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的人應該都知道歐巴馬的父親是一個來自非洲肯亞的留美學生,母親是白人;一九六一年歐巴馬出生之後,他老爸就回去肯亞做研究,從此一去不返。由母親和外公外婆帶大的歐巴馬在紐約讀哥倫比亞大學時接到父親的死訊,或許是來自內心隱藏已久的某種召喚,他決定去父親的母土肯亞走一趟,也種下六年後的「尋根」之旅。

     這趟表面上類似「尋根」之旅,其實重要的不是一種血緣的聯繫,而是讓歐巴馬體驗或者理解了,當年父親在一無所有的狀態下離開肯亞,與拋妻棄子重返肯亞,這兩種巨大的決定與可能的掙扎的因由。

     作為主流世界與主流社會中的弱勢,生存本身除了要比一般群體付出更多的努力之外,有時候甚至要把尊嚴藏在連自己都不想發現的角落。至於,想在這樣的群體裡讓別人看到自己、聽到自己、成就自己甚至想改變什麼……似乎還要加上無比的勇氣、毅力以及某種特殊的機運。

     透過這個旅程,歐巴馬發現自己與陌生的父親如此親近之處並非血緣,而在於面對類似的困境,有著同樣的悸動,都不願意在既定的命運下苟活;雖然他已經可以活得比父親、比肯亞的親人甚至比其他非裔美籍的人更好。

     看完這本書,好像能夠理解歐巴馬為什麼用「Change」當成他的競選主題,也彷彿感受到這個字背後,那種看不見但卻極其巨大的渴望和能量。

     在「台灣」這兩個字在主流世界彷彿只能發出微光的當下,看完歐巴馬的故事忽然有種蒼涼的感覺。我們是願意在既定的命運下,滿足於至少還活得比其他人更好的自慰苟活,還是在看到歐巴馬或許可能創造美國歷史新頁的鼓舞下,也把Change的意願用力地高高舉起?

節錄自中時人間副刊   文/吳念真  (20081105)

相关文章