祥而可愛,明顯消瘦卻帶著純真的臉龐、安靜的躺著。當至親好友們抱著追思的心情手執鮮花為遺體妝飾的當下,伯母撫摸他的臉龐呢喃的說了些話,這都是我忘不了的場景。甚至撿骨灰也是所有至親好友都可共同參與,這些過程和我所參加過的台灣喪禮明顯不同。

 

    中國人在帷幕之後處理的事,在日本根本不需要帷幕。除了不捨之情,日本人多了一份明白。是真的放下自我的偏狹概念,與自然合一與死亡共存。他們不找故事來合理化,單純的接受「死亡」這件事,肅穆、莊重又不失溫馨體貼,很令人動容。

 

    影片中,身為「納棺師」作為一個送行者的角色,男角以提琴師的細膩為即將離世的軀體服務,幾乎是零距離的為那皮囊「增加一些溫度」,在我看來是一項具有深意與藝術性的工作。透過這份工作,慢慢地、那段對他父親的思念,被自己塵封已久的記憶逐漸在他腦海裡獲得甦醒。

 

    原來,他不是不愛、只是不懂得如何去愛? 其實他非常渴望父愛,眼前、橫躺著的父親,不也是如此? 父親對兒子的思念….在臨死前緊握著的石頭裡,表現無疑。這是一顆會說話的石頭,是兒子的化身,是他死前最想念的人。當納棺師撐開父親的手掌,親眼得見「石語」跌落的那刻,他才終於「看見」父親對他的愛。在這之前,他因為父親的不負責任,充滿怨懟。這一刻,他對父親的恨開始融化

 

    這是我在這部電影裡所獲得的另一個感動

 

    愛是一種行動、需要被「看見」;如果選擇默默的付出心意,溫度恐怕過於微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